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女子服饰样式与种类
康熙年间
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黑领金色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清代女装
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翠花,并有珠珰垂肩。
干隆年间
妇女着镶粉色边饰的浅黄色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栏干,足着红色弓鞋。也有着朱衣,袖边镶白缎阔栏干,足着红色绣花鞋。也有的着镶有黑边饰的无领宝蓝色衣者,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结桔黄色带子,垂在腰胯两侧与衫齐,带子的端头有绣纹。也有的着白纱汗衫,黑裤红腰带、红肚兜,鞋后跟有提舌。
嘉庆、道光年间
女子多着低领蓝衣紫裙,裙子镜面和底边均镶黑色绣花栏干,袖口镶白底全彩绣牡丹阔边。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镶阔栏干,裙带垂至膝下,肩有镶滚云肩。也有的着团花绿衣浅红色裙,裙的镜面上绣少许折枝花数朵,披云肩垂流苏。
同治年间
流行蓝缎地镶阔边的绸裤带,带宽一丈或数丈,带端有绣纹。无论着裙着裤均有系带的习俗。腰带系后垂至膝下为尚。
光绪中期
妇女衣裙渐短,袖子渐宽,带长过膝露出约一尺有余,走动时随风飘摆,也有将流苏缝于带端,摆动时呈现异样效果。服色以选用湖蓝、桃红为多,也有宝石蓝和大红等色。
光绪末年
妇女的衣服身长过膝,采用大镶滚装饰,裙上有时加十六至二十条飘带,每条带尾系上银铃,步行时有响声,甚为风趣。衣襟前挂有金或银制的装饰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镊子等。有的还挂有梅檀一类的装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着内装香脂粉的绸缎或缂丝制成的小镜袋。与此同时,上海流行一种新装,这种新装不但在袖边,也在臂肘上饰以镶滚,衣服较前窄且长,裤子也相应地窄了一些。并配以三至四对手镯。如此新装,确实将妇女们的形象装扮得更加清秀和娴静。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稍加变化的新形式,在当时就是时髦的新潮装。
清末
流行衣袖里面装假袖口,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这种装束,一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也加强了装饰的层次感。假袖口一层层连接起来,显现出窄袖的修长感觉。
宣统至民国初年
这个时期妇女的衫裤比光绪末年更窄小,衣领却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颊,如同马鞍形状。这个时期的镶滚装饰较前简单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挂装饰物。清代女子服装,有公服、礼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妇规定的服制;礼服在民间指的是吉服或丧服。婚丧嫁娶及寿日的衣服,宫廷中是按命妇的品级规定的;常服形式多,
皇宫嫔妃礼服
分吉服和丧服两类。宫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规定: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的吉服冠采用熏貂并缀朱纬(一种图案);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龙袍色用明黄,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着补服随夫品级,补子的形制为方,清末品官的命妇有用圆形补底。一品文官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鸡?;八品绣鹌鹑;九品及未入流的绣练鹊。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无品级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补子,红裙,衣袖口边镶绣可随意。而妾只能用粉红色和淡蓝色。清代命妇的凤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为主要装饰),霞帔、蟒袄没有规定。总之,清朝命妇的各种品级均以绣蟒为装饰。这一点与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妇大衫不绣蟒,而只绣雉(瞿)、孔雀、鸳鸯和练鹊。
2. 清朝不同阶层的人群服装特点
清朝不同阶层的人群服装特点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朝纺织染色工艺最发达的朝代,但也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朝代,皇亲贵族、士官达人与普通民众的服饰有着鲜明的特点,层次差距甚大。那么中国清朝服饰,不同阶段的人群服饰有哪些特点呢,通过一组图片来欣赏下吧。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 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着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男装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在我国文学名着《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节中,记述了一段内容“那日宝玉本来穿着”一裹圆的皮袄在家休息,忽听贾母要来,便去换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这里说明“一裹圆”,是休闲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贾母的到来,必须换掉便装,改着正式穿戴。满清时期长袍外面的马褂身长不过膝,袖宽且短。衣服上的佩饰比较琐繁,一个金银牌上垂挂着数十件小东西,如耳挖子、镊子、牙签,还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枪之类,佩挂饰物在清代已经形成风尚。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军服也用此制。史料《陔余丛考·马褂》记“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裾,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马褂做为外用,有单、夹、棉几种不同做法,一般采用石青、绀色、黑色等较素的颜色,习惯上不用亮纱原料。在干隆年间,有翻毛皮马褂,为贵族服用,官职人员着褂在胸前背后缀有补子叫“补褂”。马褂又名“德胜褂”。清初马褂采用天蓝色。干隆时以玫瑰紫为佳,清末深绛(赤、大红)最流行,民国时期流行浅灰和浅驼颜色。
清代女装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干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清朝有哪些文化
小说
清朝小说以曹雪芹等着《红楼梦》被认为代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
诗歌
清朝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早期,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为后人称颂。
干隆帝酷爱作诗,但很少有佳作。被成为“诗界革命”的诗歌改良运动产生于戊戌变法前后,其代表有黄遵宪的诗,其余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
京剧
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干隆、嘉庆年间。京剧之名始见于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系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而成,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绘画
清代的'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建筑
清朝皇帝热爱修建园林,数三山五园最为着名。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也是十分奢华,圆明园拥有150多座精美的宫殿、台阁、宝塔等建筑。前后经历一百五十余年,耗费白银约二亿两。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干隆在位期间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时欲修复圆明园,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官僚、军阀巧取豪夺的毁灭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3. 明史清宫剧里的古装戏都衣着华丽唯美,真实的古代百姓衣着到底如何呢
从二十年前的《还珠格格》到十年前的《宫锁心玉》、《宫锁珠帘》,六年前的《步步惊心》、《甄嬛传》以及去年大火的《如懿传》、《延禧攻略》,可以说每一年都有爆款,并且无论哪一个电视剧的服装都很精致,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有对应的服饰,对应的住所和工作,似乎清朝的宫廷生活就是这样的。
这种发型用钿子为饰,钿子以铁丝为骨,也有用藤丝的,外面裱以黑纱,上面饰有翠翟。这样做已经很漂亮了,但是爱美之心永无止境的清朝女子想在头上戴更多的珠钗翠环,于是旗头越来越高,后来出现了“牌楼式”的固定装饰。简单来说,去年大火的《延禧攻略》是清朝前期的发型,老版《还珠格格》是清朝后期的发型。汉族女子在清朝中期也开始模范满族女子的发型发饰,可见民族融合的强大力量。
4. 关于中国古代服饰样式及其象征意义
古代贵族男子的服饰裙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
裙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等图画。裳画也用五彩丝绣出宗彝(礼器)、藻(水草)、火等图案。这些图画和图案的花样合称为12章纹。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上面绘龙、火、山三章,系于腰间革带,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后系组绶(宽丝带做成的花样垂饰)。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发束于头顶,着冠(帽子),冠卷有纽,纽中贯以玉笄,扣紧冠与发。冠上加冕(一块宽0.8尺、长1.6、前圆后方的平板,又称冕延,板为木质,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后均匀地垂有12旒(用彩丝作绳,贯串五彩玉珠,称为旒),每旒12玉,前后共24旒,共用玉珠228颗,称为玉藻。冠冕旁悬玉,名“充耳”。足着赤舄(厚底鞋,以木复于履底做成,舄前头上,宽翘,宽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长裙的前裾缘挑起,以便向前迈步)。
后世衮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变化。其他诸候、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数严格按等级规定依次减为9旒、7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数也依次减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纹也严格按等级递减,有9章、7章、5章、3章之别。冕服种类名称,有衮冕、山冕等数十种。
衣与裳相连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广:可以作文武官员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礼服,还可以作帝王不视朝时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参加祭礼时的惟一可穿的礼服,在婚、丧、宾礼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平民日常着襦裤,襦是短衣。以短衣长裤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据说始于赵武灵王。这是从北方少数民族引进的一种服式,最初是将左衽短夹袍套在长裤之上,称为裤褶(音袭)服,后来适应汉族习惯而有所改变。贫者着褶,即粗布长袄,颜色多为青、黑两色。丧服白色。
男子头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帽等。其细别的各种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大帽、圆帽、鹅帽、唐巾、席帽等,可达数十种。也有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还有的地区农民戴笠帽。
【头部分】
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由此可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全部盖住。
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帽据说是没有冠冕以前的头衣,《荀子·哀公》:“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居领者矣”,杨倞注“务读为冒”,意思是说务就是帽。后来帽成为正式的头衣,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脱帽没有礼貌,可见戴帽就有礼貌了。
【身体部分】
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诗经·邶风》说:“绿衣黄裳。”但是裳并不是裤而是裙。连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
带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带,一种是皮做的革带。大带是用来束衣的,叫做绅,古人常说“缙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插在带间,而缙绅就成了仕宦的代称,“绅士”的意义也就此发展而来。革带是用来悬佩玉饰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视玉。《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可见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易看见裘毛的色泽。袍是长袄,据说里面铺的是乳麻。一般来说,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可见穿袍穿裘有贫富的差别。汉以后有绛纱袍、皂纱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的布并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帛则是丝织的总称。布与帛也形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级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 )
‘关于裤子的问题’上古所说的裤,并不等今天所谓的裤。《说文》:“绔,胫衣也。”可见当时所说的,很像今天的套裤,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裤子外面的。有裆的裤子叫裤,《释名·释衣服》说“裤,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种,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裤,穿起来便于劳动操作。《史记》说,司马相如“身自着犊鼻裤”,和奴婢们一起洗涤食具。
【足部分】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据说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一般的履是用麻绳编织成的。编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结实。
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商周时期人们穿的多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的衣裳。这是当时男人的常服。中古以后,分为上下两截的衣裳变成了妇女专用品,男人们穿的多是连成一体的长衣了。这种重大改变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追本溯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联在一起的新衣裳,它就是促成这种变化的"深衣"。
深衣在当时确实有不少优点。它缝制容易,穿着方便,既利于活动,又能严密地包裹住身体,还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流行开来,无论文人、武夫、官员、平民,全都把它作为日常服装,甚至作为礼服穿用。当时男深衣曲裾较短,只向身后斜掩一层。女深衣曲裾很长,绕着身体缠了好几层,前襟下面还垂下一枚三角形的衣物,可能是右侧衣襟的斜衽。由此看来,深衣这种式样的最大特点,就是这条曲裾。
战国时期,南北各国的文化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深衣的具体式样也是这样。北方的衣着显得衣袖窄长,上衣紧贴身体,下面的衣裾宽大。在上衣部分显露出胡人服式的一些影响,可能吸收了胡服的特点。而在南方可以看到三种以上的不同深衣。一种深衣的式样很特别,衣袖肥大而下垂,在衣袖口处突然收紧。衣裾长可拂地。人们称它为"垂胡形衣袖"。这种衣袖可以兼作口袋使用,香袋、手巾、零钱等都可以放在里面。这是当时贵族妇女穿用的常服。另一种服式的肩部、腋下比较宽松,衣袖从肩往下逐渐变窄,形成细长窄小的袖口。衣裾拂及地面,使足部不外露。还有一种深衣式样显得很简陋。它衣袖宽松,像一只圆筒,衣服上下宽窄相近,衣裾较短,露出了双脚。前襟下面还露出了下垂的右内襟。这种形式简陋,裁剪方便,适宜劳作的服装就是汉代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日常衣着吧。
曲裾和直裾的长袍代替了裤子的遮盖作用,使裤子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在流行深衣的地区,裤子还大多只有双腿的形式。
汉代,上身穿短襦,下身穿裤子或在腿上缠绕邪幅的服装级合更为广泛地流行开来。当时劳动人民赤裸身体,仅穿一条下裳劳作是很常见的。当时的那种短裤与今日的中式短裤相近,汉代人称之为"裈",是下层劳动人民常穿的。"犊鼻裈"是贫贱劳动人们穿的另一种短裤。它十分短小,只是一块三尺长的布帛围在腰胯间,很像今天日本相扑运动员们比赛时穿的兜裆。犊鼻裈在当时的贵族富翁眼中是十分低贱的。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期是汉唐。在同一历史时期,汉唐都曾执世界之牛耳,“汉唐雄风”的精神内涵在于政治上天下大治、四方来朝,经济上繁荣发达、百姓安乐,文化上煌煌大观、彪炳史册。我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是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千变万化; 而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令世人瞩目。 “宽衣交领,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这十六个字总体概括了汉服的特点。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也使得汉服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而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
汉朝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以袖口有明显收敛的大袖为主,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汉代以冠帽作为区分等级的主要标志,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武冠、法冠、进贤冠等几种类型。按照规定,天子与公侯、卿大夫参加祭祀大典时,必须戴冕冠,穿冕服。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汉朝的女式衣服,主要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袍服的衣襟绕转层数加多,下摆增大,穿着这种衣服,腰身大多裹得很紧,且用一条绸带系扎腰间或臀部。裙子大多用四幅素绢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加边缘,在裙腰两端缝上绢条,以便系结。汉代妇女的髻式五花八门,发髻的编梳一般是由头顶中分为二,然后将它们各自编成束,再从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名称有瑶台髻、垂云髻、百合髻、同心髻等,她们常在髻后垂一束头发,名“垂髾”或“分髾”,贵妇们在头上插步摇作装饰,这是一种附在替钗之上的首饰,上面饰有金玉花兽,还有五彩珠玉下垂,而奴婢则多数用巾子裹头。 唐朝女性服饰向来以浓艳、雍容、奢华着称,时尚潮流是遮蔽趋暴露、清秀趋丰腴,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裙子以下摆不齐整的长方形方片直裙为主,流行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齐地的样式,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从盛唐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时常搭配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代妇女常在发簪上插花或珠翠,花钿、面靥、斜红构成了俏丽艳妆,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精致的花鞋。 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是: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装、胡服和所谓的“时世装”等,唐代女装裙色以红、紫、黄、绿最多,其中以红色最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宽长的肩巾、下穿高头云履。妇女服饰展现性感魅力,其中着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属礼服的中单,是用透明的薄纱制成。在以往只当作内衣穿着,但是在盛唐时期,明衣被当作外衣,并成为盛装。女扮男装也是唐代服饰的一大特点,身着窄袖圆领长袍、配腰带、穿长裤,戴胡帽在盛唐蔚然成风。 唐时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其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 汉唐博大豪放的神韵气魄足以令每一个中国人心驰神往,借助汉风唐韵服饰展,我们得以一窥那种流光溢彩的盛世图景,虽然其是汉唐全面繁荣的豹之一斑,却已令我们心旌摇荡。也促使我们在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去开创令后世敬仰的文化繁荣。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
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 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 楚国男子服饰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 左1、2图为穿曲裾、绕襟、彩绣深衣的男子(彩绘木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分别藏于何兰莱登博物馆及美国大都会美术馆)。左3、4、5、6图为穿曲裾、绕襟深衣的战国男子(湖南长沙出土文木俑)。右图穿大袖绕襟深衣的仆人(河北平山三汲出土托灯铜人)。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战国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吻合。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形式。战国时期的带钩比西周初时有很大进展,质地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贵重富有。还有一种金银错的崭新手工艺,外观更加精致华贵。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比较兴旺,除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外,工艺也属上乘,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上雕刻有花纹,深受人们的喜爱,为它取名"容刀"。这时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成份以装饰取代了实用。《史记》中记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桩有影响的事情。即赵武灵王实行的军服改革,后来人们称之为"胡服骑射"。其形制为身穿袴褶,短身广袖,形若袍式,腰带上以金玉为饰有带钩。后人评价这件服饰史上的创举是实践出真知。如果没有战争的实践,如果赵国在当时不是处在弱小地位,就不会有军服改革。因此,有人说赵国后来由弱变强,这次果断革服是重要条件之一。根据文献记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饐靴。窄袖利于驰,短衣长饐利于涉草。"此文说明革新后的服饰面貌,形象地描述了胡服的形式和它的功用。可见,历史上对这次大胆的胡服革新汉装的创举是肯定和赞许的。战国七雄之中,秦国由于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带,所以在服饰上和礼仪上与其他六国相差较多。从记载得知秦的斗士早期以旄头作首服(即耗牛尾的毛作装饰),武将用绛帕(红巾)包头,秦孝公用帻(古代一种头巾)。而其他六国较之秦国地理环境有利,而在服装上多有奢侈,另外服饰上也有差异。据记载,楚国有一种珠履(在鞋上缀宝石);齐国有千金白狐袭,而赵国则有数百婢妾服用绮縠襦裙和方履。此外楚制长冠、法冠、赵制高山冠等,均被后人延续传用。以上诸项仅从文字记载中得知,而形象记载只能从汉以后的画像中才能见之一二。
5. 唐朝服装分类(全面)
唐朝服装分为四类:
1、宫廷服饰: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2、天子服饰:
按照服装的穿着场合,唐朝天子的服装可以分为礼服和常服;
3、命妇礼服:
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
4、公卿礼服: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
(5)古代宫廷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唐朝服饰的相关变革:
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窄紧直袖的称为褠衣,这种款式便于活动。
宽袖大裾的款式则可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称圆领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厮役都可以穿。幞头、圆领、革带、长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传到明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朝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