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各朝代發型、服飾到底都是怎樣的呢
服飾、發型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們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朝代的更迭發生變化,獨具特色。下面由小編來介紹我國古代隋唐以前各朝的發型、服飾變遷吧!
1.夏商時期,服飾分為上衣下裳制,上衣為交領,有一條類似斧頭的裝飾物垂在裳前正中,長度過膝,古代稱其為“韍”。夏商時不像遠古時期披頭散發,有的向後梳垂,有的向頭頂梳起、編成小辮下垂,有的齊肩並向上捲曲,款式較為多樣,並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商代還特別喜歡佩戴玉飾,不論男女都會在腰間佩戴各種玉佩。
⑵ 誰有古代女子頭式或頭飾圖,越多越好
古代女子發飾多種多樣,有笄、簪、釵、環、步搖、鳳冠、華盛、發鈿、扁方、梳蓖等。
一、笄固定發髻的用具
「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的長針。古代女子15歲前,發式通常是將頭發集束在頭部的雙側,梳成樹丫或獸角狀,之所以稱女孩為「丫頭」,其名稱就來源於此。從周代起,滿15歲,古代女子就被看作成人,如果已經許嫁,便可梳成人的發髻了,這時就需要使用發笄。古時稱女子成年為「及笄(jíjī)」,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由於古時男女皆蓄發,所以笄並非女子專用,男子年二十行「冠禮」也會用笄。「冠禮」即男子的成年儀式,在頭頂盤結、戴冠,冠的左右兩側預留兩個小孔,用笄橫穿發髻,加以固定,以免滑墜。男子經「冠禮」,女子經「笄禮」,方可論婚嫁,開始人生的重要轉折。
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用來固定發髻的笄叫「鬠笄」。
六、華勝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⑶ 急需,親們漢代的發型怎麼盤
漢代女子的發式已發展得非常成熟了,發髻形制可謂千姿百態,名目繁多。總體上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梳在顱後的垂髻,一種是盤於頭頂的高髻。
漢代最流行的垂髻是「椎髻」。早在戰國時期,居住在西南地區的婦女,就已有梳椎髻的習俗,秦漢時更盛行於世,並傳至中原。因其樣式與帶把的木製棰子十分相似,故名。這種發式主要用於普遍婦女家居。在《後漢書·逸民列傅》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東漢詩人梁鴻,為人高節,娶同縣女孟光為妻。在出嫁那天,孟光穿著豪華,裝飾入時,不料過門之後,梁鴻七日不予答理。孟光知悟,「乃更為錐髻,著布衣,操作而前」,梁鴻見之大喜,不禁贊曰:「此真梁鴻妻也!」。可見在當時,梳這種發髻是一種賢淑與勤勞的象徵。不僅漢族人喜梳,這個時期的少數民族也頗喜愛梳綰椎髻,且不分男女。《漢書·西南夷傳》:「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又《朝鮮傳》:「聚黨千餘人,椎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後漢書·度尚傳》:「初試守宣城長,悉移深林遠藪椎髻鳥語之人置於縣下,由是境內無復盜賊。」而且不僅老百姓愛梳,兵士也有梳椎髻者:《漢書·陸賈傳》中便載:「賈至,尉佗 結箕踞見賈。」服虔註:「 音椎,今兵士椎頭髻也。」可見,椎髻因其簡潔易梳,在漢時是下層人民普遍喜好的一種發式。這種下垂式的發髻,在整個秦漢婦女發式中一直佔主導地位。(圖四-6)
漢代另一種流行的垂髻,便是名重一時的「墮馬髻」了。漢時的墮馬髻梳挽時由正中開縫,分發雙顳,至頸後集為一股,挽髻之後垂至背部,因酷似人從馬上跌落後發髻鬆散下垂之狀,故名。粗看起來,這種髻式與椎髻比較接近,不過它另在髻中分出一綹頭發,朝一側垂下,給人以發髻鬆散飄逸之感,這正是墮馬髻的基本特徵所在。關於這種發式的出現,可謂眾說紛繪,有說其始於西漢武帝之時;也有人說始於東漢桓帝時,為梁冀之妻孫壽所作,故又有「梁家髻」之稱,後一種說法似比較可信。《後漢書·五行志》中載:「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始自大將軍梁冀家所為,京都 然,諸夏皆仿效。」另有《後漢書·梁冀傳》中載:「(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可見,這種發式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妖媚的發式,因此流行起來也是情理之中的,在漢代的諸多文物資料中這種發式均可見到。墮馬髻雖然風行一時,但流行時間並不很長,東漢以後,梳這種發髻的婦女便逐漸減少,至魏晉時,已完全絕跡。到了唐代,雖又見其名,但樣式卻與漢式名同而實異。墮馬髻之後,代之而起的是「倭墮髻」。「倭墮髻」是由墮馬髻演變而來的,梳法是集發於頂,挽成一髻,朝一側下垂,與唐式墮馬髻形制基本相同,通常作於年輕婦女。漢樂府《陌上桑》詩中那美麗的羅敷便是:「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這種發式歷魏晉而至隋唐五代,近千年來一直受到女士的青睞。
漢代女子除了梳垂髻比較盛行外,梳高髻也很流行。漢代童謠中便有:「城中好高髻,四方且一尺」的說法。但因其梳起來比較繁索,故多為宮庭嬪妃、官宦小姐所梳。而且,在出席像入廟,祭祀等比較正規的場合時,是一定要梳高髻的。例如漢代命婦在正規場合,多梳剪氂幗、紺繒幗、大手髻等。這里的幗,指的是「巾幗」,是古代婦女的一種假髻。這種假髻,與一般意義上的假髻有所不同。一般的假髻是在本身頭發的基礎上增添一些假發編成的發髻,而幗則是一種貌似發髻的飾物,多以絲帛、鬃毛等製成假發,內襯金屬框架,用時只要套在頭上,再以發簪固定即可。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更像一頂帽子。如廣州市郊東漢墓出土的一件舞俑,頭上戴有一個特大的「發髻」,發上插發簪數枝,在「發髻」底部近額頭處,有一道明顯的圓箍,當是著巾幗的形象。除此之外,漢代宮庭中流行的高髻還有很多,多為皇帝所好,令宮人梳之。如「漢高祖又令宮人梳奉聖髻」,「(漢)武帝又令梳十二鬟髻。」「(漢)靈帝又令梳瑤台髻」,另外,還有反綰髻、驚鵠髻、花釵大髻、三環髻、四起大髻、欣愁髻、飛仙髻、九環髻、迎春髻、垂雲髻等,數不勝數。漢代婦女髻上一般不加包飾,大都作露髻式。
不論是梳高髻還是梳垂髻,漢代婦女多喜愛從髻中留一小綹頭發,下垂於顱後,名為「垂髾」,也稱「分髾」。前面講的墮馬髻便是如此。「漢明帝令宮人梳百合分髾髻」,自然也是如此。另外,漢代還有一種因形制散亂而得名的不聊生髻,顧名思義,當也是如此,而且或許還不只垂下一綹頭發。漢武帝的上元夫人還喜愛作一種名為「三角髻」的發式,「頭作三角髻,余發散垂至腰」。這雖不屬「垂髾」,但卻與「垂髾」有著異曲同工之情趣,即顯得飄逸、灑脫、隨意而不拘緊。這種發式風格直到魏晉仍盛行不衰,自唐以後,便很難見到了。
漢時婦女的鬢發,初時仍如秦制,修剪成直角狀,到了東漢末年,不少地區的婦女都將鬢發整理或彎曲的鉤狀了,這與思想意識的轉變當有直接的聯系。
據迄今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漢時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飾,以頂發向左右平分式較為普遍。高髻只是見諸於少數貴族女子的一種發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雲髻、垂雲髻等。漢有墜馬髻、盤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發式妝飾也已日趨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開始在貴族女子中盛行。鬟意為環形發髻、九鬟之意是指環環相扣、以多為貴。仙髻之名則來自於神話傳說,漢武帝時王母下凡,頭飾仙髻,其美艷超群。故這種美與仙所結合的產物,自然為當時的貴婦所青睞,奉之為高貴華麗的發式之一。
墜馬髻:「墜馬髻者,側在一邊」。「髻式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狀,墜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古人描繪此種發髻既有嫵媚之色,又具嬌柔之態。其式樣如同騎馬墜落之態,故名之墜馬髻。這是當時最具特色,且歷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種發式。自漢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歷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們在西安任家坡西漢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彩繪木俑上就能見到漢墜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種發式形近垂雲髻,始於漢代。在髻尾留髾或結辮式,並加裝飾帶。梳分髾髻行走時,左右晃動,上下跳躍加之於裝飾帶似錦上添花,確實活潑可愛。現時一般認為此發式可能是受少數民族辮發的影響,並佩上裝飾帶來進一步強調該發式的個性美。
在同一時期,與發式相配套的各種妝飾也開始流行開來。「步搖」乃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裝飾物。《拜名》:「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們可以從一些漢代石刻及帛畫中一睹其風采。「步搖」一經出現就風行開來,直至唐代貴婦仍偏愛將步搖作美發的裝飾物,而且其華麗程度大有發展。
「巾幗」是當時的另一類型裝飾物,是用假發編製成為形似發髻的頭套。使用時只需直接將其套在頭上即可。現今從廣州市郊東漢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見到「巾幗」。
⑷ 古代男子與女子的發飾(束發)和衣物有哪些如可以請配圖,謝謝
1、漢服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范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 隨後各朝代的漢服雖有局部變動,但其主要特徵不變,均是以交領右衽為基本特徵。
2、唐裝
唐裝(亦屬於漢服)唐代的漢服,多特指對襟上衣、齊胸襦裙加上披帛的女子裝束。男子裝束則多為圓領袍衫。 我們現在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宋代的褙子。 P.S. 現代因APEC興起的「唐裝」是以清朝馬褂為原型的時裝,與漢服及唐朝沒有任何關系。
3、清裝
戲曲演出中的清代服飾。康熙年間已有清裝在戲曲舞台上出現。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其最後一出《余韻》,劇本註明:「副凈時服扮皂隸暗上」。「時服」就是清朝服裝。這出戲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金斗班首先演出。但戲曲運用清裝是受到過許多限制的。乾隆年間曾禁止「演學本朝服色」的戲演出(見江西巡撫郝碩奏摺,《史料旬刊》第22期)。嘉慶年間也發生過副憲下令奪優人冠珊瑚頂的事件,認為優人褻瀆朝廷「名器」(焦循《劇說》)。所以,反映在乾隆末年《揚州畫舫錄》所記的「江湖行頭」以及道光年間平署《穿戴提綱》中,清裝都很少。清末出現了一批清代故事戲,清裝的增加仍然不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由於戲曲的裝扮歷來不注重表現某朝某代的歷史細節的具體性。近百年來保留在傳統衣箱中的比較明顯的清裝,也就是馬褂、箭衣、緯帽等有數的幾種,並且作了不同程度的藝術加工。
4、元朝服飾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元朝 留辮束發 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種,夏服有 15 種。 這個時期的婦女也穿長袍,而漢族婦女則以襦裙為主。由於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影響,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辮發和髡發,其特徵是先用刀剃開兩道直線,腦後頭發全部剃去,左右兩側留出辮發或隨意散落披肩。
5、明朝服飾
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發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它幾乎被現代的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了。服飾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
1、步搖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由於古時女子行走,裙裾也要保持不動,否則即是不穩重,但步搖上的垂飾卻搖曳生姿,極大地豐富了女性的美態。佩步搖者多為身份高貴之女性,因步搖這種發飾所用材質高貴,製作精美,造型漂亮,故而非一般婦女所能使用。
2、華勝
華勝是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的發飾。從《紅樓夢》劇照中王熙鳳的裝扮,我們可以觀賞到典型的金釵(朝陽五鳳掛珠釵)與華勝。
3、梳篦
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發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篦是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初時用以去除發垢。
4、笄
女子滿十五歲便算成人,謂之「及笄」之年,笄就是固定發髻的一種發飾,「笄禮」是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5、簪
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發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6、釵
很多人都分不清古代女子發飾釵與簪基本相同,民間通常用「一腳為簪兩腳為釵」來做簡單區別。
發型:
發式是婦女頭部的重要裝飾,能增加其儀容的俊美。古代婦女發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歷代相承,不斷變化,從簡至繁,,又從繁復簡,往返交替,有關記載甚多,僅就《髻鬟品》記載就不下百餘種。這些發名皆是由發型與首飾寓意而命名,綽號雖多,按其編法與發式可概括為幾種基本類型,簡述於下:
1.結鬟式
這類發型,皆是結鬟而成,有的聳立頭頂,有的傾向兩側,有的平展,有的垂掛,婦女自身頭發有限,往往加上『假發」,首飾,巍峨華麗。據記載:相傳漢武帝時,瑤池王母來會,諸仙女之發髻皆異人間,高環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號為「高鬟望仙髻」①,再飾有各種珠寶,金簪風釵或步搖,就更華麗高貴。這種高環發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貴的發式,多用來表示神話中之仙女,皇後貴妃與貴女流的發型(從八十七神仙圖卷與永樂宮壁畫的玉女等發式亦可見證)。未出室的少女也可採用,但裝飾不宜過分華麗,這種發式秦漢兩代及秦以前各代頗為盛行,漢以後各代多崇為仙女發型,名流仕女也有採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頭頂,有在兩側,鬟數也可隨意結扎而定,變化很多,可靈活運用。
2.擰旋式
這是漢代末期始創的一種發式,據記載為甄後所刨,後相互崇向而流行。這種發式的編法是將頭發分成幾股,象擰麻花似地把發蟠曲扭轉而纏盤在頭上。據記載甄後入魏宮時,宮中有一綠蛇,甄後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甄後仿效而梳成為髻,每天皆因蛇形變化而梳髻不同,因而號為「靈蛇髻」①。
這種發型靈活生動又饒有風韻,為神女與未出室的名貴女流所好用。這種發式變化的形式很多,可擰可盤,旋扭於頭頂、頭側,頭前,變化生動舒美,在古代仕女畫中尤為多見。造型時可靈活運用。
3.盤疊式
這種發式在唐代的繪畫、雕塑與墓壁畫皆可見到,唐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畫中,有很多盤疊的螺髻。據記載;唐長安的婦女好梳盤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聳而不走落,號為螺髻。在長安風靡一時,這種「螺髻」主要以盤疊形式作成,其法是將頭發用絲線分股攏結系起,然後採用編、盤、疊等手法,把發髻盤疊成螺狀,放置在頭頂或兩側或前額與腦後,也可隨意盤疊各種形式。
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在王漁洋之詩贊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盤疊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樣的螺謦。在造型中可靈活運用。
4.反綰式
這類發式據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記有魏武帝宮中的宮妃梳反綰臀的記載,隋唐這種發式也甚為流行①,在《妝台記》中記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綰髻,分髫臀」。反綰是將頭發攏高翻綰而成,也屬於高髻的發式,其製法是將頭發往後攏結,用絲線結扎,再分若乾股,翻綰出各種式樣。有的梳編成驚鳥雙翼欲展的樣子,稱為「警鵠髻」,也有梳編成單刀或雙刀的樣子,稱為「翻刀髻」,也有將多股的頭發翻綰成花式,稱為「百花」。其形式與手法甚多,皆靠攏結翻綰或反綰而成。
這種發型多為宮妃、名貴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綰的髻下留一發尾,使之垂在肩後,稱為「燕尾,亦稱「分髫髻」。歷代的稱呼雖不相同,但其基本發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時,可靈活變化與參考。
5.結椎式
這類發式在古代婦女的發型中,最為普遍,採用最廣,歷代都有採用,延續最長,從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歷代皆沿用。只是發型的高、平,低,及結椎在前、中、左右、後等變化不同而已。這種發式的梳編法,是將頭發攏結在頭頂或頭側,或前額與腦後,在扎束後挽結成椎,用簪或釵貫住,可盤捲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聳豎於頭頂或兩側。據記載:梁翼之妻孫壽將結椎置於頭側,並使其下墮,稱為「墮馬髻」,亦稱『梁氏新妝』,曾風行一時,趙合德入宮時將發卷高為椎,稱為「新興髻」。梁鴻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這些發式皆是結椎式的變化,掌握其梳編法,就可變化或創制各式各樣的椎髻,在造型時可靈活運 用。各式椎髻多為已婚少婦所用。
6.對稱式
這類發式從秦漢一直沿用下來,歷代皆有採用,其典型的發式是「雙丫髻」與「卯發」,「雙丫髻」主要是宮廷侍女、侍婢丫環的發式,據傳秦始皇令宮廷侍女梳雙丫髻,穿背子與衫,歷代沿繼襲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變。這種發式是將頭發從頂中分兩大股,往兩側乎梳,並系結於兩側,再挽結成兩大髻,使其對稱放置在兩側。也可對稱結鬟,使之垂下,為民間少女所好用。
「丱發」
這是一種童發,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稱丱發」,其形制是將發分成兩大股,對稱系結成二椎,放置在左右兩側的頭頂上,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尾發使其自然垂下,最長可至肩,為歷代童發的主要發型。
蟬鬢、博鬢,這兩種不是發型,但是各種發型必需配備的兩種鬢式。
蟬鬢,據記載是魏文帝曹丕的宮人莫瓊樹所制①,它是兩鬢的裝飾,將兩鬢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蟬翼,故稱「蟬鬢』,古詩中形容婦女經常有「雲鬟霧鬢」之句,薄而透明的蟬鬢與厚而高實的發式結合與對比,使婦女的發型富於變化而別致。
博鬢,歷代僻L儀典0,《輿服志》皆規定宮中的後妃要博鬢,品貴夫人也須博鬢,博鬢即以鬢掩耳,或往後攏掩半耳,是一種禮儀的鬢式。
婦女最常見的發型,按其梳編規律分為以上六大類,在造型時,可依據各類的梳編法,採用髻、鬟,盤,綰、疊,擰,結等等手法,梳編出更多的發式,並根據朝代、身分、年齡,個性崇好等結合而運用,就能創制較好的婦女發式。
唐代婦女發式多姿多態。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寫道:「高祖宮中有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明皇帝宮中,雙環望仙髻、回鶻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有歸順髻,又有鬧掃妝髻。長安城中有盤桓髻、驚鵠髻,又拋家髻及倭墮髻」。另外在《妝台記》,以及《新唐書》、《中華古今注》等書中,也有對唐代婦女發髻式樣的記述。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分別在唐代墓葬出土的陶俑,以及石槨線雕、壁畫中見到一些如古籍中描述的發髻式樣,但都沒有我發現的西安東郊唐長安平康坊、西郊醴泉坊三彩窯出土陶俑發式實物這么集中和多樣。現將我發現和收藏的唐長安三彩窯陶仕女俑及其發式分別予以介紹,以便從唐代婦女多姿的發式這一側面窺探唐代社會的興旺和開放程度。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立國號明。明朝建國後,採取了一系列講求實效的措施,以利恢復生產。由於生產力獲得了提高,市場進一步擴大,新型工業不斷涌現,一些工業城於是隨之形成,統一後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明從蒙古族統治的元朝奪取政權後,注重對不符合漢族習俗的禮儀進行了整治,多採用和恢復了唐宋時期的制度和習俗。從所收集的資料看,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及唐宋時期豐富多樣,但也具有其本時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襲了宋元的發式,待嘉靖以後婦女的發式起了明顯的變化,「桃心髻」是當時較時興的發式,婦女的發髻梳理成扁圓形,再在髻頂飾以花朵。以後又演變為金銀絲挽結,且將發髻梳高。髻頂亦裝飾珠玉寶翠等。「桃花髻」的變形發式,花樣繁多,諸如「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及仿漢代的「墮馬髻」等。
雙螺髻:明代雙螺髻,其狀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螺髻。時稱「把子」,是江南女子偏愛的一種簡便大方的發式,尤其是丫環梳理此髻者較多,其髻式豐富、多變,且流行於民間女子。
假髻:又稱鬏髻,為明代宮中侍女、婦人所仲愛。當時有「宮女多高髻,民間喜低髻」之說。此類假髻形式大多仿古,製法為先用鐵絲編圈,再盤織上頭發即成為一種待用的妝飾物。明末清初特別時興,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現成的假髻出售。
頭箍:又名「額帕」。明代無論老婦、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說頭箍是從原「包頭」演變而來,最初以粽絲編結而成為網住頭發而已,初時尚寬而後行窄,其實用性為束發用,並兼之裝飾性,取窄小一條扎在額眉之上。此裝飾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頭:高髻的一種,蘇州流行此式,後逐漸傳到北方。尤侗詩:「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人說其重者幾至不能舉首,形容其發式高大,實際約七寸,鬢蓬鬆而髻光潤,髻後施雙綹發尾。此種發式,一般均充假發加以襯墊。
明代宮女髻發式、戴蓮花冠、簪花
清朝發型解析
清代的祖先,為原先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滿族。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滿族貴族乘虛而入,於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滅,這 237年間,清王朝經歷了三個階段。前期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並獲得了鞏固,中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會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統治者在關內建立政權以後,強令漢族遵循滿族習俗,剃發留辮是其中之一。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於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鍾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製成的飾物,綉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於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 「纂」,然後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隻鞋幫,僅有二壁,以後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披發式:這是最原始和自然的發式,古今皆有 結發式:結發在發型變化中佔主導地 位。古代男女都把頭發盤在頭上,這是由於夏季天熱,或戴冠需要而結發。因此結發在歷代都是發式造型的基本表現手法。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滿清當然除外),比如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系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絕非大俠、公子帥哥的發型)。
大多數正常男子,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究竟什麼人披散著後面呢?事實是除了當今的古裝影視劇,很少有人這樣,什麼人這樣呢,大概有:1、道士,也不是何時何地的道士都這樣的發型,南方天師道的道士們做法的時候,有時披頭散發,魯迅曾在其藤野先生中說留日清國留學生解開發辮,後面像道士劉海蟾。還有金庸的射鵰中郭靖初見尹志平居然不知是男是女,就因為他沒見過道士,男人怎麼能披散頭發呢?說明道士有時是披散頭發的。再就是江湖上的流浪漢,或者部分被稱為游俠的傢伙,好有乞丐,懶得或沒人給他們收拾,於是披頭散發,落得瀟灑。還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頭發束起來了,後面的還沒長太長,不容易束到一起,於是暫時披散。比如紅樓中的寶玉,沒人覺得不爽。
其實真正的古代男子的發型也不可能像我所想像的那麼標准規范,就是四周的頭發都一絲不苟的盤在中央,包括後面的,要知道有兩個原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長出的頭發不能經常剃掉,而且廣大勞動人民是沒有閑工夫使勁規矩頭發的,差不多盤起來就是了,後面的頭發也像歷史書插圖那樣(多是貴族、官吏造型)沒有雜毛露出不太現實,但是絕不可能所有人裝酷(現代眼光)披散著頭發,而且現在的影視劇中是從頭頂一直披到底,後面看從頭頂一直到肩膀好似飄柔廣告,越發雷人,真要披發,我看也應該從後發際開始,後面的頭發大多數盤在頭頂,最下面部分不太講究的就披散下來也成,而且後面頭發長的相對還快些,來不及束起來就散在後面,但絕對不可能太長,最長也就把脖子蓋住就行了。80年代香港古裝片或武俠片大多數是這種發套造型。
頭飾古代男子頭飾為束發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梁冠、籠冠、小冠、襆頭、幘、帢、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游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十種。也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雲巾、軟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農民戴笠帽。
女子
⑸ 求漢朝女子發飾的資料,很詳細的介紹,有哪些飾品,製作,意義
漢朝女子大多是讓額頭前的發飾隆起,露出額頭來,然後平分成髻,梳於腦後。最為特色的是,她們的發髻都高聳於腦門之上,有的頭發不夠長,就用假發來接,所以就能做出各種各樣的造型。
在古代史上,漢朝女子對於發飾的裝扮是力求多樣的,因為漢王朝的政治進步、經濟繁榮,再加上與外國和少數民族政權的交流,社會風尚也發生較大的變化,宮廷貴族的發式妝飾則更是奢侈,華麗。不少熱愛漢文化的網友推薦一部名為《王昭君》的電視劇,因為該劇從發飾到服飾還是比較考究的,通過這部電視劇,你也能看到錯綜復雜的發飾裝扮。比如,漢朝女子大多是讓額頭前的發飾隆起,露出額頭來,然後平分成髻,梳於腦後。最為特色的是,她們的發髻都高聳於腦門之上,有的頭發不夠長,就用假發來接,所以就能做出各種各樣的造型,甚至還把頭發扭成如兩條蛇相互盤旋的樣子,甚至盤成九個連環的發髻,環環相扣,多代表富貴。或許,現代的接發技術就是從漢朝那學來的吧。對了,高髻只是少數貴族女子使用的一種發式。其實,並不是所有的漢朝女子都使用這么復雜的發式,從不少出土的木偶和人偶上看,發式就非常簡單,就是將頭發中分,把長發梳於腦後挽成髻,剩餘的長發自然垂落於身後,像馬尾辮一樣,畢竟這樣的發式才便於幹活么,要不然每天光梳頭就得梳上大半天,多影響正常的生活啊。
說完發型,咱說說服飾。劇中「林湘湘」版皇後穿著比較寬松,看上去有點像漢、唐朝服飾的結合。內裙雖然不是唐朝的低胸裙,而是符合漢朝袍的形制,領口是雞心狀,這是常見款式。可是,外裙則非常寬大,很像唐代的女式大袖衫。或許你要問,那漢朝女子究竟穿什麼?放棄網路上的結果吧,那些專業術語肯定會讓你看的頭昏,因為我看了三遍,都沒明白什麼是什麼,所以我還是舉個最淺顯的例子。看看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她身上裹著22層衣被,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素紗禪衣,整體重量不足1兩,是真正的「薄若蟬翼,輕若煙霧」,而通常漢朝人就是把素紗禪衣照在色澤艷麗的錦袍上,使綉袍上華麗的紋飾若隱若現,形成一種朦朧美感。此外,漢朝最出名的就是「曲裙」,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說白了就是很像咱今天的「魚尾裙」,能顯示女性凹凸有致的身材。
⑹ 漢朝的發飾都有哪些
步搖
【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
其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點綴。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玲瓏有致,與釵細相混雜,簪於發上。】
歷史記載:
《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
《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雀)九華(花)。」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
唐白居易《長恨歌》:「雲鬢花顏金步搖。」
宋謝逸《蝶戀花》詞:「攏鬢步搖青玉碾,缺樣花枝,葉葉蜂兒顏。」
多見於我國少數民族鮮卑族的墓葬中。步搖初行於貴族婦女,後也行於民間。《玉台新詠二晉傅玄艷歌行》:「頭安金步搖,耳系明月璫。」
(附圖)
⑺ 古代女子頭飾文化,什麼是步搖發飾、發簪輕搖、鳳冠
愛美自古以來都是女人的天性,現今的妹子有美顏濾鏡化妝品,以及各種衣服、飾品跟包包,而在古代的女人則比較“簡單”,主要的打扮都是花在發飾上面。我們經常看古裝劇的時候,會發現很多的古代女子戴著許多發釵或頭飾,那麼歷史上的古代女人真的如劇中一樣,喜歡戴那麼多頭飾嗎?
終上所述,古代的女人不僅鍾愛佩戴各種發釵發簪,其中之一是為了使得自己更加美麗,而且還代表著各個階層的貴賤身份,其所戴的發飾越昂貴越華麗則表示她們有錢有權,地位尊貴,一般的百姓家女子戴的都比較簡約,主要是以搭配自身秀發為主。
⑻ 一般漢朝的皇後會梳什麼發髻或發型把名稱告訴我,最好有圖
秦、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歷經戰亂,終於達到了「六王畢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偉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綜合各國文化,化異為同,為今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漢承秦後,基本沿襲了秦代的體制,廢除了秦末的苛政,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中國社會出現了繁榮昌盛得景象,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發展和提高。
漢王朝的政治進步、經濟繁榮又促進了與外國和少數民族政權的交流,社會風尚也發生較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養也日趨提高,發式妝飾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宮廷貴族的發式妝飾則更是奢侈,華麗。
據迄今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漢時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飾,以頂發向左右平分式較為普遍。高髻只是見諸於少數貴族女子的一種發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雲髻、垂雲髻等。漢有墜馬髻、盤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發式妝飾也已日趨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開始在貴族女子中盛行。鬟意為環形發髻、九鬟之意是指環環相扣、以多為貴。仙髻之名則來自於神話傳說,漢武帝時王母下凡,頭飾仙髻,其美艷超群。故這種美與仙所結合的產物,自然為當時的貴婦所青睞,奉之為高貴華麗的發式之一。
墜馬髻:「墜馬髻者,側在一邊」。「髻式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狀,墜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古人描繪此種發髻既有嫵媚之色,又具嬌柔之態。其式樣如同騎馬墜落之態,故名之墜馬髻。這是當時最具特色,且歷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種發式。自漢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歷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們在西安任家坡西漢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彩繪木俑上就能見到漢墜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種發式形近垂雲髻,始於漢代。在髻尾留髾或結辮式,並加裝飾帶。梳分髾髻行走時,左右晃動,上下跳躍加之於裝飾帶似錦上添花,確實活潑可愛。現時一般認為此發式可能是受少數民族辮發的影響,並佩上裝飾帶來進一步強調該發式的個性美。
在同一時期,與發式相配套的各種妝飾也開始流行開來。「步搖」乃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裝飾物。《拜名》:「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們可以從一些漢代石刻及帛畫中一睹其風采。「步搖」一經出現就風行開來,直至唐代貴婦仍偏愛將步搖作美發的裝飾物,而且其華麗程度大有發展。
「巾幗」是當時的另一類型裝飾物,是用假發編製成為形似發髻的頭套。使用時只需直接將其套在頭上即可。現今從廣州市郊東漢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見到「巾幗」。
才疏學淺,轉來的,原網址更全:http://tieba..com/f?z=791052117&ct=335544320&lm=0&sc=0&rn=30&tn=PostBrowser&word=%BA%BA%B7%FE&pn=0
⑼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古代女性發飾是怎樣發展的
對於女性來說,一個好看的發型,往往是一種美麗的象徵,而中國女性的發型,從人類開始出現,人們就開始利用外部工具進行編制。
古代女性的發型也展現一種典雅的美感,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型也變得更加豐富多樣,這也體現出中國對於美麗的追求從未停息,所以對於發型上的審美,也在不斷進步。
一、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古代女性發飾多樣,不同的發型也適合不同的發飾,女性天生愛美的內心,更是十分看重發型的重要性。
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女子對於頭發更為看重,發型發飾對女性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妝容。
1.整理發型是為了方便勞作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逐漸使用和磨製石器,為了方便勞作,人們開始用木棒將頭發向後梳理,之後用植物的莖綁起來,這就是"束發"。
也有些人是將頭發挽在頭頂紮起,這便叫做"髻"。束發只是用小樹枝,這也是發簪的起源,早在炎帝時期,婦女就已經開始美發。
結語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女性的發型,由最初的簡單到復雜,再到後來的逐漸簡約,但仍然都是為了美觀而服務,發型作為女性的重要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