① 整体玉米怎么画才好看
准备如下的工具/原料:画纸、中性笔。
1.首先我们画出玉米尾部的蒂,然后画出包裹着玉米的叶子,注意画出叶子的纹理。
关于玉米的知识:
玉米(拉丁学名:Zea mays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玉蜀黍、棒子、包谷、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芦、大芦粟,东北辽宁话称珍珠粒,潮州话称薏米仁,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
玉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 植株高大, 茎强壮, 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 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 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
玉米味道香甜,可做各式菜肴,如玉米烙、玉米汁等,它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
② 玉米怎么画简单又好看
玉米简单又好看的画法如下:
1、最先画出玉米的枝干一部分,画出细长的枝干,两侧画上细长的向下弯折的叶子。三片叶子要画出不同的心态,最上面的是向一边弯曲的,下面的两个是对称的但是叶子长得有所区别。
2、再次往上画出玉米的枝干,两侧画上玉米,玉米下边包囊着叶子,顶端也有细长的叶子。叶子变得越来越小。在叶子的根部画出两个玉米,注意玉米的刻画。
炎炎夏日就要来啦,每一个玉米都长个子了,漫山遍野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像一座座齐整的矩阵。一颗颗玉米婷婷玉立,秀气高挺,十分的漂亮。以上就是玉米简单又漂亮的画法啦!
描写玉米的优美段落:
1.我瞅准了一只又肥又嫩的大玉米,我用力把它从玉米秆上掰下来,玉米稳稳的落在我手上,我仔细观察,这玉米的外衣是绿里带黄的,脱去外衣,里面还裹了一层内衣,除去内衣,里面还披了一条嫩绿色的纱裙,掀开纱裙再撩起它那金黄的发丝,就露出了它那红白相间的果实,粒粒晶莹剔透,像珍珠一样,紧紧挨在一起。
2.不久,玉米上长出了许多小玉米,像刚出生的婴儿,小玉米的顶上还冒出了许多密密麻麻的抽穗。它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迎来了成群唱着歌儿的蜜蜂,给宁静的菜园带来了生机。
③ 玉米棒出去留一圈成了爆米花的卡通图片
④ 猴子简笔画怎么画
猴子简笔画画法如下:
一、具体步骤
1、首先画出一个圆圆的图形。
2、在图形的里面画上两条3数字的弧线,然后在图形两边添上耳朵。
3、在画好的猴子的头上,画上眉毛、眼睛、鼻子、嘴巴。
4、在猴子嘴巴下边画出两条细细长长的手。
5、在猴子手的两边画上像字母C的弧线,C弧线的下面在画上数字3。
6、最后为猴子画上尾巴,涂色就完成啦。
3、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4、猴子穿着小孩的衣服,爬到高竿的顶上,倒竖蜻蜓,它那顽皮的样子逗得大家直笑猴子跳涧,互相追逐着,活像小孩捉迷藏。
⑤ 菜市场里的玉米棒可爱极了,个个都像小胖子。是一句比喻句吗
你好,比喻句只要有喻体本体和有比喻词就可以啦 而这个的本体是玉米棒,玉体是小胖子,比喻词是像,所以这就是一个比喻句
⑥ 玉米投手怎么画
玉米投手画画步骤如下:
一.简笔画形式
1.先用波浪线画出一个上面尖尖下面圆圆的形状,这就是玉米的基本轮廓了。
7.画好以后根据平时的观察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玉米投手就完成了。
二.3D专业制作过程
1. 玉米部分,用草图绘制一条弧线,再用六面体削锥等功能 ,做出一个玉米粒。再把玉米粒移到曲线最低端沿曲线阵列。利用材质渲染功能给玉米粒染色把曲线隐藏,转换可见性,沿曲线画出一半玉米,旋转,转换可见性把阵列出的玉米环形阵列。把旋转出的玉米旋转出来,显示出来利用材质渲染给玉米芯染色。
2.叶片部分利用点绘制曲线绘制出一片玉米叶子拉伸,在侧面绘制出叶子的曲线实体分割,在玉米周围环形阵列。
3.眼睛眉毛部分球体分割,利用浮雕功能设置眼睛,利用点绘制曲线绘制眉毛,移动到眼睛上面。
4.投掷器利用多段线功能绘制出长柄,利用链状圆角圆形和扫掠功能进行长柄制作,投掷蓝利用球体分割的一半,用抽壳等功能绘制出一粒玉米,放入投掷篮把所有的部分选染上颜色。
⑦ 怎么画玉米
画玉米的步骤如下:
1、先用弯曲的曲线,画出半个椭圆形,这是玉米的主体部分。
作为中国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由于玉米资源极为丰富、廉价且易于获得,它们还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提高免疫力和抑菌杀菌等,其具有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⑧ 玉米怎么画简单又好看
1、最先画出玉米的枝干一部分,画出细长的枝干,两侧画上细长的向下弯折的叶子。三片叶子要画出不同的心态,最上面的是向一边弯曲的,下面的两个是对称的但是叶子长得有所区别。
补充:
玉蜀黍是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俗称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玉蜀黍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⑨ 说真的,6岁之前,别再随便“教”孩子画画了
大概一个月前,卷儿看了一套书,叫《水先生的奇妙之旅》,是一套科学图画书,讲的是水在地球表面自由旅行的奇妙经历。
看完书,意犹未尽,正好书的附页有作者创作这套绘本的详细过程,我就给她讲,绘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你要先想好一个故事,然后把故事画下来,再配上文字……
当时,听完,她对“ 创作一本图画书 ”这件事心生向往,说她自己也要做一本!
我说好啊,那我们就 先从画画开始 吧,画好画,讲好故事,字不会写妈妈可以帮你。
然后,我给她报了创意美术课。再然后,这件事就被生活的琐碎淹没了。
上周日,卷儿拿出一沓她画好的画,让我帮她做成书。
我蛮惊讶的,本以为说过就忘了,没想到她上心了。
我摊开她的画,说实在的,没一幅我能看懂的。夸张的色彩堆叠,大面积的涂抹, 与其说是“画”,我的直观感受更像是“纸被弄脏了” 。
可我不能这样打击孩子呀!
我在心底反复默念漫画家蔡志忠老师的名言: 每个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妈妈不知道!妈妈不知道!不知道!
每个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妈妈不知道!
我安慰自己, 涂鸦嘛,本质不就是把纸“弄脏”吗?
我小时候也喜欢画画,但大人经常在耳边叨叨,别把衣服弄脏了,别把书本弄脏了,要保持书面整洁……听多了,就不敢轻易下笔了。然后书面干净了,做事更“磨蹭”了。
早期画画,孩子敢于把纸弄脏,敢于想到什么画什么,没有心理压力和条条框框的束缚,是最难能可贵的。
有些家长,看不懂孩子的画,又忍不住教孩子,其实很容易陷入“ 关爱误区 ”。
误区一:
“你画的这是什么呀?
一点都不像!”
“像不像”是很多人评价孩子画作的一个标准,但其实,孩子的画还真不能用“像不像”去评判。
我整理了儿童绘画发展的几个阶段,发现孩子到8岁左右,才会进入“写实阶段”。
点击可查看大图
1岁多的孩子涂鸦,能用画笔画出“痕迹”,就能令孩子兴奋不已。
两三岁画点、线、圈,四五岁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创作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画”,即便受限于知觉和概括能力,画得不像,甚至有遗漏,都很正常。
美术作品无法复制,对孩子来说, 创意比“画得像”更重要。
误区二:
“你画的不符合常理呀,
兔子怎么可能当大王?”
有些大人会“热心”地为孩子寻找画中的错误,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给孩子解释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这其实是又一“关爱误区”。
一个当美术老师的朋友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组织孩子们画自己心中的“大王”,孩子们畅所欲言,有人说“老虎是大王”,有人说“不对,狮子才最厉害”……热烈讨论结束后,一个小姑娘竟然在纸上画了一只小白兔。
她试着问小女孩:“你为什么觉得小白兔可以当大王?”
女孩说:“小白兔爱吃青菜、萝卜,而这些我都不爱吃,所以小白兔特别厉害!”
……
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却可以顺理成章。
顺便说一下,给孩子科普“常识”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不是通过质疑的方式。我比较喜欢通过开放式讨论,让孩子自己发现“漏洞”,后面还会聊到。
误区三:
教孩子简笔画
网上有很多简笔画教程,几笔勾勒出一只小鸟、一只螃蟹,看起来很萌很简单很适合孩子学,但其实那 并不是孩子的画 。
日本教育家、画家鸟居昭美就曾提醒家长: 不要教孩子画简笔画!
三四岁的孩子还无法驾驭画笔画出他想画的线条,不过也正因为粗糙、稚气,孩子的画才更有生命活力。
简笔画会框住孩子对事物的想象力,学会之后,孩子画的鱼、画的鸟基本就长那样了。
不光是简笔画,各种绘画技巧也都不适合过早教给孩子。否则孩子学会了“技巧”,就会 错失观察和体验 的机会。
给孩子选绘画班也可以参考这一点,有些机构急于让家长看到结果,会教“技巧”,甚至让孩子“临摹”,结果孩子在结构画得很好,回家就什么也画不出来。
真正懂孩子的老师会引导孩子自己去感知和领悟,孩子看见了,领悟了,自然会将心理意象转化为图形。所以 这种“教”,更多的是发挥引路人的作用,而非单纯的复制 (后面我还会细聊) 。
毕加索说过,“ 我用了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
看到了吧,伟大的画家穷尽一生都在跟孩子学画画,我们非专业却忍不住教孩子画画,是不是有点奇怪呢?所以,千万别踩这个坑了。
鸟居昭美在《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一书里说:“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
孩子的画我看不懂,那就听听孩子怎么说吧。
我指着一本绘本,对卷儿说,你看,绘本都有图画和文字,你的“书”现在还没文字呢!你能跟妈妈讲讲你画的是什么吗?你把故事讲出来,妈妈可以帮你写下来,这样做成书,其他人就也能看懂了。
卷儿很淡定,拿起其中的一张,说:
这是一根玉米棒,
被人扔到了垃圾桶旁,
慢慢的,
它过期了,
变成了彩色的……
险些被卷儿爸误以为是废纸撕掉
我没想到这一团不起眼的色彩,居然是 一根玉米棒自然腐败的过程 !而且她能知道 玉米棒腐败会变成彩色的 ,也让我很意外。
她应该没有亲眼观察过,隐约记得以前陪她看《科学小子》,里边有“ 腐败之美 ”的画面,不知道是不是从那里获得的灵感。
第一页的故事讲完了,她又拿出第二页,原来还有“续集”:
又过了很长时间,
冬天来了,
北风吹起来了,
那个干巴的玉米棒被吹进了“垃圾桶”。
再次提醒大家忽略这画风
“垃圾桶”,几个字我没有帮她写上,因为故事讲到这里,我脑子里冒出了几个问号。
我问她:为什么这根玉米棒一直到冬天才被风吹进垃圾桶?没有清洁工打扫吗?
卷儿说:那时候地球上还没有清洁工啊!
咦?原来是 地球早期 发生的事啊。还没有清洁工,那应该也没有人类吧?
卷儿:对,没有人类。
那没有人类,是谁制造的垃圾桶呢?
卷儿发现漏洞了,哈哈大笑,“不对不对,应该是 地球晚期 的事情”,然后她随口又编出另一个版本:
当时,地球上垃圾太多了,“可回收垃圾”清洁工都管不过来了,所以这根玉米棒一直没人管…… (玉米是厨余垃圾,最近垃圾分类 游戏 没白玩)
讨论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这两张“被弄脏的纸”,开始发光。我得好好保存着。
从中,我了解到在这个4岁小孩的头脑里,时间跨度可以从地球早期,到地球晚期;可以从宏观,到微观;虽然画风粗犷,但玉米从腐败,到变干,色调她都把握得很到位。
这一次, 我算是真的读懂了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是留给成人的一扇窗。
透过这扇窗,我去看、去听、去了解,能跟孩子离得更近。
我比较倾向于那种“ 情感 引导式 ”的教养方式。我一直觉得, 做父母应该像“导游” ,把孩子带到他该去的地方,给他讲解这个世界,具体怎么做让孩子自己去领悟。
周围有很多父母觉得:“我是父母,我就应该教孩子。”我的理解是,父母的任务不是“教”,而是把孩子引向他该去的方向。
教,只能养出我们的复制品,而引导,则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也给他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画画,我不教她怎么画,我也教不了,但我可以带她去大自然观察;可以陪她读绘本,发现插画与文字的奇妙关系;也可以在她画好后一起进行开放性讨论,让她自己发现故事有哪些漏洞,怎么编排更合理。
我没有告诉她怎么做,但我把她引到地方了,她自己就发现了,知道该怎么做了。也就是所谓的“ 不教而教、不学而学 ”。
人这一生,就是 不断从得到中,找回失去的东西 。
小孩子的画中,都有跟天然共有的部分,只不过,随着不断长大,再加上“教育”,绝大部分人身上的这种“才能”都消失或转移了。
我很珍视卷儿现在提笔敢画,也愿意分享、展示的劲头,我会陪她继续完善这本绘本,将来画得更像样些,拿去出版都有可能。
鼓励卷儿画画,不是为了培养职业画家,而是希望她能 掌握一种抒发内在感受,倾吐内在 情感 的方式 ,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会欣赏美的人。
而我,也能从中更 了解她 情感 、人格和心智的发展 ,能对她投注更多的 理解与尊重 。
所以,卷儿的画在我看来就是这个4岁小姑娘,最具 感性的心智记录 。通过她的画,我能知道她此刻在想些什么,过去她经历了什么,最近她受哪本书、哪部电影、哪个人的影响等等。
这些,等到将来,我不能时时陪在她身边的时候,有些话她不愿与我分享的时候,我也能时刻观照她的心灵。这是一个母亲的贪心,也是我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就像我妈,我现在所写的每一篇文章,她都会第一时间去看。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 通过画,说出心中的“话” ;
也希望每个父母,都能听懂孩子的“画”。
如此,世间又多一幸运的小孩。#0-6岁 育儿 经#
---
我是卷儿妈
4岁女孩小卷儿的妈妈
写畅销书,做儿童脑科学教育研究
朋友口中“能写又懂教育”的妈妈
着有《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 时尚 育儿 》等
在小卷儿眼中, 我还是一个每天陪她读书“很有方法”的妈妈
一起顺势鸡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