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花腰彝与花腰傣的区别
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花腰彝有一个时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 花腰彝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北部高寒山区的龙武、哨冲镇一带的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现有3万多人。花腰彝的称谓来源与他们所穿的服饰鲜艳夺目、腰系绣花腰带的着装打扮有关。长期以来,花腰彝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饰。花腰彝族的传统服饰做工精细又讲究,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完成一套服装,往往要花三四年的时间。其中,需要掌握刺绣、挑花、散花、按花、扣花、穿花、堆花、贴布、勾边等各种技法。花腰姑娘从七八岁开始就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刺绣,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长到十四五岁时就成为刺绣能手,能独立绣出巧夺天工的衣裳。花腰彝族妇女的服饰由头帕、大襟裳、托肩、领挂、腰巾、腰带、肚兜、绣花鞋等十余种配件组成。其中以头饰与腰饰最为丰富,头部多以巾、帽、大股彩色的绒线或银泡为装饰,以大玛樱花为主图,四周绣有花边。头巾、衣袖、坎肩、背部和裤脚等显眼的部分都用马樱花、杜鹃花、山茶花等变形图案,在帽檐和肩峰处,还扎有银、铜、钢丝为柄的花缨,走起路来左右晃动,如彩蝶飞舞。 花腰傣妇女的服饰华美艳丽,纹身染齿等习俗与古滇国贵族一脉相承;至今仍遗风不改。花腰傣妇女的盛装用料考究,特别是傣洒、傣雅,多用绸缎,且刺绣精 美、银饰琳琅满目,光彩夺目,彩带束于腰间,绚丽多姿;一双手戴几对银镯,十个指头都戴满戒指,丰姿绰约,整套衣服穿戴起来几乎无法劳动,只能参加礼仪性活动,是富贵身份的象征;另外元江河谷气候炎热,穿那么多服装是不适应劳动生产的。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花腰傣是古滇国贵族后裔的说法。 “花腰傣服饰是穿在身上的艺术,写在身上的历史”,有专家学者给于花腰傣这样高度评价。
‘贰’ 花腰傣的服装特色
花腰傣的服装以亮丽华贵而出名,除了缠腰、盘头、裙子、围裙、外衣、绑腿之外,还有大量的绣花图案和银饰点缀在胸前、腰间。一套上好的花腰傣服饰不仅价格昂贵到8000多元,而且穿着起来十分麻烦,穿好一套服装大约需要40到60分钟。
图片是云南日报网的,别担心
‘叁’ 画花腰衣服怎么画
‘肆’ 十万火急!!!想找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案 图以及介绍....(哪位好心人能帮帮忙啊!!!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斯坦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黎族 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长裙,戴花包头或欧勒(珠珠帽,以红、白色珠或贝壳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带于胸前的玛瑙、海贝或银币串)。男子为长衫、及膝裤、黑包头,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统裙,腰悬缀成球状的白色贝壳(以数量标识财富);盛装时披红披肩,佩多串项珠。男子穿氆氇长袍、羊毛毡套头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条圆盔,套熊皮圈。
满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绲边裤,戴顶卡花。顶卡花是一种斗笠,以竹篾编织精致图案。男子穿蓝、青色对襟衣、衣裤。
门巴族 传统穿红氆氇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氇统裙,披犊皮,颈饰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带,戴拔耳甲。拔耳甲为山字形小帽,褐顶、橘黄边,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男子穿长衣短裤,缠包头,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斯坦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 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领长袍,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未婚加一圈绿珠穗),挂头面,戴胸饰“寄命锁”,穿长靴。头面是标识妇女已婚的带形饰物,佩在发辫上,共3条,一条垂胸前、两条垂背后,上镶银牌、珊瑚、玛瑙、珠贝等。男子为高领左大襟箭袖袍,束红、蓝色腰带,挂腰刀和烟袋,圆平顶翻檐白毡帽或礼帽,左耳饰大耳环,穿皮靴。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伍’ 傣族服饰叫什么名字
傣族服饰叫“花腰傣”、“大袖傣”。
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5)花腰族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花腰傣的服饰装束,和不少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中古越人服装十分相似,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女性的服装尤其如此。
花腰傣的傣雅、傣卡、傣洒、傣仲服饰各具风采。尤以傣雅、傣洒妇女的服装最为华丽,并喜用金、银镶齿,喜戴硕大的银耳环、六方银镯和镂花银戒指。纺织贮贝器(西汉)上铸绕线、穿梭打纬的纺织妇女六人,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古滇国社会生产的一个场面。
花腰傣的傣雅、傣卡、傣洒、傣仲的服饰,都保留着古滇国的遗风,吸收了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内涵。尤以傣洒、傣雅的服饰斑斓多彩,集历史、文化于一身,各种图案和花纹都有深厚的文化意韵。
‘陆’ 花腰傣刺绣腰带的详细资料,求解
傣族服饰在傣族先民新石器晚期向青铜时代过渡,形成定居水稻农耕文化时就产生了。古滇王国现代考古的发掘中,发现了古滇越民族(傣族先民)身着桶裙、发式为顶髻和挽髻,从事纺织的妇女服饰形象。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简略而又突出地提到古滇王国椎髻发式的民族过着“耕田有邑聚”的生活。司马迁首次把民族服饰列为与生产方式居住形式并列的区分南夷和西夷的重要标准之一。
汉代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又较为详细汇录了哀牢山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的民族有“衣后着尾”、“背腔刻文”的生活服饰习俗。同文又记载:“哀牢国的民族”有“杆栏细节,织成文如绞锦”的纺织技术。
唐代《蛮书》卷四中对傣族先民的染齿习俗、发形、服饰已有了具体的描述:“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即为傣族先民)黑齿蛮以漆黑齿,当顶为一髻,以青布为通身裤(桶裤),又斜披青布条”;“茫蛮部落(傣族先民)并是开南杂种也。……茫蛮,茫施皆其类也。楼居、无城廓或漆齿或金齿皆衣青布短跨露体。红布缠髻出其余垂后为饰,妇人披五色沙龙(桶裙)”。由此可知,傣族先民的传统民族服饰与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并列,始终是古代史学家分辨民族种类的标致之一。傣族的民族服饰从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古滇国身着桶裙服饰的实物发现,到公元八世纪前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史书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傣族桶裙服饰,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定形。
古代的民族服饰作为区分民族的重要标致,还与民族的起源有关。可以说民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民族图腾。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载:“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壶,居于哀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壶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夺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舔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舔而黯,逆共推以为王,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着尾。九隆死,世世相继。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这个神话传说不但说明了哀牢人龙图腾崇拜的起源,而且还把哀牢人的服饰与龙崇拜联起来,即纹身习俗和服装上的尾饰,使服装也成了一自民族起源的图腾标志。笔者认为哀牢山下的花腰傣纹身习俗和花腰傣的服饰中的尾饰,就是古哀牢夷纹身和服饰尾饰的图腾再现。哀牢山高寒山区的彝族和哈尼族的服饰也有漂亮的尾饰,但彝族和哈尼族没有纹身习俗。同时,彝族主要是崇拜虎,以虎为图腾,自认为虎族。当然,彝族和哈尼族也信仰龙,但这是他们从游牧狩猎,向农耕过渡时,受农耕民族龙图腾影响的结果,而不是本民族的原始图腾祟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国内有的学者,为驳斥一些西方学者的扩张主义目的,一再强调哀牢夷其族属与越掸绝不相类。①这是十分错误的,我们不否认一些西方学者在讨论中国民族问题时,带有扩张主义的目的,但是忽略了古哀牢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历史,特别是把傣族和哀牢夷分离开来,这对尊重历史,加强民族团结,增进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友谊,有什么益处呢?
“九隆神话”与族属问题的探讨是一个学术问题,如果有政治干预,也要把政治和探讨民族起源的学术问题分开,不能一概而论的把讨论“九隆神话”中倾向哀牢夷属掸族的观点说成是资产阶级的②,民族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如果用贴标签那样简单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历史就不成其为历史了。
哀牢山下的花腰傣服饰也是一定社会经济的产物,哀牢山下的傣族进人了封建社会后,过着男耕女织的聚居生活,傣族农奴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保障,也有较大的人身自由,开始追求个人的经济财富和个性的发展。这种封建意识反映到服饰上,就是尽量把财富和个性从服饰上反映出来,服饰成为显示财富和个性的象征。银子是封建社会货币流通普遍,最有价值的金属。虽然人们的生活不富裕,往往缺乏生活中的必需品,但都把主要的收人花费在购买服饰品上,服饰上的银饰成了显示的和追求财富的标志。
花腰傣服饰还是傣族对自然界美的认识反映。哀牢山的自然条件四季常春,溪水常流,阳光灿烂,鲜花不败。花腰服饰以自织自染的藏青色的面料,点缀上雪亮的银饰和彩色的织锦,三种对立的颜色溶合在一起,既与自然色彩和谐一致,又反映出深沉、热情、直爽的民族性格的属性。
花腰傣服饰同时还是傣族封建农业社会对衡量妇女的美德标准。勤劳、聪明、手巧是傣族妇女的美德。傣族农耕社会的妇女把大量的闲暇时间都用在纺纱、织布、染布织锦、挑花、缝衣服上去了,傣族妇女利用服饰尽情反映自己的美德。一套民族盛装也就是一个傣族妇女勤劳、聪明、手巧的具体表现。
哀牢山下的花腰傣的服饰,更重要的是婚姻的媒介手段。过去这里有一种传统民族时装节的古老习俗,俗称赶花街,和现在的服装展及选美差不多。过节的时间是在农历春节后的第一个街子天。赶街时,未婚的姑娘们纷纷穿着节日的盛装赶街。街子上姑娘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结伴而行,从街头走到街尾,来回展示自己的服饰。在旁围观的小伙子就通过姑娘的服饰来选择自己的对象。当赶街结束后姑娘们就把盛装脱下来,叫家里的人背回去,自己则换了便服,跟在花街上选定的情人来到幽静的地方约会,姑娘拿出一套衣料作为定情物送给对方。婚约就这样由服饰的演展确定下来。由于服饰在花腰傣婚姻关系中的这种特殊作用,哀牢山下花腰傣的服饰就更加鲜艳夺目了。
哀牢山下的花腰傣的日常便装传统服饰,则突出适应气候和方便生活的功能,日常装紧身式背心和下装的桶裙,适应这里长达半年的燥热气候,平时生活劳动中,热时穿紧内衣,一条桶裙。凉时或冷时穿上无扣窄袖开襟短外套衫或加上几条裙子,随气候变化,脱穿非常方便。傣族妇女也很注意个人身体清洁卫生,特别在夏季每天都在江河溪流中去沐浴,洗澡时,桶裙由下往上脱出盘在头上,洗完澡后,又由上往下套穿起来,走出水面后再换上干净的衣服。
云南内地的哀牢山河谷地带,由于交通不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方式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因此,古代传统的民族服饰几乎完整地保留下来。即便出现微小变化,也主要是周围其它民族服饰相互影响的结果。如彝族、哈尼族服饰中大量使用银饰装饰或刺绣饰。又如傣雅戴的鸡纵斗笠是山上彝族编织的,而彝族并不戴这种斗笠。这些影响带来的变化还是属于同一经济方式和同一文化圈内的形式变化,而不是质的变化。
哀牢山花腰傣服饰的花腰带象一条美丽的彩虹,寄托着古老农耕民族对丰衣足食、和平祥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双版纳的打洛,德宏的瑞丽,耿马的孟定一带云南边疆地区的傣族,地处西南国际通道上,即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与缅甸、印度等国相连。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就有着经济、文化、人员等方面的往来,成为中、印两大文化圈的交汇点。十九世纪,印度、缅甸论为英国的殖民地后,西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纺织品通过西南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冲毁了东方封建社会的家庭手工纺织业,傣族妇女被迫从原始织机中解放出来,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走向商品经济,开始到市场上购买布料缝衣服。傣族妇女服饰在商品经济和印度文化的影响下,下装简化一式的长桶裙,腰部除系一根银腰带或长丝绸外,已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上装只保留了背心式内衣的式样。无扣窄袖套衫已变成窄袖紧身式对襟的短上衫。桶裙、外套衫上美丽的装饰和织锦、刺绣图案装饰几乎没有。虽然这种民族服装失去了一些古代傣族服饰的特点,但在外形上还保留了傣族古代桶裙服饰的基本结构。这种服饰从审美观念上,已由直接表现财富和道德的功利作用的客观服饰美,进化到取悦人的主观感情和人体美的现代人文主义美的阶段。特别是到了当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的贯彻执行,这条沉寂了许多年代的西南古老的丝绸之路又活跃起来了。当代傣族妇女的服饰,除了穿一般市场上购买国内生产的传统现代傣式便装外,还穿泰国、日本进口的高档泰式盛装。
西双版纳傣族少女的服饰是傣族现代民族服饰的典型。无领窄袖紧身短上装。除把脖子裸露外,肩部、胸部、背部、腰部的形体都用紧身的服装鲜明的勾勒出来。下装的桶裙把腰部收缩的下摆连接处紧紧地裹住,形成了S形的三段美的波浪后,又自然处垂一直遮住脚面。整套装结构简洁明快,曲线突出,格调优雅朴实,含而不露,同旗袍一样是中华民族服饰的精华。
‘柒’ 傣族服饰花腰傣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
傣族文化是在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下形成并发展的。最具傣族文化特色的就是花腰傣。花腰傣色彩斑斓的服饰,银饰彩带玲琅满目,因其引人注目的特色而得名。花腰傣完整地保留着傣族先祖对自然与灵魂的崇拜,以及民族的文化信仰,因此便形成了今天内涵丰富的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傣雅、傣洒、傣卡、傣仲)的一种称谓。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服饰的腰部彩带层层束腰,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而名之为“花腰傣”。自唐代以来,傣族已自称“傣”。
花腰傣的名称最早见于清朝,清朝时代,将“百夷”记载为“摆夷”,把德宏州为主的傣族为“旱摆夷”(明时称“大百夷”),西双版纳州一带的傣族为“水摆夷”(明时称“小百夷”);居住在红河中游的傣族为“花摆夷”。花腰傣是民国时期其他民族对傣雅的称呼,现指新平、元江两县的傣雅、傣洒、傣卡、傣仲,或泛指红河中上游的傣族。其实花腰傣本民族更喜欢自称为傣雅、傣洒、傣卡、傣仲,花腰傣只是其他民族因其鲜明的服饰对他们的一种叫法。
红河中上游地区的傣族与其他地区的傣族一样,都源于古哀牢人和古滇人。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哀牢人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创立了达光王国。公元前二世纪末,达光王国开始与汉朝接触,因当时的达光王叫“哀牢”,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在这之前,汉朝只能通过滇国居民了解到哀牢人,因哀牢人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百越”诸民族相似,被汉朝草率地归为“百越”一类的民族,把哀牢人称作“滇越”,把达光(哀牢)王国称作“乘象国”。
‘捌’ 花腰彝族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云南两大彝族聚居地之一。这里的彝族自称为“尼苏”,“尼”为“黑色、博大”之意,由于这里的彝族服饰色彩五彩斑斓,故又被其他民族称之为“花腰彝族”。
红河州彝族在隋唐时期称之为“东爨乌蛮”。红河州北部在“东爨乌蛮”境,南部在唐初建置的“‘蜀爨蛮’十七州”内。经过长期与周围部族的交往融合,形成了当今红河地区的彝族。
红河型服饰主要流行于沿哀牢山流径滇南的红河水系区域。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上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红河型服饰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元阳式主要流行于云南元阳、新平、红河、金平、绿春,江城、黑江等县山区。本式服饰以女装最具特色。主要特点是多以蓝、绿、红、黄等色布为料,配以银泡、银索等饰物,造成明艳富丽的装饰效果。建水式主要流行于建水、石屏、新平、峨山、蒙自、个旧、开远、通海、江川、玉溪、易门、双柏、元江等县的半山区和坝区以及部分山区。是本型中穿着最为广泛的一个种。石屏式主要流行于石屏、峨山、蒙自、开远、个旧、砚山、屏边、金平、元阳、红河等县的山区。
‘玖’ 花腰彝族的服饰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的彝族人民,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其中,要数花腰(聂苏支系)妇女的服饰风格独具。
花腰彝妇女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等色。其服饰分为头帕、长衣、短褂、腰带、围腰、飘带、兜肚、黑裤和绣花鞋等部分组成。纹样多用日、月、星、火以及花、鸟、鱼、蝶等变形图案。刺绣工艺多施于衣袖、后摆、坎肩、衽边、背部、头帕及裤脚沿口等显眼部位。结构比较复杂,图案花饰繁多,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夺目,充分反映出花腰妇女热情奔放、乐观开朗的性格。
制作花腰妇女服饰时,首先由花腰民间剪纸艺人将纸剪成服饰各部位服饰花,然后把图样粘贴在布料上,再用五彩丝线沿图样刺绣,最后把数十种不同格式和图案的刺绣品拼缝起来,就成为一套精致的花腰妇女服饰。
花腰妇女的头帕以红、黑、绿布料做底,一般用三块布料拼接成长方形整块,绣有精美条花,并配有两条布带,布带绣有花纹图案并饰以银泡结成流苏状缨花。戴时折成帽状,以带束扎,带子两头缨花垂于耳旁。衣服分为长衣、短褂两大部分,另配有腰带、围腰、飘带、兜肚等附件。长衣由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缝成右衽襟衣,背襟长至后腿,胸襟短至前腰,袖口部位绣有花纹图样。短褂前后绣有垂直连续花卉饰彩色花边,罩于长衣之上。穿时先将兜肚挂于腹部,长衣穿上后,将前面长补救折叠以腰带束紧,后部任其下垂,然后罩上短褂,系上配有飘带的围带即成。裤子为宽腰扭裆裤,布料多用黑色或藏青色。裤长至小腿,裤脚口用浅蓝色或绿色布料镶宽边一至二道。鞋以黑布为底色,鞋帮绣有花卉图案。做一套花腰妇女服饰,需要三至五年时间才能完成,其价值高达数千元一套。
花腰妇女服饰曾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展出,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其中大棚租村的民间艺人肖会玉制作的服饰以及剪纸工艺更是别具一格,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称号。
‘拾’ 花腰彝族的花腰婚俗
花腰彝人的婚姻制度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夫一妻制”、严格实行“同宗不婚制”和“三年不落夫家”制。花腰彝人自古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就算在旧社会有钱有势的“子玛”、“色颇”也不例外,这一点和汉族的三妻四妾有明显区分。同宗不婚制用花腰人的谚语“再缺粮食,甜荞苦荞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来说明非常生动,姨表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恋爱和性关系,都将被视为乱伦,按习惯将予以严惩,有甚者将按宗法被处死。花腰彝人青年男女有社交自由权利,主要表现在“吃火草烟”等习俗。旧时,婚姻不能自主而由父母包办,父母同意后再推八字,向妇方家送聘礼。现虽然可以自由恋爱,但旧制的形式仍然存在。而“三年不落夫家”制则是花腰彝人区别于其他彝族支系婚俗的最大特点,这种婚俗现虽然已不是普遍现象,但仍然存在。国庆献礼影片《花腰新娘》就是以这种婚俗为背景的。花腰彝人一般先举办婚礼,而后择日办理国家结婚手续。在男女双方婚礼的当夜,小伴们闹过洞房后,新郎就得离开。次日新娘由女伴护送回家,从此就开始了“三年不落夫家”的生活:三年内,女方除了丧失恋爱的权利外,仍可以自由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名义上已成为别人的妻子,实际上却对夫家的生活不闻不问,三年后才可以“归家”,正式为人妻、为人母。
婚期要择吉日。男方派出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迎娶新娘,到新郎家门口,由老人主持一系列礼仪,然后女方向男方索要“跨门槛费”。 此后夫妻双双跨入家门,在正堂上进行“认亲”仪式,拜天地后进入洞房。结婚之日杀猪宰羊宴请宾客。花腰彝族青年结婚,姑娘要亲手为自己绣制一套“花口锁塔”作为婚服,结婚那天穿后就要收藏起来,到死时作为装老衣服。姑娘还要亲手给丈夫做一条粗布裤子,两条裤脚从里面用丝线连起来,在结婚仪式上新郎要当着宾客穿上这条裤子,若能用脚把线蹬断,则预示着婚后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长时间穿不上裤子的,就被视为“憨”、“笨”。这条裤子也是结婚这天穿后就要收起来,到生第一个儿女时作为婴儿的襁褓。在新娘和新郎的房是绝对不能在二楼的,二楼只能是老人居住的,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此类风俗。就连汉族,当公公在楼下的时候,儿媳不是也不能上二楼吗?据说在影片《花腰新娘》播出后,很多人,特别是老人都去反映,可是管事的一句,市场需要,就抵挡回去了。再者,花腰当地人十分见不惯张静初那粗鲁的吃象,认为那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彝族很少有婚后离异的情况,旧时偶有离婚只要经过村里德高望重的几位老人和族长判决就可以了。男方提出离婚,需经过男女双方两族人互相协商后付给女方一定的钱财作为补偿;如女方提出离婚,男方则不必支付任何钱财。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改嫁,但需由新婚男家给原夫家一定的“损失费”。随着社会发展,离婚当然也得遵从国家法度。
电影《花腰新娘》对花腰彝的方方面面有一定的涉及,但艺术不等同于现实,《花》剧在很多方面是经过艺术处理而失真的。当然,我不否认《花》剧的艺术、社会价值,它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