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照片:清末民初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人衣衫褴褛吗
上海的独轮车夫。身穿补丁摞补丁的衣裳、脚蹬草鞋,这是旧社会典型的底层劳动者形象。独轮车就是他的谋生工具,既可运送货物,也能当“出租车”送人,此时,他正在等待主顾上门。辛辛苦苦一整天的收入,可能只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粗茶淡饭。
街头代写文书的先生。旧社会识字率很低,一个村庄、一条胡同里可能只有一两个人粗通文墨。大家写家书、写借条、写诉状、写婚约等等,就需要找人代笔。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有些识字的人就在街头摆摊代笔,赚几个铜板。随着入学率的提高,代笔这个职业就消失了。
一位妇女正在编织麻绳。家里需要用麻绳了,一般不会去街上买,而是自己动手编织。这位妇女操作一台简易的工具,用黄麻等材料慢慢拧成一条绳。现如今,我们生活中仍然会用到绳子,但随着技术进步,已经不必手工制作了。
妇女整理丝线准备织布。就像麻绳自产自用一样,家里做衣服、做床单被褥所需要的布料,也常常自己制作。这种情况是小农经济的常态。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基本上都掌握纺织技巧,她们精通从纺线到织布,再到缝制成品的全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