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四軍和八路軍服裝的區別
1、軍徽不同
八路軍的有「八路」「十八集團軍」「18GA」幾種,新四軍則為「新四軍」或「N4A」等。
2、軍服顏色不同
八路軍軍裝色調極其混亂,骨幹部隊為繼承自中央紅軍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國軍後勤供給的部隊為仿德國灰色,後來軍服均為根據地土法生產,山東、河北製成時通常為黃綠色,穿著後逐漸褪成黃灰或灰白色。陝北製成時多為灰色,穿著後逐漸褪成草綠色。
新四軍位於江浙,條件較好,一般為較穩定的藍灰色。
3、軍帽帽徽不同
新四軍:早期八路軍、新四軍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1940年,由於發生了皖南事變,引起新四軍全軍極大憤怒,新四軍殘部和重建後的新四軍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
八路軍:由於1940年後兵員大幅擴充,遠遠超過3個師的協議規模,加上國共合作時好時壞,無法獲得國統區工業部門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琺琅帽徽,越來越多的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僅有兩粒仿德國山地帽式紐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八路軍
❷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服裝的顏色是灰色還是藍色
1932年後多為灰色,少部分也有藍色或藏青
色。比較典型的就是紅2軍團,所轄三個師,紅7
師為灰色軍服,紅8師為青色軍服,紅9師為藍色
軍服。
長征開始後,失去了根據地的依託,各被服廠
自然也就難以正常運作,軍服的更換也就無從談
起,只能依靠一路上打土豪解決一些布匹和衣
服,這也使長征中的紅軍服裝很難統一。
❸ 紅軍服裝的顏色
是灰藍色。
上世紀20年代末,隨著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和「擴紅」運動的展開,中國工農紅軍隊伍迅速擴大,從作戰和管理等方面服裝統一的必要性也日益顯現。
1929年3月長汀長嶺寨一戰後,紅四軍前委為提振士氣,決定趕制4000套正規的紅軍軍裝,從而使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
1929年3月,長嶺寨一戰後,紅四軍乘勝解放了閩西重鎮長汀城和周圍的農村。當時長汀人口約2萬人,物產豐富,富商雲集,手工作坊遍布城鄉,有很好的經濟基礎。
解放長汀後,紅四軍沒收了10餘家反動豪紳的財產,並向資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籌借軍餉,共籌得5萬余元。 「給養已不成問題,士氣非常振奮。 」紅四軍前委決定給每位指戰員4塊光洋軍餉。
同時考慮到紅四軍自創建以來,軍裝各式各樣,相當破舊,急需更換。前委決定利用這些軍餉和長汀良好的縫紉、印染條件,趕制4000套軍裝。長汀秘密工會協助紅四軍後勤供給部購置布匹。
當時商店沒有灰布,後勤供給部就與染布坊聯系,幫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後將個體分散的裁縫工人和一家專做軍裝的裁縫廠組織起來,在南門街鄭屋成立了紅軍臨時被服廠(後來發展成為中華蘇維埃被服廠)。
由於時間緊,數量多,工人少,機器不夠用,臨時被服廠兩班倒,每班8小時,日夜加班趕制,當時共有裁縫師傅20多人、縫紉機12台。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進行縫制,然後在軍衣的領子上縫上兩塊紅布領章、八角帽前縫上五角星。
由於此時適逢列寧逝世5周年,為緬懷列寧的豐功偉績,紅四軍前委決定將4000套灰色軍衣的紅領章上都綴上黑邊,表示紀念。這是紅軍史上唯一的紅領章上綴有黑邊的軍裝。新軍裝的顏色是灰色的,每一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頂有紅星的軍帽。
紅四軍幹部戰士穿上新軍裝,士氣大增,在南寨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以整齊威武的軍容,接受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檢閱。
毛澤東曾作演講,其中說道:「紅軍軍服領口上的兩個紅領章代表兩面紅旗。」陳毅則對軍服的顏色做了說明:「灰藍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遼闊的大地。」這也是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
(3)播放紅軍的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紅四軍換上新軍裝後不久,中央蘇區各部隊也陸續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 1932年以後,各地紅軍著裝的軍服基本上趨向一致。
上衣為灰色中山裝;軍帽是八角帽,帽徽為紅布五角星;軍上衣是立翻領,4個帶蓋加扣的明兜,領口上綴一副紅布領章;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裝式軍褲,打綁腿。但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紅軍軍服樣式雖然逐漸統一,布料、顏色還不盡相同。
紅軍服裝的顏色多為灰色,但也有不同的顏色。比較典型的是紅二軍團的軍裝:紅七師為灰色軍服,紅八師為青色軍服,紅九師為藍色軍服。
❹ 紅軍服裝是怎樣產生的
我們目前所熟知的紅軍服裝,也就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整個紅軍部隊的統一的軍裝。這套軍裝是在紅軍學校成立後,劉伯承擔任校長之初產生的,時間是1931年底或1932年初,設計者是當時任紅軍學校俱樂部主任的趙品三。
紅軍學校成立之初,學員來自紅軍各部隊。由於紅軍尚無統一的軍裝,因此學員的著裝也是五花八門的。有穿過去的白軍軍裝的,有穿普通百姓裝的,有穿工人裝的,也有穿早期紅軍服的,甚至還有人穿上了打土豪時搞來的女上裝。因此,隊列顯得很不整齊。劉伯承到任後注意到這一點,他了解到俱樂部主任趙品三善書畫,精工藝,就指示他為紅軍學校學員設計一套校服,以統一全校的著裝,並吩咐總務科長楊至成從物資上給予保障。
趙品三經過精心構思,反復繪制草圖,決定軍帽採用八角,以表明紅軍是擁戴列寧的工農群眾的武裝。不過他認為大八角與中國人的身材不相稱,幾經琢磨,最後確定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小八角軍帽。軍服的樣子,開始是仿照蘇聯紅軍的樣式,設計成緊口套頭,然後將裁好的衣服樣子交給楊至成,由楊至成找裁縫先做了幾套樣服由學員試穿。試穿感到緊口套頭不方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就又改成開襟敞口,然後請劉伯承前來審定。劉校長看到頭戴小八角軍帽、身穿新式軍裝的學員後感到十分滿意,當即決定就按這個樣子給全校學員每人做一套。當時正值三次反圍剿勝利之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已宣告成立,紅軍的後勤供應條件也有所改善。學員們很快就穿上了新式的統蘭軍裝。紅軍學校當時是中央蘇區的文化中心,紅軍學校學員整齊威武的隊列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不久,中央蘇區各部隊都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從此,紅軍就有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統一的軍裝。
❺ 為什麼紅軍的衣服是淡藍色的呢
首先說明一點,紅軍的軍服不都是藍色(青色)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正規部隊的軍服均不是藍色的。
紅軍在成立之初並沒有統一的軍裝,朱德起義部隊多著北伐部隊第二方面軍的灰色軍裝,部分地方部隊著黑色軍警服,秋收起義的部隊沒有統一著裝。井岡山會師之後,幾方面部隊組建成工農紅四軍,仍然沒有統一著裝。紅軍歷史上第一次統一著裝出現在1929年長汀之戰後,由於長汀算是比較大的集鎮,紅軍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基礎,這才統一製作了第一批4000套正式的紅軍軍裝。當時這套軍裝為灰色,紅領章,鑲黑邊。軍帽為紅五星八角帽。之所以用灰色,是考慮到井岡山多山區,灰色屬於無彩色系,在環境中不明顯,也有利於在多山石的山區活動。灰色是紅軍有意為之,以至於在沒有采購到灰色布料的情況下,現場染制了一批灰布。
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紅軍軍裝仍然沒有全面統一,比方說紅二軍中,七師為灰色軍服,八師為青色軍服,九師為藍色軍服。樓主看到的可能是紅二軍八師或九師的軍裝。
全面抗戰之後,八路軍軍裝為黃綠色,新四軍軍裝為灰色。1949年之後,逐步改為黃綠色統一軍服。第一套成建制的解放軍全國統一制式軍裝裝備於1950年,後經過12次換裝,直到今天的樣子
❻ 紅軍長征戰士穿的是什麼
紅軍長征時,大多數穿的是單衣。少部分條件好一點的,戰士都是自己動手做寒衣禦寒。大家想了個辦法,把兩件單衣套在一起縫上,中間再絮些保暖防寒的東西。
至於鞋子,則多數穿的是草鞋。當年長征路上出版的《紅星報》第二期曾專門登載過一篇題為《怎樣解決草鞋問題》的文章。說的是當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由於准備不充分,不少戰士缺鞋穿,只得赤腳行軍。針對這一情況,中央要求各級領導把解決部隊中的草鞋問題提到減少病員和鞏固紅軍戰鬥力的重要位置,做到沒有一個戰士打赤腳,並提出了許多解決草鞋問題的具體辦法。
就是這樣的條件下,紅軍靠革命意志跨過了一次次的生存極限。
❼ 紅軍的衣服怎麼穿
紅軍的衣服:直接穿上上衣和褲子,紐扣要對應的扣好,腰間綁上腰帶,注意腰帶不能太寬松,要稍微收緊一些,如果有袖章的話,袖章要戴在右手的手臂上。
孩子穿的話,孩子穿完後,家長要注意幫助孩子整理下衣服,避免衣服太褶皺,讓孩子能保持好的儀表。如果有配套的帽子的話,也是要戴上的,還有綁帶要正確的綁。綁帶的是繞著結尾的,有兩種繞法,一種是1圈圈由下往上纏,纏完頭拽進即可,另一種是由中間起繞,由下往上對纏,最後兩頭一緊就行了。
注意
紅軍服是紅色歷史的代表,紅色文化的象徵,穿戴紅軍服紅軍帽應嚴肅規范,著裝整齊,嚴禁胡亂穿戴,一切有損形象的穿戴和行為都屬於違法行為,任何人都有義務制止。
1、穿戴紅軍服應帽檐朝前,五角星的位置應該在額頭正上方,嚴禁不規范、隨意的帶帽行為;
2、紅軍服袖章應該統一佩戴在左手臂靠肩的位置,穿戴整齊;
3、穿紅軍服應該將所有紐扣系好,注意軍容軍貌;
4、腳套和綁腿應該扎在膝蓋以下褲腳的位置;
5、參加學習培訓時腰帶應系在腰部位置,不要忘了系腰帶。
❽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的標志
決裂舊時代的服飾
人民軍隊在成立之初,並沒有自己的軍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的槍聲宣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誕生。起義部隊大多數穿的是國民革命軍的服裝,為和舊軍隊區別開來,起義部隊官兵每人系一條紅領巾。同年的秋收起義中,由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安源路礦工人,平江、瀏陽農民義勇軍組成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穿著各式服裝,但都佩戴著紅布袖章。紅領巾、紅袖章,代表著與舊時代的決裂,象徵紅色的軍隊。
創造新歷史紅軍的象徵
中國工農紅軍初期的服裝主要靠自製或從敵人手中繳獲而解決,沒有統一的樣式。紅軍製作軍服的材料來源:一是從城裡買來;二是把打土豪沒收來的衣服和布料加以改裝。
紅軍軍裝和小八角帽的設計者是山西省榆次市西赫村人趙品三,他是榆次最早的黨員之一。第3次反「圍剿」後,趙品三調到中央紅軍學校任俱樂部主任,時任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瑞金衛戍區司令、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的劉伯承,有感於紅校學員著裝的雜亂,把設計軍服的任務交給了他。趙品三開始時仿照蘇聯紅軍軍服樣式設計,上衣是緊口套頭的,很不適合南方的氣候。後改為開襟敞口的,並綴上紅領章,軍帽用適合中國人臉型的「小八角」式列寧帽,帽中央綴一顆紅五角星。趙品三設計的軍服,得到了劉伯承的認可,並隨之普及開來。
抗日精忠情 臂章標身份
抗戰全面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服裝、標志基本與國民黨軍隊相同。八路軍、新四軍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但臂章上卻清楚地標明了自己的身份。八路軍佩戴「八路」長方形臂章,新四軍佩戴「新四軍」或「N4A」的臂章。八路軍的軍服顏色多為黃綠色,新四軍多為灰色。幹部與戰士的衣服樣式僅在口袋上稍有區別。八路軍、新四軍軍服服裝基本與國民黨軍隊相同,八路軍、新四軍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八路軍軍裝多為黃綠色,新四軍一般為灰色(現代影視作品中經常誤將兩支軍隊的軍裝都做成灰色),臂章上清楚地標明了自己的身份,又因八路軍兵員大幅擴充,部分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僅有兩粒紐扣,這並非政治原因所致。
戰略反攻後首統服樣式
在解放戰爭後期,軍需工廠已粗具規模,為全軍統一服裝樣式、統一生產、統一供應提供了物質條件。1948年12月,軍委後勤部召開全軍後勤會議,將軍服確定為黃綠色棉平布中山裝,標志符號由臂章改為胸前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黑字白底紅邊的布胸章,帽子改為圓形短檐帽(即「解放帽」),佩戴「八一」紅五星金屬帽徽。這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統一服裝樣式和色彩。1949年10月參加開國典禮閱兵式的部隊,穿的就是這種軍服。
❾ 誰有解放軍第一代軍服(少校、中校)的圖片
這個問題很矛盾:
解放軍的第一代軍裝:中山裝八角帽
「八一」南昌起義,當時的紅軍穿的服裝是國民黨革命軍的服裝,只是加系紅領巾予以區別;而湘贛邊區的秋收起義部隊多著工農服裝,佩戴紅布袖章。由於當時紅軍服裝主要依靠打土豪和戰場上繳獲,顏色和式樣都沒有形成統一。
1928年,紅軍利用戰場上繳獲的幾架縫紉機在江西寧崗挑寮村的一所破廟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裝廠,從此紅軍開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裝。這一時期的紅軍服裝式樣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裝、八角帽,綴以布質的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
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正式實行於1955年。
矛盾不?
你所說的應該是「五五」式軍街服裝
請參考:
http://www.dbjy.cn/dbdsy/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83&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