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关革命英雄的资料
1,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民族英雄。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牺牲,年仅21岁。
2,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9月10日,董存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3,邱少云
邱少云(1926年—1952年10月12日),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原四川铜梁县关溅乡)玉屏村邱家沟,革命烈士。
邱少云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
4,王二小
王二小(1929年1月22日—1942年10月25日),本名阎富华,化名王朴,中国少年抗日英雄,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人。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
5,成本华
成本华(1914—1938),女,安徽省和县人。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侵入安徽省和县,和县人民奋起抵抗,成本华指挥战斗,最终被日本侵略军俘获,她宁死不屈,视死如归,被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
❷ 给我一些有关革命烈士的图片,并配上说明,一两句就行了
有一本书,《革命烈士家书选》,有图片和介绍
❸ 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图画
去北京博物馆看
❹ 中国的革命战士有谁
1、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初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2排6班班长。
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勇敢奖章三枚、“毛主席奖章”一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未满19岁。
2、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民族英雄。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牺牲,年仅21岁。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 ;
所在部队党委追授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3、邱少云
邱少云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
1953年8月30日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于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4、林伯渠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湖南安福(今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重要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
林伯渠同志是着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1960年林伯渠先生去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2013年4月2日林伯渠同志骨灰回归故里。
5、彭儒
彭儒,女,原名彭良凤,湖南省宜章县人,原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同志的夫人。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纪律检查战线的杰出领导干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女战士,原中纪委委员。
彭儒同志从1913年3月6日出生,到2010年10月5日去世,98年间,从15岁开始投入革命斗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与了湘南暴动、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斗争、长征、延安整风、解放东北、开国大典、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人。
❺ 做关于缅怀革命烈士的手抄报该怎么做
首先要有素材与图画
缅怀革命烈士素材:
诗歌类
百年回眸, 悠悠岁月,
旧中国,列强欺凌,
主权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面对中华民族——
毕生最大的耻辱与危难,
多少仁人志士
慷慨悲歌,前仆后继,
浴血奋战在革命的最前线。
是他们让中国从东亚病夫中
毅然走了出来
是他们改写了中华民族
百年的悲惨历史
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
在雄壮的战鼓声中浴血奋战
为中华民族取得了
一个辉煌的胜利。
美好的现实正是革命先烈
所期待和为之奋斗不息的境界。
血与火的革命
与今天如火如荼的建设
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大地春色
融入了无数先烈的
热血和生命。
不是有人说过,
给他一个支点,
他就可以撬动地球吗?
那么,有了爱国奉献精神,
我们伟大的革命先烈,
就能日月当鼓,
银河作弦,
奏响叱咤风云的生命礼赞!
我们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
经受到无数疯狂屠杀,
和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
有一副高昂的头颅,
一副坚挺的脊骨,
一双喜马拉雅山壮厚的肩膀,
一身黄河长江奔腾不息的血管。
昨天,
我们曾经,
托起五千年的文明,
托起过长城、故宫;
今天,
我们必然能用十三亿双手臂,
托起明天的太阳,
托起通向月球、金星、火星
宇宙每一个角落的
火箭、卫星和人造飞船……
革命烈士名言
陈辉(革命烈士,死在渣滓洞)的名言: “战士的坟墓比奴隶的天堂更明亮。”
革命烈士蒋光慈的诗:
愿我的心血化为狂涌的圣水,将污秽的人间洗得净净地!
愿我的心血化为光明的红灯,将黑暗的大地照得亮亮地!
愿我的鲜艳的心血之花,香刺得人们的心房透透地!
愿我的荡漾的心血之声,飞入了人们的耳鼓深深地!
革命烈士夏明翰: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戚继光的名言“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热的心会把冰雪溶消。 ———— 《革命烈士诗抄》
图片
❻ 缅怀革命烈士画什么图片
画许多人在烈士木齐缅怀,许多人在掩面哭泣,许多人在给烈士献花······再写上一首毛主席的诗,像,《七律·长征》这些。
绘画在技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颜色的做法,那些表面可以是纸张或布,加颜色的工具可以通过画笔、也可以通过刷子、海绵或是布条等。
在艺术用语的层面上,绘画的意义亦包含利用此艺术行为再加上图形、构图及其他美学方法去达到画家希望表达的概念及意思。
绘画在美术中占大部分。
❼ 关于革命烈士的资料
1.邱少云——(1926年—1952年10月12日),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县少云镇(原四川铜梁县关建乡)玉屏村邱家沟,革命烈士。邱少云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1953年8月30日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于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2.杨正元——(1902年12月16日—1931年4月30日),男,汉族,云南省普洱人,杨正元是云南省早期共产党员,思普区党组织的创始人,第一个在思普区洒下热血、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2011年,被中共普洱市委、普洱市人民政府评选为“感动普洱十大人物”。
1931年初,杨正元决定在普洱地区发动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但因事泄密,于4月被捕牺牲。在狱中面对酷刑,杨正元始终以一句“你们在我口里得不到什么东西”回绝了敌人的威吓利诱坚贞不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牺牲时年仅29岁。
3.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远镇,乳名正鹄,号慧生 。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
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建赣东北苏区。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1935年被捕牺牲。
4.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初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2排6班班长。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勇敢奖章三枚、“毛主席奖章”一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未满19岁。
5.马霄鹏——(1903年10月—1939年9月),革命烈士, 山东鱼台县谷亭镇陈丙村人。
马霄鹏烈士1903年出生于鱼台陈丙村,在1927年的白色恐怖中投入到揭露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罪行的斗争中,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金乡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鲁西南特委宣传部长、中共苏鲁豫边区宣传部长等职。1938年,指导组建第一届中共鱼台县委,1939年9月19日在“肃托”事件中被迫害致死,享年36岁。1941年2月,中共中央追认马霄鹏同志为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简称“烈士”,是指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人员。辛亥革命以来,确系为革命及抗日而阵亡和死难的人员,称为烈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及人民公安部队因参战、公干牺牲者(被俘不屈、 慷慨就义或被特务暗杀等),革命工作人员在对敌斗争中牺牲者或因公牺牲者,民兵、民工因参战牺牲者,均称烈士。
根据1980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革命烈士的称号,比以往规定的更具有严肃性,取消过去关于革命军人、革命工作人员积劳病故,革命军人因公发生意外事故死亡总称烈士的规定,同时,打破过去只限于革命军人、革命工作人员和参战民兵、民工的范围,可以扩大到全体人民,从而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英勇奋斗献身的精神。
革命烈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在人民革命斗争、保卫祖国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者的尊称。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1950年10月15日《关于革命烈士的解释》,凡辛亥革命以来,确系为革命及抗日而阵亡和死难的人员,称为烈士。
同年12月11日,内务部发布《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和《民兵、民工伤亡抚恤暂行条例》规定:凡中国人民解放军及人民公安部队因参战、公干牺牲者(被俘不屈、 慷慨就义或被特务暗杀等),革命工作人员在对敌斗争中牺牲者或因公牺牲者,民兵、民工因参战牺牲者,均称烈士。
1980年6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重新发布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符合规定的,可批准为革命烈士。
❽ 革命历史故事手抄报图
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在石家庄成立。在此之前,河北日报社军管组从保定(当时报社在保定)带来一批同志来到石家庄,说是参加省革委会成立大会的报道工作。来到后,省革委领导让出版《河北日报》。5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机关报--《河北日报》在省会石家庄出版。
刚到石家庄,我们从保定来的这些同志住在石家庄市一家旅馆--向阳饭店。在这里编报,暂由石家庄日报代印。人们在保定搞了几年“文革”,想编稿不能编稿,劲头都憋足了,怀着“为红色政权”办报的心情,日夜加班,这股子干劲别提多高了。
出了一个多月的报纸,每天的报样都是经军管小组和省革委宣传组审阅后才准付印。发表的地方稿,多是由省革委宣传组点题或授意而组织发的。这样,向省革委“送审稿件”就成了一大难题。我们送审报样时,先找省革委宣传组的盛荫泉同志。老盛高高的个子,一口天津话,爱抽烟。省会在天津市时,他在《共产党员》编辑部工作,后来调到了省革委。人们爱给他开玩笑,都叫他“盛锡福”(天津市一家很出名的老字鞋帽商店的名字)。可老盛对好多稿子又做不了主,常常由他领着我们再找省革委的领导。往返折腾,送审一个稿子,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3月中旬,省革委决定将裕华路7号河北粮食干部学校的校址,划归河北日报社作为社址,并抽调省内驻军和原北局以及省直的一些干部,加上报社的少数编辑、记者和工人,组成新的办报班子,开始在粮食干校办报。
9月30日,有一条新华社播发的时事稿,“闯下了塌天大祸”。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九·三0”迫害新闻工作者的严重事件。这天,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访华,黄永胜陪同阿尔巴尼亚贵宾从上海抵京。报社编辑在处理这一稿件时,把新华社发的两条消息并在一起发。上副题是“中阿两党两国人民的革命战斗友谊达到新高潮”。两行主题分别是“巴卢库同志率阿党政代表团到京 数十万人夹道最热烈欢迎 周恩来总理盛宴欢迎来自反帝反修斗争前线的阿尔巴尼亚战友”。下副题是“周恩来总理和巴卢库同志先后在宴会发表重要讲话 康生、姚文元、谢富治、吴法宪、温玉成等同志出席宴会”。黄永胜陪同巴卢库从上海抵京,在到京迎接的消息名单中没有他。由于这两条消息并发,下副题中没有标出黄永胜的名字。
当时由于派性十足,有人将此事当成“特大事件”告别了“中央文革”。1968年10月9日下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通知正在北京的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两位主要领导人,立即去人民大会堂。当时“中央文革”小组的主要成员都在声。江青发难说,这个问题很严重,你们赶快回去处理。
当晚,省革委两位主要领导人乘飞机赶回石家庄,连夜召开会议,决定进行“严肃处理”,勒令《河北日报》停刊整顿。
10月10日下午,在河北商业干部学校礼堂召开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台在石家庄全体人员大会。会场内外,戒备森严。省革委两位领导人主持大会并讲话,宣布这是一起“反革命事件”,阶级敌人“在背后捅了我们一刀子”。当时,刚由省派到报社任领导小组组长的马耀章,在参加大会时正同我坐在一起,当会议还没有开始时,他还戴着眼镜看明日要出版的报纸大样。大会宣布“反革命事件”后,马耀章还没有完全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当场遭到逮捕。马耀章曾为主持当天大会的省革委的一位领导人当过八、九年秘书,在逮捕马耀章的大会上,他说对马“不甚了解”,是省革委宣传组“推荐的”等等。会后人们对这位省革委领导人议论纷纷,说他“真不够意思”,把秘书给“出卖”了。
后又召开大会,逮捕了参与夜班工作的报社一般编辑吴语桢。老吴由于长期值夜班,身体消瘦,在逮捕他那天,在台上晕倒好几次,只见工宣队揪住他的衣服,几次把他揪起来,非叫他站着坐“喷气式”不行。接着,又将参与当时办报、与此事毫不相干的河北日报两名中层干部--张石锁、周公衡揪出来并反复进行批斗。
这一来,报社内部可“乱”了。参与在向阳饭店和粮干校办报的河北日报十多名工作人员,都成了批判的重点。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文革”中流行的“坐喷气式”、“熬鹰”全用上了。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报社。在大批判中,硬说报社有个“马、吴、张、周(即马耀章、吴语桢、张石锁、周公衡四同志)反革命集团”,非要把“阶级敌人挖出来”不可。由于我参加了这一时期的办报,也成了被批判的重点之一。给我贴的大字报大都记不清了,其中有两张大字报我还记得。一张是用印报的滚筒纸写的,一米多宽,十多米长,大字报从三楼直到底层,上写桌面大的字:“行士文你跑不了!”这张大字报就这几个字,没有具体内容,猛一看挺吓人。另一张贴在了我办公室的楼前,标题是“行士文是个神秘人物!”大字报上罗列了我十几条“罪状”。
10月11日,报上刊登省革委会《关于<河北日报>暂时停刊进行整顿的决定》。决定说:“自今年2月《河北日报》出刊以来,由于阶级敌人的破坏和捣乱,多次出现严重的反革命事件。因此,经省革委会第四次全体会决定,自明日起《河北日报》暂时停刊进行彻底的清查和整顿。”
后来,这起冤案终于平反了,那是在十多年以后的1979年7月22日。中共河北省委了出《关于为“九·三0”事件平反的决定》。决定说“《河北日报》'九·三0'事件中受害的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推倒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决定说:“1968年10月11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河北日报》暂时停刊进行整顿的决定是错误的,予以撤销。”
1979年7月下旬 ,省委召开河北日报、河北电台人员大会,宣布了这一平反决定。
❾ 我要一些关于中国英雄人物的照片,求各位大哥大姐帮忙,谢谢!
全国着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二师九十六团二营六连六班班长。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他以身体当支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国民党军据守的桥型暗堡,壮烈牺牲,时年19岁。
英雄牺牲了,英雄的光辉形象永存。
旱河上,巨大的桥型暗堡中向外喷吐着罪恶的火舌;桥型暗堡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士巍然挺立,单手托举着炸药包,导火索燃烧着,冒着青烟哧哧作响,战士高声呼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喊声,震撼山河;这喊声,穿透硝烟,成了千万人的呼喊;这喊声,至今还回荡在我们的耳边。 董存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1954年,隆化县委、县政府为纪念董存瑞烈士,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民政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国家文物局联合定为全国百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被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董存瑞烈士陵园,建在河北省隆化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1954年建成后,又于1957年、1960年、1967年、1975年先后几次扩建,初步形成了纪念体系。1987年,重建了烈士纪念碑,1991年,重建了董存瑞烈士纪念馆。现在,董存瑞烈士陵园共占地71000平方米,有9项纪念建筑。陵园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式。在长396米的中央主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是大门、牌楼、董存瑞烈士塑像、董存瑞纪念碑、烈士墓。大门横额上是萧克将军题写的园名“董存瑞烈士陵园”。董存瑞纪念馆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馆名。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碑体正面用金色大字镌刻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的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1995年5月25日开展的董存瑞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着董存瑞烈士事迹图片、油画、烈士遗物,并陈展着重要的文献资料和有关董存瑞烈士事迹的文艺作品50余册、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为英雄题写的诗、词100余件。由着名播音员方明解说的半景画,反映1948年隆化攻坚战的电动沙盘,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地展现了隆化攻坚战的浴血奋战场面和董存瑞的英雄壮举。陵园外西南200米的地方,是董存瑞当年炸毁的敌桥型暗堡处,建有花岗石碑身、高4米的“董存瑞烈士牺牲地址”标志碑。为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参观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界人士的题词,于1998年5月修建了对称的两座“名人题词碑廊”,将这些题词以石刻形式展出。省、市领导于1998年5月25日在董存瑞牺牲50周年纪念日上,为新塑的董存瑞铜像揭幕。
1929年10月15日,董存瑞出生在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一个贫苦家庭。残酷的社会现实,铸就了他幼小心灵中朴素的阶级感情。1940年,董存瑞已经11岁。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八路军开始在董存瑞的家乡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董存瑞担任了南山堡第一任儿童团长。1945年,董存瑞参加了区小队,同年,被编入冀热察军区第九旅,成了一名正式的八路军�战士。1947年�3月,董存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向党宣誓:“我把这辈子交给党,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1948年,董存瑞所在部队升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5月,部队奉命向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的大门——隆化城挺进。
隆化是承德的屏障,国民党军在这里驻有一个团的兵力,周围筑有40多个永久性碉堡,由母堡、子堡组成碉堡群。在碉堡群周围,还设有很多副防御工事,如鹿砦、铁丝网、陷井、梅花桩、外壕等,各碉堡群之间都有火力联系,构成交叉火网。这些工事与隆化城依托的苔山、龙头山的有利地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相当坚固的防御体系。因此,国民党认为隆化“固若金汤”。当解放军包围隆化之后,国民党军十三军军长石觉还在承德吹嘘:“共军能打下隆化,我就把承德白送给他们。” 5月18日,部队开到距隆化城不到5千米的土窑子沟,开始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24日上午11点,全营召开“挂帅点将”战前动员大会,董存瑞第一个站起来,要求首长批准他挂帅。同志们都深知他机智勇敢,多次立功受奖,又是爆破能手,谁也不和他争,一致表示同意。董存瑞当上了“爆破元帅”,他点了郅顺义为“突击大将”,机枪班班长为火力掩护组组长,一班长为支援组长。然后,董存瑞代表大家表示决心,他激动地说:“我们练兵、诉苦为什么?去年打隆化我们一些同志牺牲了又是为什么?这回党把最光荣的任务交给我们了,没二话,天塌了也得完成!坚决响应党的‘五一’号召,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在这次战斗中,我负伤不下火线,牺牲了当个掩体,死也要把隆化拿下来!”
25日凌晨,天还没亮,阵地上一片寂静。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总攻的信号。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强大的炮火,把苔山上的敌人火力全给压住了。在硝烟弥漫、烈火滚滚中,苔山顶峰的砖塔,被我军的大炮轰倒了,炮楼也被打掉了,不一会儿,胜利的红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顶峰。5时25分,命令下达,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担任主攻,从城东北向隆化中学外围工事运动。敌人的机枪严密封锁着他们前进的道路。六连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互相配合,很快地攻破了隆化中学东北面的旧衙门碉堡群。董存瑞带领爆破组连续爆破了敌人4个炮楼、5个碉堡,胜利地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下午3点30分,第二次总攻开始。六连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白副连长派出李振德等3名爆破手去爆破,李振德冲出不远,炸药包就被敌人枪弹打中,李振德牺牲,其余两名爆破手负了重伤。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白副连长说:“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就是只剩下我一个人,也要完成任务。”这时,团部来了紧急命令,要六连火速从中学东北角插进去,配合已突进中学院内的兄弟部队,迅速解决战斗。白副连长和郭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纸包,递给指导员说:“如果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的一次党费。”指导员接过小纸包,紧紧地握住董存瑞的手,深情地望着他说:“你一定要回来,我们都等着你胜利归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在郅顺义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借着郅顺义扔出的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一阵猛跑。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的耳边掠过。在快要冲进开阔地时,董存瑞指着前面的一个小土堆,对郅顺义说:“你就在这儿掩护!”一阵手榴弹把敌人碉堡前的鹿砦、铁丝网炸了个稀巴烂。董存瑞趁这机会,冲进了开阔地,敌人的机枪更疯狂地朝这边射击,子弹打得他身边的尘土直冒烟。董存瑞沉着机智,他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也似的向前跃进几米。敌人的机枪又慌忙朝他打过来,突然,董存瑞扑倒了,郅顺义站起刚要向前冲去,只见他猛然爬起来,一阵快跑跳进旱河沟里,进入了敌人的火力死角。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他抱着炸药包迅速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郅顺义清清楚楚看着这一切,急得直攥拳头。
突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威震敌胆。大批的后续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就在这个时候,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样,“哗哗”地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不动了,他抬头看了看桥顶,又扭头向后望了一眼,略略愣了一下,突然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火花和白烟!董存瑞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看到这情景,郅顺义不顾一切地跳下旱河,朝桥下的战友奔去。只听董存瑞朝他大声喊:“卧倒,快卧倒!”紧接着,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突然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的战友们高喊着这震撼山河的口号,冲进了隆化中学。
血一样鲜艳的红旗,升起在隆化城上空,高高飘扬。
董存瑞牺牲后,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董存瑞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决定:“为纪念收复隆化战斗中英勇顽强自我牺牲的人民英雄董存瑞同志,特决定隆化中学改称存瑞中学,以志永垂。”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决定,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
董存瑞烈士陵园建于1954年,在河北省隆化县城董存瑞烈士战斗过的地方,由肖克题写园名。陵园内有大型烈士雕像、烈士墓及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由朱德题词,纪念亭刻有碑文。
❿ 缅怀革命烈士的图片和文章
在烈士墓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烈士陵园。烈士陵园里的树木高大威猛,四季常青。那一棵棵树木就代表着一位位战士,赞扬了他们就不屈服,为了革命的斗争事业,宁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他们就像这些树,无论经历多少严寒酷暑,都还是一动不动的屹立着。没有人能动摇他们坚强的意志,他们是伟大的,崇敬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这一座座的墓碑,就代表着一份份的忠诚。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红军战士长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泞的路上走着,他们没有松懈过,一生都在拯救祖国,保卫祖国。没有他们,哪来如今的美好的家园,哪业如今的富裕生活,他们是创使者,他们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赞扬过他们,他们百折不挠,奉献生命,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殉职,总之,一句话——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热爱他们,我赞扬他们,我崇敬他们。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他们宁愿做光荣牺牲英雄,也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这就是我们中国烈士的特点,我也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无限的敬佩,无限的感慨,我也要因此而赞扬他们,他们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感谢者,他们是神圣的,没有人能取代他们。在我的眼里,他们是光明的象征,他们是战胜一切的力量。
只要想着这些革命先烈,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美好,在这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是多么的美满和幸福,而在那个艰苦的斗争社会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要郑重的烈士们说:“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青一代少年将再次继承你们努力开辟下来的光辉道路,我们将要去建设祖国的明天,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在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你们安歇吧!我会努力去做的,我敬爱的烈士们。
我热爱烈士,热爱祖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我将永远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中国有辉煌的历史,有铁一般的热血男儿,有着那种致死不悔的精神,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祖国的未业而奉献一切。我是革命烈士的后继者,我一生的求学难道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吗?作为身为中国人的我,去继承先烈的遗志是理所当然的。我真想象烈士那样,做到永垂不朽。我这个报效祖国的决心是无法动摇的。
革命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在当前这个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青少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你们高兴吗?在这清明之际,献上一朵纯洁的白花,代表我的深深敬意,我向你们庄重宣誓:“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的事业,我将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来好好的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另一个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