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说新语 言语 钟氏之子翻译
目录
钟氏之子
《钟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魏国姓钟的一家中的两个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
中文名
钟氏之子
作者
南朝刘义庆
出自
《世说新语·言语》
类别
小说
快速
导航
译文
相关链接
刘义庆
世说新语
原文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1]
译文
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后,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能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让我见见吗?”于是他们奉皇帝的命令进见。钟毓脸上有汗,皇帝问他:“你脸上为什么会出汗?”钟毓回答说:“我见到您,感到紧张,所以出了很多汗。”皇帝又问钟会:那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我因为见到您而紧张,连汗也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的时候,正当父亲昼午睡。于是一起偷喝药酒。其父当时觉察了,仍假装睡着来观察他们。钟毓先行了礼而后饮,钟会喝了酒却不行礼。因而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用来成就礼教的,不敢不拜。”钟毓又问钟会为什么不拜,钟会说:“偷喝本来就不合礼法,所以不拜。”[1]
⑵ 钟氏族谱
广西钦州钟族辈分
万闻名永玉
有廷秀茂长
兴家禧昌福
大德新安芳
⑶ 钟氏之子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人物间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在《世说新语》的三卷三十六门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十三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⑷ 钟氏之子的译文
2位粉丝
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后,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能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让我见见吗?”于是他们奉皇帝的命令进见。
钟毓脸上有汗,皇帝问他:“你脸上为什么会出汗?”钟毓回答说:“我见到您,感到紧张,所以出了很多汗。”皇帝又问钟会:那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我因为见到您而紧张,连汗也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的时候,正当父亲昼午睡。于是一起偷喝药酒。其父当时觉察了,仍假装睡着来观察他们。钟毓先行了礼而后饮,钟会喝了酒却不行礼。因而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用来成就礼教的,不敢不拜。”钟毓又问钟会为什么不拜,钟会说:“偷喝本来就不合礼法,所以不拜。”
二、原文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编辑于 2021-07-03
⑸ 本文写钟氏之子两件事,用俗语概括起来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编辑本段俗语举例
“小二”管“大王”
挨着勤的没懒的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抬大轿请不去
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着抱着一般沉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笨鸟先飞
鼻子气歪了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死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气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不拉屎占茅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死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知道哪头炕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操心不见老
拆东墙,补西墙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叹不如慢磨
长添灯草满添油
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
车到山前必有路
陈芝麻烂谷子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贼
秤杆离不开秤铊
秤有头高头低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饱了撑的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吃不了兜着走
吃错了耗子药
吃定心丸
吃饭想撑死,干活怕累死
吃力不讨好
吃了豹子胆
吃了迷混药
吃了枪药了
吃人不吐骨头
吃人饭,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吃软不吃硬
吃哑巴亏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话说在前头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出水才见两腿泥
出头的橼子先烂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条裤子
船到桥头自然直
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窗户纸一点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刀尖上爬过来的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打不着狐狸惹身骚
打不着野狼打家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说倒
打灯笼找不着
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打狗还得看主人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瞎子,骂哑巴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打肿脸充胖子
打着灯笼找不着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当面鼓对面锣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当着矬子不说短话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枪药虽好,不破手为高
刀子嘴,豆腐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得理不让人
得了便宜卖乖
得饶人处且饶人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斗大字不识一升
肚子疼怨灶王爷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恶人先告状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儿大不由娘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二一添作五
翻脸不认人
反其道而行之
方是真的,药是假的
房顶开门,灶坑打井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长线钓大鱼
放屁砸了脚后跟
肥的瘦的一锅煮
肥水不流外人田
费力不讨好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福不双降,祸不单行
该吃九升,不吃一斗
干打雷不下雨
干的早不如干的巧
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甘蔗没有两头甜
赶鸭子上架
赶早不赶晚
敢怒不敢言
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胳膊拧不过大腿
各人的梦各人圆
给个棒棰就当针
恭敬不如从命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
公鸡下蛋,母鸡打鸣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狗改不了吃屎
狗眼看人低
狗嘴吐不出象牙
挂羊头卖狗肉
官不大,僚不小
官船漏,官马瘦
光许愿,不烧香
贵人多忘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编辑本段俗语的形成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着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编辑本段俗语的名称与范围
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俚言”、“乡言”、“俗言”、“传言”、“常言”、“迩言”、“恒言”;“里谚”、“野谚”、“古谚”、“乡谚”、“俗谚”;“里语”、“俚语”、“民语”、“常语”、“古语”、“直语”、“鄙语”、“谚语”;“俗话”、“古话”、“炼话”、“常谈”、“俗谈”、“方言土语”、“街谈巷语”等。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说苑•贵德》)“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
编辑本段俗语与谚语等熟语的区别
熟语关系图
语义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同
这类俗语望文生义,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不打不相识”,意思就是“双方本来不相识,经过相打之后认识了”。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同
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
修辞手法
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顶真、映衬、层递等。
比喻
比喻是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类俗语往往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农田作物、生活用品等,来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兵败如山倒”用的是明喻,用“如”把本体“兵败”和喻体“山倒”连接起来,比喻军队战败;又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3],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借喻手法俗语运用得最普遍,好像“红花还得绿叶扶”[4],就是把喻体“红花还得绿叶扶”当成本体来说,比喻即使一个有本领、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
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前者就是把物拟作人,后者就是把人拟作物。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带有讽刺、憎恶意味,用来突出人物待征,特别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等,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用的是拟人,黄鼠狼人格化了,赋予人的活动,黄鼠狼本来是吃鸡,却去给鸡拜年,比喻人为装友善,别有用心;“赖狗扶不上墙”[5]是拟物,把不成器的人比拟成“赖狗”,说人无用,扶植不起来。
借代
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或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或名称代替。借代可以是:借本体事物最突出的特征代替本体事物;借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等。俗语简短,借体必须在形象、性质上有显着、典型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例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芝麻”代替小事,“西瓜”代替大事、重要事情;“情人眼里出西施”句用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代指美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就代替了杰出人物;至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就是为难的事情了。
夸张
夸张,顾名思义是要故意把事实夸大或缩小,达到修辞效果。夸张一般分为直接夸张和融合夸张两种。前者是直接突出、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种特征,把事物说得比实际更好,更强烈;后者是运用比喻、比拟、借代,与夸张相融合的表现形式,用来加强夸张的意味。
例如,“人老骨头硬,铁打都不动”,用“铁”来夸大体头之硬,比喻人越老越坚强;“一尺水,百丈波,“一尺水”说成能抓起“百丈波”,不言而喻,这是夸大事实;“一脚踢到泰山,一步迈进黄河”比喻人心情急切,想一下子把事办好,而事实上,泰山是一脚踢不到的,黄河是一步迈不过去的;还有,“早上浮云走,后晌晒死狗,用“晒死狗”夸大天气热的程度。
双关
双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或读音相同、相近的特点,表面上说一件事,而实际上替的是另一件事。俗语中,借义双关和诣声双关用得较多。借义相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构成的双关,谐声双关是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构成的双关。
例如,“火烧芭蕉心不死”,表面上说的是芭蕉的“心”不死,实际上是指人心不死,比喻不甘失败,或不肯罢休;“驴唇不对马嘴”[6]表面上说的是“驴唇”对不上“马嘴”,实指两方面或两件事不相符合;“跳进黄河洗不清”表面上说的是,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身子,实际意义是人的冤屈无法辩白,耻辱洗不掉;又如,“铁公鸡一毛不拔”,表面上说的是铁制的公鸡拔不下一根羽毛,实际上说是说人吝啬,一毛不拔。
⑹ 求《世说新语 贤媛》中王浑妻钟氏的人物分析,急!
钟氏有识人之德——注意,这在《世说新语》中,或者说,在那个时代,那可是不得了的本事!
可以参考以下这段资料:(我写的!)
王浑的老婆是钟家的女儿,钟家在魏晋时代也是一个了不得的家族。开创人物钟繇在魏朝官至太傅——也算是三公一流的人物,不但政治能力超强,还是到现在仍然影响很大的书法家。他是替代了隶体的、现在最常用的字体之一的楷体书法的始祖。更厉害的是钟繇的儿子——大儿子钟毓、小儿子钟会。可惜灭蜀之战后,钟会野心膨胀,准备谋反,但事情败露,被美男卫玠的祖父——老谋深算的卫瓘给收拾了。而钟毓,据《三国志》记载,“机捷谈笑,有父风”,也有很多功劳,死后“追赠车骑将军”。
把钟氏家族说了这么多,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不是出身名家,家族中不是名人辈出,就很难让人看得起,也就很难有一些故事被传诵下来了。
话说钟氏死后,王浑续弦的后妻,是琅邪颜家的女儿。琅邪颜氏的后人颜之推博识有才辩,处事勤敏,应对闲明,在南北胡汉各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所写的《颜氏家训》在现代也算是传统名着。但当时颜家因为不能算是一等士族,所以王浑和颜家女子行过交拜礼后,要到颜家回拜,参加婚礼的人就都说:“你是州中刺史,新娘只是个普通百姓,怕是不该回拜。”王浑就没有回拜。于是王济认为他父亲不回拜,就是没有完成夫妇应该有的成婚礼,这样的夫妇就算不上正式的夫妻,所以他也不向继母行礼,还称后母颜氏为妾。颜家为此事感到很羞耻,但因为王家门第显贵,始终也没敢提出离婚,你说,这个现在应该比王家更有名的颜家可怜不可怜?
而钟氏就完全不会面临这种困难,虽然现在都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了——《世说新语》里刘孝标的两条注解有矛盾,一条说她叫钟琰,一条说她父亲叫钟琰,这在那个时代也很正常。但记载她的文字却总在吹嘘她是既有才智又贤淑,还说在王浑家里,以钟夫人为典范。有时我很怀疑,这样的女子被当做典范,是不是要乱套?
因为钟氏敢和丈夫开的玩笑,是现代妇女也不敢和丈夫乱开的玩笑!那是有一次,王浑和钟氏坐在一起着正在恩恩爱爱说着私房话,就看见王济从院子经过。王浑得意洋洋地对老婆说:“我们生了这样一个优秀儿子,也该知足了。”钟氏笑着说:“如果我能嫁给你弟弟参军王沦,那生的儿子可就不止这样优秀了,那更是会优秀绝顶!”暴汗!让现代一个女子对丈夫说一下类似的话,看看效果?接下来请看《世家风云30——太原王家(大鼻子生猛之谜)续5》
⑺ 跪求这支钟氏族谱“登高望远,正大光明,和顺志详”解决的 直接20Q币奖励。谢谢、
正好是我家的是正大光明,和顺致祥,我是和字辈的
⑻ 我钟氏远祖按族谱由英德迁来想同英德钟氏后人取行联系
你好!根据你的情况,建议你去当地寻祖。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