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个俗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儿子不嫌弃自己的母亲丑,家里的狗不嫌弃家里穷。出自《偈颂九十三首》:犬不择家贫, 子不嫌母丑。
犬不择家贫说的是狗通人性,狗的听觉、嗅觉灵敏,易受训练,可守户、可助猎,忠诚老实,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民间流传着不少义犬救主的故事,主人家再贫困甚至身处险境它也不会离开。
后人就流传为"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成了一句俗语。这句俗语老百姓口头婵,一般是用来教育人不要忘本的。以现实主义来说,一个人从娘胎里出来,到最后走向坟墓,在他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的风霜雪雨、人间沧桑。但无论他是发达富贵,还是疾病贫穷,都不会忘了生之养之的父母,相依为命。
(1)子不嫌母丑图片加文字扩展阅读
意思相近的古话
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这是出自杜甫的《石壕吏》。这句话的意思是,家里面有了孙子以后,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穿过一件好衣裳。
2、“养儿方知育儿难”
在还未成家的时候,父母的爱我们接受起来理所应当,但是,某一日,成了家有了孩子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当初总是抱怨自己的父母亲,对母亲父亲而言是多么的不公平。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俗语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着中的名言警句。
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❷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含义和来历
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
——宋·释梵琮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世上最是母亲亲,骨头断了连着筋。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母亲恩。”是的,骨头断了连着筋,最爱莫过于母亲!
❸ 求狗不嫌家穷的图片和语言
狗不嫌家穷,儿不嫌母丑。
动物里面最通人性,最忠诚的就非狗莫属了,农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养一条狗,有的人家里甚至会养好几条,一来看家护院,二来现在的农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小孩小学去了,就是老人们最孤单的时候,这时狗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陪伴。
而狗很懂得感恩,你只要养了它,它就会对你有感情,不论家里有多穷,哪怕是揭不开锅了,它都不会离你而去,所以说狗不嫌家穷。而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依依学语、由爬到走、读书上学、工作生活、结婚生子,爸爸妈妈一直都是任劳任怨,无私付出。在我们长大的同时,爸爸妈妈也渐渐被岁月无情的摧残。
(3)子不嫌母丑图片加文字扩展阅读:
这里的人与狗的对比,没有任何主观的褒贬,只是告诫我们,人要学会感恩,否则就连狗都不如了,毕竟动物尚且知道不离不弃。
儿女也确实应该感谢父母的抚养,但“报恩”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父母抚养儿女是职责,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报答父母的抚养,不意味就必须任由他们决定自己的一生。
而中国真正的古训,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如果父母不顾你的本质,逼你放弃一生的幸福,这样的父母已经不具备被孝顺的权力了。
❹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个俗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意思是:儿子不嫌弃自己的母亲丑,家里的狗不嫌弃家里穷。
清·朱皤《万年觞》五:“老汉是刘伯温家一个老苍头……前面已是黄杨岭了,我且急急赶回家去,咳!正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
后人就流传为"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成了一句俗语。一般是用来教育人不要忘本的。以现实主义来说,一个人从娘胎里出来,到最后走向坟墓,其一生会经历无数的风霜雪雨、人间沧桑。但无论是发达富贵,还是疾病贫穷,都不会忘了生之养之的父母。
(4)子不嫌母丑图片加文字扩展阅读
意思相近的古话:
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这句话意思是:家里面有了孙子以后,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穿过一件好衣裳。出自杜甫《石壕吏》。
2、“养儿方知育儿难”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联。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子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
网络-俗语
网络-偈颂九十三首
❺ 子不嫌母丑是什么意思
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
——宋·释梵琮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句话不知道在我们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中国流传了多少年。但现在感觉这句话,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提倡孝道的今天,似乎已经没有了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儿不嫌母丑”,这五个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也很难找到这五个字的真实行动了,相反,太多时候看到的却是:子嫌母丑家贫。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化妆品广告,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段音乐唱的广告词,是这样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斑的妈妈难看了。”唱的同时那小孩子(大概四五岁的样子)用手指着他妈妈脸上的雀斑。然后妈妈用了××护肤品后,孩子开开心心的唱“没斑的妈妈好看了。”看了这段广告我在想,中央电视台是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播放的公众电视台,这样的广告会不会让人有一种“子嫌母丑”的嫌疑。做这个广告的孩子不大,这么小的孩子的思想意识还要靠家长、社会共同来引导,而这样的引导,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不会产生不健康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所以,孩子就象一棵小树一样,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来栽培,他才能长大成人成才。孩子的心就是一片白纸,如何画上美丽的图画,不只是靠父母,还靠整个社会。由一则广告,让我想到了这些。那么,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子嫌母丑嫌家贫的现象太多太多。
一个高校学生,在节日期间,母亲提着一篮“土特产”来校探望时,将母亲拒之门外并说:“你快走吧,快走吧?别让同学看见,我多没有面子啊!”这位母亲端庄秀丽,就是衣服破旧一点,有点不入格。有话说:儿不嫌母丑。何况,母亲并不丑陋,只是衣衫单薄一点。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带来的不只是家乡的“特产”,更是母亲的一片心啊!然而,孩子这样的举动,好让人心凉,好让人伤心。
香港《太阳报》5月30日的报道:端午节将至,河北一名贫寒村妇日前拿着在一篮粽子,不远千里前往江苏探望就读某医药大学的儿子,不料这位大学生因担心母亲衣衫褴褛邅人笑话,竟狠心将母亲拒之于校门之外,并对母亲的爱心粽子大吼:“谁还吃这个东西!?”在儿子的一再催促下,村妇泪水连连地带着粽子黙黙离去了。前后仅仅有十多分钟。
我市的一所全省重点高中,这里的学生都是全市的尖子生,但也有花钱进来的。每天晚上放学的时候,这所学校门口接孩子的轿车都是一些名牌车。什么奥迪A6、 A8、丰田、奔驰……好车名车汇集,让喜欢车的人能一饱眼福。一中也有许多家庭困难但学习优秀的学生,他们不让父母骑自行车接送,怕没面子。甚至有的孩子直接就对父母说:“别接了,你们也没有车,骑车接我多苛碜(苛碜:东北话难看的意思),给我留点面子行不?”这个面子,主要就是怕别人说自己家里穷。
前段时间,上演的电影《落叶归根》,片中宋丹丹扮演的捡破烂大姐,她儿子上大学后,母亲为解决孩子的生活等开销,从农村来到儿子读大学的城市,租了一间民房,靠捡拾破烂来供孩子开销。同时为了顾及已是大学生的儿子脸面,她主动提出儿子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给他生活开销。而他的儿子在上了大学没多久也许是虚荣心作怪,在同学面前也很少提及自己的母亲。
昨天,看了名叫雨秋雪儿的朋友写的《别跟着我》,也是这样的一件事例。在她为女儿开家长会时,一位在农村的男孩的妈妈,为了参加儿子的家长会,精心准备了一下午,找到了自己认为很好的衣服,还为住校的儿子带了很多东西,可当她满心欢喜的见到儿子时,得到的却是儿子说的“别跟着我”,她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她没有错,只因为儿子看到母亲穿着和打扮很土气,觉得让他在同学面前丢脸了,所以让母亲不要跟他那么近。实际,这样的事情,丢人的不是母亲,正是他自己。
这些儿啊,你们想到过吗?生育时的阵痛,养育时的苦痛,操劳中的辛痛。可能,为供孩儿上学,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母亲的心操碎了,父母也没舍得为自己添一件衣衫。母亲来了,就那么被拒之门外。是你的“虚荣心”在作怪吧。你的“虚荣心”,却伤害了母亲那神圣纯真的爱子之心。不管你的妈妈是美是丑,不管你的家是贫是富,都是给了你生命的妈妈,都是养育你长大的家。在孩子的眼里,妈妈永远是最美丽的,不是外表,而是对你的是那份爱。母亲对你奉献的是不掺有一点杂质的爱,在这种爱里你随意游走,任意游离,你感觉不到除却快乐以外的任何丑陋的东西,用爱浸泡过的母亲的言行中,儿女感受到的永远是母亲的美丽。
母亲不因家贫而不为,省吃简用,想方设法将孩子子送进大学,是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反哺家庭,回报社会,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所以,到什么时候也别忘了生你养你的贫穷的母亲。有首歌唱道:“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无悔无怨,无休无尽,可怜天下慈母心。割不断血脉,比天高比海深。无私无求,无黑无白,可怜天下慈母爱……”文学作品在提倡爱母亲,文艺作品也在倡导爱母亲,艺术也在提倡爱母亲,可落实到实处的时候,却看不到对母亲的爱了。也许,越是提倡的,越是现在社会最缺乏的,也是反而教材比较多的。子嫌母丑的同时,又嫌家贫,现在已成为常见的事情,让人深思,让人伤心,让人无奈。其实这也不全怪孩子,父母、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都有责任。教育孩子要从德入手,先让孩子成人之后再成才。连最起码的做人都没有完成,他还能做好什么?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个成语用排比的方式说明了孩子对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就如狗对主人的忠实绝对没有“趋炎附势”的动机的处世信条。可现实是,狗仍然坚守着这一道德防线,毫无“东家食、西家宿”的沦落迹象。而“人”却不行了,开始有人嫌弃母“丑”、母“贫”了!我在想,我们这个世道究竟怎么了,为什么有人竟沦落到了连狗都不如的地步!
现在出现的子嫌母丑又嫌家贫的现象,是我国畸形教育下的产物。“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宋人留下的这句饱含人文哲理的不朽格言,数百年来在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传承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教化作用。然而,在今天的社会里所发生的一桩桩嫌母丑嫌家贫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被无数代人坚守的道德理念,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❻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出自哪里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出自《偈颂九十三首》。“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意思是儿子不嫌母亲丑,家狗不嫌主人穷,一般用来教育人不要忘本。《偈颂九十三首》是宋代诗人释梵琮所作诗词之一。释梵琮号率庵,宁宗嘉定十二年住庆元府仗锡山延胜禅院。
《偈颂九十三首》全文:三世请佛不知有,颠狂普化翻筋斗。狸奴白牯却知有,寒拾相逢开笑口。野干鸣,师子吼。八两斗斤,十升一斗。不从他觅,须还自有。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
“子不嫌母丑”这句话的意思,母亲在子女的眼中已经超过了光看外表来定义的美丑,而是用心去看。母爱就是母亲身上最好的光环,从我们牙牙学语时;母亲温柔的目光,从我们蹒跚走路时,母亲幸福的笑脸;当我们学会喊的第一声妈妈时,她喜极而泣。
“狗不嫌家贫”狗狗的灵性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狗狗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也是数不胜数。就算我们经常观看的影视中,狗狗也多是温情的角色。狗狗只要认定了主人,无论家里面是有多穷,都不会嫌弃主人。这并不是夸赞,而是事实。
❼ 子不嫌母丑完整语句有哪些
子不嫌母丑,狗嫌家贫。
它已知的来源明确地出自宋人,至今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历史。想必不管是城市里面、还是生活于偏僻的乡村,甚至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再没有上过学的人都听过它,这就是教化的力量。
历经数个朝代,一直走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句格言依然在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的成长过程当中起着深刻的影响作用,它关乎的是一种中国的传统道德与价值观,讲的是做人千万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来处,要孝敬自己的长辈,要爱自己的家庭。
赏析
儿不嫌母丑,这句话,就字面上来理解,其实不难。做为儿女,没有为自己选择出生、原生家庭与父母的权利。不是你可以决定自己的出生,而是由于父母你才可以降生于人世,这是一种不可逆性的选择。
而从呱呱坠地开始,母亲含辛菇苦地将孩子拉扯长大,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牺牲,当孩子长成之时,母亲青春耗尽,白发丛生,自然已不复当年妙龄之时的容貌。只要是一个有良心的孩子,就不会嫌弃自己的母亲又老又丑,上不了台面给自己丢人。
可是就现在的现状来说,就是有一些人长大之后会嫌弃自己的出身,嫌弃自己的母亲,有些母亲不远万里只为给自己在城市里面读大学的儿女送点哪怕是自己亲手做的土特产,也会被生怕被外人看到知道自己有个这样“不入流”的母亲的孩子给赶走,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
❽ “子不嫌母丑”此话有出处么,有何典故
意思是儿子不嫌弃自己的母亲面容丑陋。
出自:清代朱皤的《万年觞》
原文: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译文:
儿子不嫌弃自己的母亲丑,家里的狗不嫌弃家里穷。
创作背景:
清代的朱皤屡次科举考试不中,因此在家写下了《万年觞》的剧作来疏解苦闷。
剧叙处州青田人刘基,字伯温,元末进士,辞官家居。夜过荒丘,得天书三卷,宝剑一口,瑶觞一只,上镌“天子万寿”。基把觞交妻袁氏。自己携书剑出访卧龙,以贯通天书,路上得神人相助,凌空而行,倾刻至青城山中孔明仙居处,拜亮为师。
亮向他传授天文兵法。张士诚部将李伯升至处州,袁氏被掳,得士诚子救脱,幽承天寺。基出山投郭子兴,兴死,基与诸将拥立朱元龙(即朱元璋)为吴王。徐达攻破苏州,士诚死。达送袁氏至金陵团聚,而瑶觞完好无损。
朱元龙统一天下,是为明太祖,封刘基为诚意伯。太祖设宴庆功,基出觞上寿,共贺大明江山万年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