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改革开放前的服装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初,服饰新风尚主要通过劳动模范进行传播。共和国首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就是列宁装的模特。1950年8月创刊的《人民画报》,将梁军选为首期封面人物。
梁军圆润的脸庞、齐耳的短发,加上灰色的列宁装构成了1950年代农场女工的经典形象。简朴的列宁装体现了当时人们装扮的实用价值取向——方便劳动。后来,梁军的形象还被印在第三版1元面值的人民币上。
而同样来自苏联的“布拉吉”连衣裙则给女性们增添了不少美感,透出青春和活泼的气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能体现一个人身份的服装款式是中山装,而最受人们欢迎的则是军装。而一般民众,最常穿的衣服不外是黑、灰、蓝和军绿几种颜色,这样的流行延续十多年。
(1)改革前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老百姓的服装样式大都保留民国风格,衣服面料主要是机织“洋布”、粗棉布或麻布。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产物,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消失。由于受苏联影响较大,“列宁装”和“布拉吉”开始流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解放军成为服装潮流的引领者。“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无数年轻人都以拥有一套军装为荣。60年代初,随着中国橡胶工业的起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穿布鞋转变为穿解放鞋,解放鞋也成为那一代人的时尚。
服装潮流的背后体现着国家的生产能力。数据显示,1950年国内市场出售的棉布只有5000多万匹,到1953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一亿三千多万匹,但棉布生产的速度仍然跟不上国民消费的需求。
为了稳定物价,国家结合当时的供应能力,于1953年发行“布票”。而由于布匹凭票供应,为尽可能地节约,民众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因此黑、灰、蓝、军绿成为中国街头服装的主打色。
‘贰’ 都说时尚是一种轮回,那现在的哪些服装是以前很火的款式
适合自己风格的就是最流行的!很多人喜欢追赶流行,街上流行什么跟风买什么,但流行的穿在合适的人身上就是风景,而穿在不适合的身上就是灾难,所以,找到自己的气质所在,选择合适风格的衣服,远比追逐流行更美要说今年春夏最最流行的服饰、元素,泡泡袖绝对首当其冲。从今年紧跟流行的快时尚品牌如zara,HM,UR等推出的一系列春夏新品来看,大量的泡泡袖单品抢占眼球。
‘叁’ 服装近代演变过程的图片
六大特点 (1)服装的色彩。70年代的“绿色海洋”。。。 (2)“票证经济”下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折射出国家的物质水平和综合国力。1954年,全国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三年困难时期,棉毛衫裤、线衣、线毯、毛巾被、绒毯、浴巾、床单、毛巾、袜子、汗衫、背心、人造棉布、麻布、蚊帐、枕芯、枕套等纺织品,一律凭票供应。靠票证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政策,极大地限制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消费。与此相适应的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 (3)“补丁”服装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着上是以朴素为中心。当衣服穿破时,常见的做法是在衣服的破损处打补丁,缝上一块颜色相宜的布,继续穿用。这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和经济水平低下的国家来说,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在20世纪中期,身着补丁还是思想革命与进步的象征,甚至也是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4)城市民众的服装沿着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全国,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5)文化对着装心理、审美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理想服装形象的认同受中国文化内涵的制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非常讲究体面、传统,要求服装式样端庄、大方,不愿标新立异,色彩不求鲜艳跳跃,崇尚和谐含蓄之美。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特点才有所突破,“时尚”、“个性化”才成为人们着装的重要因素。 (6)服装的“革命”范式:服装曾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的一部分。中国服装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改革开放之前的服装带有相当浓烈的“革命”色彩,与政治生活中的革命话语、革命范式等同一致。苏式服装与中国传统服装相比,虽然有新异的成分,但更多是作为革命的象征、对领袖、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戴而形成的时尚。“文革”十年,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旗袍、布拉吉、西装等成为封、资、修的象征,被军便服取代,这更明显地标明,服装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的一部分。
‘肆’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
一、穿着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人们穿的衣服,大多灰兰白三色。四个兜的中山服、军干服。女装也十分简朴,在农村,几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装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二、饮食的变化
度过困难关瓜菜半年粮的日子,进入七十年代,生活虽好一点。但粮食仍是不够,家家省着吃。在农村,口粮多是玉米,有少量小麦和黄谷。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三、住房的变化
由于工农业产能薄弱,国家要进行基础建设。在七十年代之前,人们的住房是无多大改变的。农村除了生产队新修少量简易公房,学校、医院修少数简易平房,人们居所基本保持在五十年代时的状况。
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4、行路的改变
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 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4)改革前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伍’ 改革开放以来衣着有何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计划经济时,人们穿的衣服,大多灰兰白三色。四个兜的中山服、军干服。女装也十分简朴,在农村,几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装的。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其中长期代表中国传统服饰且受多民族服饰影响的汉服大放异彩。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5)改革前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服饰和西方服饰的比较:
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
或许有人会以现代女性服装中的旗袍为例,来证明中国女装也着重表现人体的自然美,其实,这种旗袍是在本世纪上半叶受西方服饰审美趣味影响的结果,直至光绪年间,旗袍还不是目前的式样。
传统旗袍在肩、胸、腰、臂、臀等部位的表现与突出人体美的西方女性服装完全不一样。和西方服饰艺术不同的是:中国服饰艺术不是突出人体美,而是充分调动艺术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种装饰美,即一种超越形体的精神空间。
‘陆’ 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有哪些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居民的衣行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生活水平跨入了小康,并正向实现全面小康迈进。从凭票购买紧张商品,到物质丰盈、从凭票购买粮食,到大米吃不完,广大人民生活变迁。
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居民的生活变化,也进入了现在对服装审美观念上,一件衣服穿四季的景况,消失无踪了。原来每年过春节,全家人口只能买一件新衣服,平时穿的基本上都是家里人穿的旧衣服,有的衣服上面还是补丁加补丁。
人们要乘公交班车上县城办事,或其他远方出差,往往要起早步行十余里路程,赶到车站,天刚亮才得到按时开车;而乘火车、飞机、更是万分之一的人,才能见识到。
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柒’ 红色年代是指哪个年代啊是70年代吗还有图中的这种衣服叫什么啊
指工农联盟主导,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化不断迈进的时期。具体就是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你可以认为现在正处于红色年代,我没意见。
‘捌’ 建国初期人们穿什么衣服
中山装、军便装、人民装、连衣裙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其中长期代表中国传统服饰且受多民族服饰影响的汉服大放异彩。
(8)改革前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中西当代和现代服饰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是:服饰款式不断翻新,追求品牌,高速淘汰,从而给经济资源带来巨大的浪费。这同反对奢靡浪费的伊斯兰服饰伦理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翻阅近二十年来中西各国时装杂志,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服装款式的平均寿命只有三至六个月,甚至更短。仅以裙子的款式为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中庸裙”、“密实裙”、“密摺把裙装”、“开裙”、“层叠裙装”、古典式裙装”相继问世。
许多服装设计师每年都要推出许多新的服装款式,在不断地人为地刺激服装款式高消费的同时也不断地刺激人们的其他欲望。
‘玖’ 70年中国女性服饰变迁史,时尚的穿搭是否就是一个轮回
时尚的穿搭是一个轮回。
通过女装长衫的变迁,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女装文化从保守传统到开放自由的变迁,在封建制度下,清代满族妇女的长袍是她们的传统服饰“旗袍”。宽大是旗舰最突出的特点。宽大的夹克和长裙覆盖了人体的所有曲线,没有任何暴露。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女性长衫服装的创新变化更为明显。旗袍越是自我修炼的风格,开襟的服装设计,复杂精致的扣板配饰,丰富时尚的色彩搭配,越是多样化的女式长衫服装,越是大胆的衬托和展现女性的美丽。
到如今又流行的“复古风”,各种复古元素充分证明了时尚的穿搭就是一个轮回。
‘拾’ 中国60.70.80.90年代服装变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国人的服装色彩与款式十分单调,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绿军装、灰色中山装、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10)改革前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之初,因为当时物资紧缺,商品供应匮乏。这种服饰上的统一,也倒映着当时的社会文化。当时的社会,集体主义与艰苦奋斗氛围浓重,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为集体服务。因此,那种标榜个性、明媚艳丽的服饰,在那个时代并不为社会主流思想所认可。
时间来到90年代,时尚风潮一夜吹起。年轻人纷纷以追求“个性”为自己的服饰指导原则。不仅服装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选择,染发、耳钉、文身等配饰亚文化也开始兴起。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越来越个性化,不再随波逐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网络购物的便利,各种自主搭配、私人定制的服装悄然兴起。彼此不同的风格之间,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是因为,更加发达的经济让人们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更为分散的互联网信息环境,让人们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审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声音之间也逐渐学会了尊重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