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简单到爆的剪纸灯笼做法
每到节日,各种实用的灯笼就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宝贝,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亲手制作一款别致的小灯笼才更有意义,相信不少人小时候都会玩过灯笼。在传统佳节中秋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童年回忆。当你拿着一个小小的灯笼,和邻居小伙伴们一起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快乐的奔跑玩耍着。在以前小时候的灯笼都没有现代那样有那么多精巧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用纸质的,加上一些可爱精美的图案。这样传统的灯笼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临近中秋佳节,可以陪同自己的小朋友或者社会,重温一下小时候的童年回忆做一个纸灯笼。
B. 元宵节促销活动剪纸用什么图案
你可以剪一些舞龙,耍狮子,跑旱船,踩高跷之类的剪纸艺术品。因为这些是传统春节民间庆祝活动的必备节目。
C. 龙的剪纸,简单的
目测这是最简单的了。。
D. 求简单的剪纸而且美观的,并附有具体步骤……
一折折法
1、将一张纸对折一次;
2、在背面靠折纸画出半边纹样;
3、前后打开便得到左右对称的完整图形。
二折剪纸
折法一:
1、将正方形约对角折一次; 2、再对角折一次; 3、画上图形,注意折线两边处理好连接部位。
折法二:
将一张色纸上下左右各对折一次,剪出每图样叫二折剪纸。在纸上画半个图样,剪好展开后有两个相同的完整图样。如作品青蛙、鹅等。
三折剪纸
三折折法:
将一张方形色纸上下对折,在底边取中心点0,以0为固定点,把折纸均匀分成3份折叠在一起(见步骤图),然后在折好的纸上画半个图样,剪好后展开就有三个完整的图样。如下作品:
折法一:
折法二:
将一张方形色纸上下对折,在底边取中心点0,以0为固定点,按60度角分成3份折叠一起(见步骤图),然后在折好的纸上画半个图样,剪好后展开就有三个完整的图样。如作品:花、鱼、人等。
折法一:
创意自由的不对称剪纸
不对称剪纸又称平剪法,制作自由,不受局限,很适宜进行各类题材的剪纸创作。
制作方法:先在纸的背面起稿,然后剪刻。熟练了就可以直接在纸的正面剪刻。
提示:
1、剪、刻刀要锋利,制作时才会剪(刻)得又快又准。
2先从简单有趣的造型剪起
3、要注意造型之间不散断。如用刀刻可先刻细部,再完成外轮廓。如用剪刀要先剪出外轮廓,再剪细部。
4、要注意点、线、面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E. 剪纸图案大全及方法
但是发展到现在能够会剪纸这门艺术人已经很少了,为了能够将我们中国明间瑰宝继续流传下去,在这里教一些简单的剪纸教程。我们在生活中还在经常使用剪纸,就是喜字。在结婚时候人们都会贴上很多喜字,来表示喜庆的气氛。结婚时候喜字剪纸基本上都是在喜糖铺子里购买的,很少有人是自己剪出来。其实喜字剪纸非常简单,只需简单步骤就可以剪出双喜。首先我们需要准备是长方形的红纸,一把剪刀,还有一支笔简单三种工具就可以。什么笔都可以,但是你想要效果最好,那么最好是使用红色笔。我们将红纸对折四次,但是打开方向必须是在右手边,然后在上面画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右边的上画出三个长方形,需要注意的事项是第一个长方形要比其他的宽一点。这样剪出的效果更好。在第四个长方形必须是划在左边,他的宽度是最大的,接在在右边继续画出两个长方形,最后一个较小的长方形在左边。
F. 舞龙是用什么做成的
舞龙材料有:铁皮(或塑料片)、铁线、木板、竹或木棍 (用藤棍甩动效果更佳)、粗棉绳等材料制作而成的。
舞龙道具包含龙珠、龙头、龙身( 包括骨架及龙衣 )、龙尾暨龙旗、锣、鼓、钹等。
扎龙的工作必须分别设计、选购材质、结扎、糊面、油漆、装饰再加以组合。
龙的制作
1、龙珠的制作
1)将宽一公分铁皮(或塑料片)长为75.36公分,圈成一个直径廿四公分的铁圈。
2)在铁圈选一直径两端打孔,用粗铁丝穿过,并在两端加二公分长小管。
3)将穿过铁圈的粗铁丝向下弯成一直径为三十公分的半圆圈,剩余部份固定于长105公分的竹(木)棍上,并在竹(木)棍上油漆。
4)用宽一公分、厚约 0.一公分的竹蔑四或六条,分别穿过粗铁丝,交叉扎在铁圈上;成一个个竹圈,圈与国距离要相等,使成为一个球型。 将红布剪成弧状若干块,用树脂黏贴于龙珠骨架上,使成为一个红色圆球。
5)在龙珠两旁挂上彩带(可设计多样化),即告完成。 亦可结合现代球型塑料来制作,更为快速方便。
2、龙头的制作
1)用长三十公分、宽九公分、厚一公分的木板两块,每块中间凿一直径约三公分大小的圆孔(其中一块不要穿透);
2)另取长八公分、宽九公分、厚一公分的木板两块,四块木板钉成一长方形,再将长105公分、三公分直径之竹或木棍 (用藤棍甩动效果更佳)穿过底下木板,用树脂及铁丝、铁钉固定(务必扎紧,因为龙头活动量大,易松脱)。
用厚0.五公分塑料网,长三十公分、宽94.2公分围绕在矩形木板四周,并予固定(可用铁丝密密扎紧)。
3)用宽0.五公分的竹蔑一支,穿过塑料网弯成圆筒前方中央处结扎,隆起高度约为二十公分为龙额,竹蔑后端斜向后方,用细铁丝及树脂固定于塑料网弯成圆筒中央后方处结扎;另取两支竹蔑,扎在前述竹蔑的两旁,并用细竹蔑细铁丝横扎成头部,再用塑料网覆盖。
4)龙角(如图)可用粗铁丝,交叉扎在龙头上;龙鼻用细铁丝隆扎高为十公分,并在两侧各留一长铁丝,以为上卷之龙须。
5)用铁丝或塑料网扎成龙耳状,计两片、扎在龙头两侧,并上漆(视金龙、青龙、火龙而上色),并用金银漆装饰图案。
6)在龙头骨架上糊上白布并上漆(视金龙、青龙、火龙而上色),并用金银漆装饰图案,嘴里漆成红色水纹状,龙角和龙头为不同颜色。
7)用直径五公分小塑料圆球对剖,漆成黑色为龙的眼(亦可用手电筒),白布剪成眶比眼大些),用红布剪成眉,鼻孔用黑色布剪成。
8)用厚一公分瓦楞纸剪龙齿(尖齿上下四支、门齿上下两排、漆成白色,如图)及长三十五公分、宽十二公分瓦楞纸剪成舌形(漆成红色),分别置于龙嘴。
9)用长五0公分红色塑料绳若干条,对折系在一铁丝上,再用铁刷,刷开
成为细丝以为龙须,最后绑在龙的下颚上。 最后用透明喷漆全部喷洒一次。
3、龙身的制作
1)用长三十公分、宽九公分、厚一公分的木板两块,每块中间凿一直径约三公分大小的圆孔(其中一块不要穿透),另取长八公分、宽九公分、厚一公分的木板两块,四块木板钉成一长方形,再将长105公分、三公分直径之竹或木棍(用藤棍、甩动效果更佳),穿过底下木板,用树脂及铁丝、铁钉固定(务必扎紧,因为龙身转折跃动大,易松脱),共十二支( 多余则备用 )。
2)用厚0.五公分塑料网,长三十公分、宽94.2公分围绕在矩形木板四周,并予固定(可用铁丝密密扎紧)。将此塑料圆筒两端用胶布包扎,以免凸出部份划破龙衣。
3)扎竹(藤)圈直径为三十公分,共八十个(多余则备用)。
4)竹圈与竹圈相距三十公分(每节六个)用尼龙绳四条打结相连,扎在塑料圈上,并予以固定。
5)准备两条粗棉绳各长为三十公尺,分别穿过龙身支架上下端内部,并以固定,以为龙筋。
4、龙衣的制作
1)用宽一公尺、长二十二公尺之自布,在布宽的两边各缝起一公分,并在两边每隔三十公分处,缝上一布带(长约十五公分),做为固定龙衣之用。
2)用红布(绒)剪成三角形,缝成龙的脊背。
3)在龙衣上绘龙鳞(或刻龙鳞橡皮章、沾油墨压印)及肚纹(每隔五公分绘宽一公分红线。
4)龙衣上亦可缝圆型亮片,以增加光泽,在阳光下闪烁亮丽。
5、龙尾的制作
1)用长三十公分、宽九公分、厚一公分的木板两块,每块中间凿一直径约三公分大小的圆孔(其中一块不要穿透),另取长八公分、宽九公分、厚一公分的木板两块,四块木板钉成一长方形,再将长105公分、三公分直径之竹或木棍(用藤棍甩动效果更佳),穿过底下木板,用树脂及铁丝、铁钉固定(务必扎紧,因为龙尾活动量大,易松脱 )。
2)用厚0.五公分塑料网,长三十公分、宽94.2公分围绕在矩形木板四周,并予固定(可用铁丝密密扎紧)。
3)用宽0.八公分之竹蔑一支,扎成直径二十三公分之圆圈一个,并结扎在木板中央靠边部份,另取相同竹蔑长150公分,延着前述圆扎成尾状,并固定于木板中央靠边部份。
4)用长短不一的细竹蔑八支,扎连在尾上,再用大小不同的竹(或塑料网)圈十四个,依次扎好,使成尾型,用树脂及细铁丝确实固定,尾端卷起于右边。
5)用铁丝(或塑料网)扎成三角形龙脊并贴红布。龙尾糊上白布并上漆,再画鳞片(绘时愈靠龙尾龙鳞要愈小),即告完成。
G. 春节剪纸:如何简单,快速的剪出一串红灯笼
准备一张红纸,因为要过年了,大红色的灯笼更喜庆,更能凸显年的味道,还需要一把剪刀。
把准备好的红纸按着第一步放的方向向上对折一次。
把纸顺时针旋转90度,因为能让人一目了然看明白,我在红纸的上面画出要剪的灯笼的轮廓。(熟练了就不用画了哦)
接下来用剪刀按着化好的线条剪出红灯笼的轮廓,剪出灯穗。
然后把灯笼打开,摊平,这是一串灯笼最简单的剪法。
为了使灯笼更好看、更自然些,把上一步剪好的灯笼对折回来,用剪刀在每个灯笼的上面和下面各剪出一个小长方形的细条。(像这样也可以剪别的形状,还可以剪出各种自己想要的花纹)
最后把灯笼重新打开,写上新春祝福语。
H. 简单对称灯笼剪纸教程图
把彩色纸对折,靠着闭口处剪出灯笼的一半,想想靠着开口剪会剪什么结果?呵呵,就是左右两边断开的灯笼了。
接着把灯笼中间的半圆形上下对折,我们看到灯笼折成了1/4圆,这样剪一条曲线,几条折线,灯笼罩口的装饰花纹就剪出来了。
同样,折成1/4圆还可以剪出灯笼中间的装饰花纹,花纹的线条要流畅、富有变化、粗细均匀,还有最重要的是不能把剪纸剪断哦~~
把剪纸打开,一个可爱的灯笼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I. 我国的传统文化(舞龙、剪纸、对联、秧歌)的介绍
一、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过年”,子时过后,在院坝设香案,摆供果,焚香烛,家家朝天叩拜,放鞭炮,以示辞旧迎新(旧称“出天行”)。送财神的人送来“财神图”或“木柴”、“金银水”、贺年帖,主人要给吉利钱。早晨起床,人们穿戴一新,小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封赠吉利话,并给小孩“压岁钱”。早餐吃汤圆,上午由家长带领儿孙去祖坟前烧纸祭拜,放鞭炮,挂“坟飘”。是日,一般不串门,亲友相遇,互道“恭喜发财”。初二开始,亲友相互往来送礼贺年。建国后,政府规定春节放假,开展慰问烈军属活动。机关干部、职工举行“团拜”贺年。民间除不祭天敬神,不送财神外,其余多沿旧俗。
二、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过大年)。
丰都城乡历来有“闹元宵”的习俗。是日晚,有踩高跷、划彩船、唱车灯、玩龙狮等活动项目。城乡闹元宵最热门的是烧火龙,锣鼓火炮,震耳欲聋,人潮似海,闹到深夜才送龙(烧龙)入海。农村有用稻草扎船和纸钱一并烧化送年,以示春节结束。
三、 清明
旧时,一般都在清明节到祖坟前挂坟飘(挂青),烧纸放炮。有些还携带酒肴,邀同族子弟去先人墓前饮酒“踏青”,讲述先人业绩。有些合族聚一处做清明会,集体祭祖,共进一餐。建国后,城乡人民仍有在清明节祭扫祖坟的习俗。机关、学校组织干部、学生去烈士墓前植树,敬献花圈,并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门上悬菖蒲艾蒿,中午吃粽子,喝雄黄酒,且放硫磺烟驱逐蛇虫蚂蚁。长江岸边人民还在江上划龙船。建国后,曾在旧县城和高家镇兴办过龙舟竞渡长江的游泳比赛活动。
五、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大都吃糍粑。传说“中秋不打粑,婆娘儿女不归家”。入夜,家家聚于院坝中,或饮酒,或吃月饼赏月。旧时,一些年轻人常于中秋之夜去别人菜地里“摸秋”。将摸来象枕头一样的南瓜(或冬瓜),送给想生儿子的人家(叫“送头”),祝其早生贵子。建国后,不少人家仍在中秋节欢聚一堂,白天吃糍粑,晚上吃月饼。“摸秋”、“送头”等习俗已基本绝迹。
六、 除夕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日)前,人们制新衣袜,杀年猪,办年货,贴门画、对联,彻底打扫房内外清洁。三十天中午,全家团聚吃一顿丰盛的年饭。入夜,家人围炉坐至深夜(叫“守岁”),喝清茶、吃瓜子,总结旧岁话新年。
旧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吃饭前家家户户要在堂屋家神前摆酒饭、烧纸钱,先请祖先过年,之后,一家再围桌吃年饭,深夜敬四官财神。其俗今多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