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整體玉米怎麼畫才好看
准備如下的工具/原料:畫紙、中性筆。
1.首先我們畫出玉米尾部的蒂,然後畫出包裹著玉米的葉子,注意畫出葉子的紋理。
關於玉米的知識:
玉米(拉丁學名:Zea maysL.)是禾本科玉蜀黍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玉蜀黍、棒子、包穀、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蘆、大蘆粟,東北遼寧話稱珍珠粒,潮州話稱薏米仁,粵語稱為粟米,閩南語稱作番麥。
玉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異花授粉植物, 植株高大, 莖強壯, 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 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農作物, 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於水稻和小麥。
玉米味道香甜,可做各式菜餚,如玉米烙、玉米汁等,它也是工業酒精和燒酒的主要原料。
② 玉米怎麼畫簡單又好看
玉米簡單又好看的畫法如下:
1、最先畫出玉米的枝幹一部分,畫出細長的枝幹,兩側畫上細長的向下彎折的葉子。三片葉子要畫出不同的心態,最上面的是向一邊彎曲的,下面的兩個是對稱的但是葉子長得有所區別。
2、再次往上畫出玉米的枝幹,兩側畫上玉米,玉米下邊包囊著葉子,頂端也有細長的葉子。葉子變得越來越小。在葉子的根部畫出兩個玉米,注意玉米的刻畫。
炎炎夏日就要來啦,每一個玉米都長個子了,漫山遍野一片片鬱郁蔥蔥的玉米地,像一座座齊整的矩陣。一顆顆玉米婷婷玉立,秀氣高挺,十分的漂亮。以上就是玉米簡單又漂亮的畫法啦!
描寫玉米的優美段落:
1.我瞅准了一隻又肥又嫩的大玉米,我用力把它從玉米稈上掰下來,玉米穩穩的落在我手上,我仔細觀察,這玉米的外衣是綠里帶黃的,脫去外衣,裡面還裹了一層內衣,除去內衣,裡面還披了一條嫩綠色的紗裙,掀開紗裙再撩起它那金黃的發絲,就露出了它那紅白相間的果實,粒粒晶瑩剔透,像珍珠一樣,緊緊挨在一起。
2.不久,玉米上長出了許多小玉米,像剛出生的嬰兒,小玉米的頂上還冒出了許多密密麻麻的抽穗。它們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迎來了成群唱著歌兒的蜜蜂,給寧靜的菜園帶來了生機。
③ 玉米棒出去留一圈成了爆米花的卡通圖片
④ 猴子簡筆畫怎麼畫
猴子簡筆畫畫法如下:
一、具體步驟
1、首先畫出一個圓圓的圖形。
2、在圖形的裡面畫上兩條3數字的弧線,然後在圖形兩邊添上耳朵。
3、在畫好的猴子的頭上,畫上眉毛、眼睛、鼻子、嘴巴。
4、在猴子嘴巴下邊畫出兩條細細長長的手。
5、在猴子手的兩邊畫上像字母C的弧線,C弧線的下面在畫上數字3。
6、最後為猴子畫上尾巴,塗色就完成啦。
3、事實上,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
4、猴子穿著小孩的衣服,爬到高竿的頂上,倒豎蜻蜓,它那頑皮的樣子逗得大家直笑猴子跳澗,互相追逐著,活像小孩捉迷藏。
⑤ 菜市場里的玉米棒可愛極了,個個都像小胖子。是一句比喻句嗎
你好,比喻句只要有喻體本體和有比喻詞就可以啦 而這個的本體是玉米棒,玉體是小胖子,比喻詞是像,所以這就是一個比喻句
⑥ 玉米投手怎麼畫
玉米投手畫畫步驟如下:
一.簡筆畫形式
1.先用波浪線畫出一個上面尖尖下面圓圓的形狀,這就是玉米的基本輪廓了。
7.畫好以後根據平時的觀察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玉米投手就完成了。
二.3D專業製作過程
1. 玉米部分,用草圖繪制一條弧線,再用六面體削錐等功能 ,做出一個玉米粒。再把玉米粒移到曲線最低端沿曲線陣列。利用材質渲染功能給玉米粒染色把曲線隱藏,轉換可見性,沿曲線畫出一半玉米,旋轉,轉換可見性把陣列出的玉米環形陣列。把旋轉出的玉米旋轉出來,顯示出來利用材質渲染給玉米芯染色。
2.葉片部分利用點繪制曲線繪制出一片玉米葉子拉伸,在側面繪制出葉子的曲線實體分割,在玉米周圍環形陣列。
3.眼睛眉毛部分球體分割,利用浮雕功能設置眼睛,利用點繪制曲線繪制眉毛,移動到眼睛上面。
4.投擲器利用多段線功能繪制出長柄,利用鏈狀圓角圓形和掃掠功能進行長柄製作,投擲藍利用球體分割的一半,用抽殼等功能繪制出一粒玉米,放入投擲籃把所有的部分選染上顏色。
⑦ 怎麼畫玉米
畫玉米的步驟如下:
1、先用彎曲的曲線,畫出半個橢圓形,這是玉米的主體部分。
作為中國的高產糧食作物,玉米是畜牧業、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等的重要飼料來源,也是食品、醫療衛生、輕工業、化工業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由於玉米資源極為豐富、廉價且易於獲得,它們還具有許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腫瘤、降血糖、提高免疫力和抑菌殺菌等,其具有廣闊的開發及應用前景。
⑧ 玉米怎麼畫簡單又好看
1、最先畫出玉米的枝幹一部分,畫出細長的枝幹,兩側畫上細長的向下彎折的葉子。三片葉子要畫出不同的心態,最上面的是向一邊彎曲的,下面的兩個是對稱的但是葉子長得有所區別。
補充:
玉蜀黍是禾本科、玉蜀黍屬植物,俗稱玉米。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全世界熱帶和溫帶地區廣泛種植。玉蜀黍的營養價值較高,是優良的糧食作物;也是食品、醫療衛生、輕工業、化工業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⑨ 說真的,6歲之前,別再隨便「教」孩子畫畫了
大概一個月前,卷兒看了一套書,叫《水先生的奇妙之旅》,是一套科學圖畫書,講的是水在地球表面自由旅行的奇妙經歷。
看完書,意猶未盡,正好書的附頁有作者創作這套繪本的詳細過程,我就給她講,繪本是怎麼創作出來的——你要先想好一個故事,然後把故事畫下來,再配上文字……
當時,聽完,她對「 創作一本圖畫書 」這件事心生嚮往,說她自己也要做一本!
我說好啊,那我們就 先從畫畫開始 吧,畫好畫,講好故事,字不會寫媽媽可以幫你。
然後,我給她報了創意美術課。再然後,這件事就被生活的瑣碎淹沒了。
上周日,卷兒拿出一沓她畫好的畫,讓我幫她做成書。
我蠻驚訝的,本以為說過就忘了,沒想到她上心了。
我攤開她的畫,說實在的,沒一幅我能看懂的。誇張的色彩堆疊,大面積的塗抹, 與其說是「畫」,我的直觀感受更像是「紙被弄臟了」 。
可我不能這樣打擊孩子呀!
我在心底反復默念漫畫家蔡志忠老師的名言: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媽媽不知道!不知道!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
我安慰自己, 塗鴉嘛,本質不就是把紙「弄臟」嗎?
我小時候也喜歡畫畫,但大人經常在耳邊叨叨,別把衣服弄臟了,別把書本弄臟了,要保持書面整潔……聽多了,就不敢輕易下筆了。然後書面干凈了,做事更「磨蹭」了。
早期畫畫,孩子敢於把紙弄臟,敢於想到什麼畫什麼,沒有心理壓力和條條框框的束縛,是最難能可貴的。
有些家長,看不懂孩子的畫,又忍不住教孩子,其實很容易陷入「 關愛誤區 」。
誤區一:
「你畫的這是什麼呀?
一點都不像!」
「像不像」是很多人評價孩子畫作的一個標准,但其實,孩子的畫還真不能用「像不像」去評判。
我整理了兒童繪畫發展的幾個階段,發現孩子到8歲左右,才會進入「寫實階段」。
點擊可查看大圖
1歲多的孩子塗鴉,能用畫筆畫出「痕跡」,就能令孩子興奮不已。
兩三歲畫點、線、圈,四五歲能根據自己的所見、所想,創作出具有象徵意義的「象徵畫」,即便受限於知覺和概括能力,畫得不像,甚至有遺漏,都很正常。
美術作品無法復制,對孩子來說, 創意比「畫得像」更重要。
誤區二:
「你畫的不符合常理呀,
兔子怎麼可能當大王?」
有些大人會「熱心」地為孩子尋找畫中的錯誤,用自己的知識、經驗給孩子解釋什麼是合理的、什麼是不合理的。這其實是又一「關愛誤區」。
一個當美術老師的朋友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組織孩子們畫自己心中的「大王」,孩子們暢所欲言,有人說「老虎是大王」,有人說「不對,獅子才最厲害」……熱烈討論結束後,一個小姑娘竟然在紙上畫了一隻小白兔。
她試著問小女孩:「你為什麼覺得小白兔可以當大王?」
女孩說:「小白兔愛吃青菜、蘿卜,而這些我都不愛吃,所以小白兔特別厲害!」
……
大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孩子那裡卻可以順理成章。
順便說一下,給孩子科普「常識」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不是通過質疑的方式。我比較喜歡通過開放式討論,讓孩子自己發現「漏洞」,後面還會聊到。
誤區三:
教孩子簡筆畫
網上有很多簡筆畫教程,幾筆勾勒出一隻小鳥、一隻螃蟹,看起來很萌很簡單很適合孩子學,但其實那 並不是孩子的畫 。
日本教育家、畫家鳥居昭美就曾提醒家長: 不要教孩子畫簡筆畫!
三四歲的孩子還無法駕馭畫筆畫出他想畫的線條,不過也正因為粗糙、稚氣,孩子的畫才更有生命活力。
簡筆畫會框住孩子對事物的想像力,學會之後,孩子畫的魚、畫的鳥基本就長那樣了。
不光是簡筆畫,各種繪畫技巧也都不適合過早教給孩子。否則孩子學會了「技巧」,就會 錯失觀察和體驗 的機會。
給孩子選繪畫班也可以參考這一點,有些機構急於讓家長看到結果,會教「技巧」,甚至讓孩子「臨摹」,結果孩子在結構畫得很好,回家就什麼也畫不出來。
真正懂孩子的老師會引導孩子自己去感知和領悟,孩子看見了,領悟了,自然會將心理意象轉化為圖形。所以 這種「教」,更多的是發揮引路人的作用,而非單純的復制 (後面我還會細聊) 。
畢加索說過,「 我用了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
看到了吧,偉大的畫家窮盡一生都在跟孩子學畫畫,我們非專業卻忍不住教孩子畫畫,是不是有點奇怪呢?所以,千萬別踩這個坑了。
鳥居昭美在《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一書里說:「孩子的畫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聽的。」
孩子的畫我看不懂,那就聽聽孩子怎麼說吧。
我指著一本繪本,對卷兒說,你看,繪本都有圖畫和文字,你的「書」現在還沒文字呢!你能跟媽媽講講你畫的是什麼嗎?你把故事講出來,媽媽可以幫你寫下來,這樣做成書,其他人就也能看懂了。
卷兒很淡定,拿起其中的一張,說:
這是一根玉米棒,
被人扔到了垃圾桶旁,
慢慢的,
它過期了,
變成了彩色的……
險些被卷兒爸誤以為是廢紙撕掉
我沒想到這一團不起眼的色彩,居然是 一根玉米棒自然腐敗的過程 !而且她能知道 玉米棒腐敗會變成彩色的 ,也讓我很意外。
她應該沒有親眼觀察過,隱約記得以前陪她看《科學小子》,里邊有「 腐敗之美 」的畫面,不知道是不是從那裡獲得的靈感。
第一頁的故事講完了,她又拿出第二頁,原來還有「續集」:
又過了很長時間,
冬天來了,
北風吹起來了,
那個乾巴的玉米棒被吹進了「垃圾桶」。
再次提醒大家忽略這畫風
「垃圾桶」,幾個字我沒有幫她寫上,因為故事講到這里,我腦子里冒出了幾個問號。
我問她:為什麼這根玉米棒一直到冬天才被風吹進垃圾桶?沒有清潔工打掃嗎?
卷兒說:那時候地球上還沒有清潔工啊!
咦?原來是 地球早期 發生的事啊。還沒有清潔工,那應該也沒有人類吧?
卷兒:對,沒有人類。
那沒有人類,是誰製造的垃圾桶呢?
卷兒發現漏洞了,哈哈大笑,「不對不對,應該是 地球晚期 的事情」,然後她隨口又編出另一個版本:
當時,地球上垃圾太多了,「可回收垃圾」清潔工都管不過來了,所以這根玉米棒一直沒人管…… (玉米是廚余垃圾,最近垃圾分類 游戲 沒白玩)
討論到這里,我忽然覺得這兩張「被弄臟的紙」,開始發光。我得好好保存著。
從中,我了解到在這個4歲小孩的頭腦里,時間跨度可以從地球早期,到地球晚期;可以從宏觀,到微觀;雖然畫風粗獷,但玉米從腐敗,到變干,色調她都把握得很到位。
這一次, 我算是真的讀懂了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是留給成人的一扇窗。
透過這扇窗,我去看、去聽、去了解,能跟孩子離得更近。
我比較傾向於那種「 情感 引導式 」的教養方式。我一直覺得, 做父母應該像「導游」 ,把孩子帶到他該去的地方,給他講解這個世界,具體怎麼做讓孩子自己去領悟。
周圍有很多父母覺得:「我是父母,我就應該教孩子。」我的理解是,父母的任務不是「教」,而是把孩子引向他該去的方向。
教,只能養出我們的復製品,而引導,則給孩子更多的選擇,也給他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畫畫,我不教她怎麼畫,我也教不了,但我可以帶她去大自然觀察;可以陪她讀繪本,發現插畫與文字的奇妙關系;也可以在她畫好後一起進行開放性討論,讓她自己發現故事有哪些漏洞,怎麼編排更合理。
我沒有告訴她怎麼做,但我把她引到地方了,她自己就發現了,知道該怎麼做了。也就是所謂的「 不教而教、不學而學 」。
人這一生,就是 不斷從得到中,找回失去的東西 。
小孩子的畫中,都有跟天然共有的部分,只不過,隨著不斷長大,再加上「教育」,絕大部分人身上的這種「才能」都消失或轉移了。
我很珍視卷兒現在提筆敢畫,也願意分享、展示的勁頭,我會陪她繼續完善這本繪本,將來畫得更像樣些,拿去出版都有可能。
鼓勵卷兒畫畫,不是為了培養職業畫家,而是希望她能 掌握一種抒發內在感受,傾吐內在 情感 的方式 ,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會欣賞美的人。
而我,也能從中更 了解她 情感 、人格和心智的發展 ,能對她投注更多的 理解與尊重 。
所以,卷兒的畫在我看來就是這個4歲小姑娘,最具 感性的心智記錄 。通過她的畫,我能知道她此刻在想些什麼,過去她經歷了什麼,最近她受哪本書、哪部電影、哪個人的影響等等。
這些,等到將來,我不能時時陪在她身邊的時候,有些話她不願與我分享的時候,我也能時刻觀照她的心靈。這是一個母親的貪心,也是我心底最真實的想法。就像我媽,我現在所寫的每一篇文章,她都會第一時間去看。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 通過畫,說出心中的「話」 ;
也希望每個父母,都能聽懂孩子的「畫」。
如此,世間又多一幸運的小孩。#0-6歲 育兒 經#
---
我是卷兒媽
4歲女孩小卷兒的媽媽
寫暢銷書,做兒童腦科學教育研究
朋友口中「能寫又懂教育」的媽媽
著有《好方法培養出最優秀的孩子》
作品散見於《中國教育報》《 時尚 育兒 》等
在小卷兒眼中, 我還是一個每天陪她讀書「很有方法」的媽媽
一起順勢雞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