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紙是怎麼製成的
印刷紙的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
紙是任何纖維經排水作用後,在簾模上交織成薄頁揭下乾燥後的成品。紙是書寫、印刷的載體,也可以作為包裝、衛生等其他用途,如列印紙、復寫紙、衛生紙、面紙等等。古代的紙有各種材料,真正意義的造紙技術源於中國,當時首創發明以植物纖維無規則交叉排列的復合材料,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能夠廉價的取得、製作、保存和書寫,它的出現與普及讓人類的知識得以方便地被保存及迅速地被傳播,對於人類文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最簡單的造紙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早期的造紙方法
有關中國古代造紙的方法,歷史上記載很少,但就紙的製作工藝及其原理,發明迄今兩千年來,並無多大實質性變化。總結起可歸納以下幾點:
1、是將砍伐來的植物,比如麻類植物,用水浸泡,剝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鍋里煮,待晾涼後再進行浸泡、腳踩,用棍棒攪拌,使其纖維變碎、變細。
2、是摻入輔料,製成紙漿。
3、是用抄紙器(竹簾之類)進行抄撈、晾乾,即可製成為紙。
B. 小學生如何手工造紙
手工造紙需要准備的材料:紙漿,濾布、濾板,濾盒,壓板,一次性水杯,清水。
1、將紙漿放入一次性水杯內。
手工造紙即完成。
C. 如何在家中造紙
家中不可以造紙,造紙分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濕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然後烘乾成紙。
手工則用有竹簾、聚酯網或銅網的框架,將分散懸浮於水中的纖維抄成濕紙頁,經壓榨脫水,再行曬干或烘乾成紙。
機制和手工兩種造出來的紙最大區別在於,由於手工紙採用人工打漿,紙漿中的纖維保存完好;機制紙採用機器打漿,紙漿纖維被打碎。使得手工紙在韌性拉力上大大優於機制紙。
(3)最簡單的造紙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
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D. 古代造紙過程解析圖
(1)造紙流程
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原料的收集和處理:將植物原料按照需要進行收集(如有些植物原料需要皮,而有的卻需要莖稈),並將收集到的原料進行一定的處理如切碎、晾曬等;
第二,纖維的分離: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需要在鹼性物質的配合下,如石灰、草木灰等)使植物纖維原料並分散成纖維狀第三是磨(打漿),就是用臼搗的方法進一步的使其分散為纖維,並使纖維產生一定的分絲纖帚化,而成為可用紙漿;
第四,抄紙:把紙漿摻水使其成為一定濃度的懸浮液,然後用抄紙器(竹簾等)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均勻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幅;
第五,壓榨:把抄好的濕紙幅疊放在一起,採用負重壓榨的方法脫去濕紙幅中的水分。
第六,乾燥:把濕紙幅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東漢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幾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
以我國古書《天工開物》卷中所記載之竹紙製造方法為例,作為介紹。古時以竹子造紙之步驟如下:
1. 斬竹漂塘:斬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臼: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 盪料入簾: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盪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5. 覆簾壓紙:然後將簾反復過去,使濕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復盪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濕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乾:將濕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乾。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濕紙逐張貼上焙乾。乾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E. 簡單造紙方法
造紙需要准備材料:餐巾紙、杯子、筷子、毛巾。共分為4個步驟。以下是造紙做法詳細操作:F. 兒童簡易造紙過程圖解
1、撕紙:將不用的廢紙收集,將它們撕的碎碎的並浸泡在水裡。
G. 紙張的製造過程(8個步驟)
紙張的製造過程如下:
1、木料去皮。原料有很多,這里用木頭作原料,質量好。將用來造紙的木料放進滾筒,去掉樹皮。
(7)最簡單的造紙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造紙原理:
造紙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參考資料
網路—造紙
H. 造紙的過程(要簡單的易懂的|)
造紙的過程:
第一步,制漿。如果用樹類、草類造紙,那先要把樹木和草切碎,然後再悶在一個大鍋裡面蒸煮至爛,接著把蒸好了的液體(專業上叫紙漿)從鍋裡面放出來。
再使紙漿流過專門的設備被紙漿中的纖維磨得更爛。接著,把紙漿用篩選設備處理一下,然後漂白,並且把紙漿洗干凈。
到這里的工作,我們專業上叫作「制漿」。
概括起來就是:切碎--蒸煮--磨--篩選--漂白--洗滌。
第二步,造紙。把制漿處理好的紙漿再一次篩選除渣(注意:這里的篩選設備並與制漿工段的篩選設備並不是共用的)。
由於制漿車間過來的紙漿比較濃,在這里還需要把紙漿稀釋一下,至大約0.8%的濃度。
這時,處理好的紙漿通過管道,經過專門的設備(專業上叫「流漿箱」)噴到網子(專業上叫「成形網」)的面上。
網子的背面有真空箱一直吸收網子里的水,從而也就把液體的紙漿慢慢的吸成了有一定強度的濕紙。濕紙再經由專門的輥子(專業上叫「壓榨輥」)擠壓。
最後貼在許多個大鐵鋼(專業上叫「烘缸)缸面上徹底乾燥完畢,並且捲成大卷。大卷的紙輥再在復卷機上進一步捲成符合客戶要求的成品紙。
(8)最簡單的造紙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造紙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分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
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濕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然後烘乾成紙。
手工則用有竹簾、聚酯網或銅網的框架,將分散懸浮於水中的纖維抄成濕紙頁,經壓榨脫水,再行曬干或烘乾成紙。
機制和手工兩種造出來的紙最大區別在於,由於手工紙採用人工打漿,紙漿中的纖維保存完好;機制紙採用機器打漿,紙漿纖維被打碎。
使得手工紙在韌性拉力上大大優於機制紙。機制紙存在漿網速差導致纖維縱橫向分布不均,手工紙不存在纖維縱橫向分布比例不均,特別體現在書畫用紙上(比如:宣紙)。
I. 紙張的製造過程是怎樣的
紙的製造過程
1、伐樹做材料 ,裁切成適當的長度 ,剝去樹皮 。
2、切成碎片 ,切成薄片,將薄片集中處理,運往造紙廠 。
3、以葯水和蒸氣做成紙漿 ,用葯水沖洗,去除雜質,漂白紙漿 。
4、在紙漿中加入葯水 ,用網子瀝乾水分,放在氈子上吸水 。
5、以高溫烘乾水分 ,以壓光機做壓光處理,做成紙卷。
拓展資料:
印刷紙的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
1、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
2、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
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
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
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
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
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
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缸乾燥、壓光卷取,
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
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制備、漂液的制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葯品與熱能的回收等。
J. 紙的製作方法
紙的做法 紙是怎麼造出來的
紙的製作過程
1、首先採用原材料,也就是樹木和蘆葦草,原材料的採集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將大樹和蘆葦壓成碎片,放入高壓容器,加入氫氧化鈉和硫化鈉把木質素從碎片中分離出來,這樣就可以得到紙漿。
3、用葯水沖洗紙漿,去除紙漿裡面的雜質。
4、漂白紙漿,並且在紙漿裡面加入葯水。
5、用專用的網子將水分瀝干,瀝干之後放在氈子上將水分吸走。
6、用高溫將水分徹底烘乾,同時將紙張壓實。
7、用壓光機做壓光處理,做成很大的卷紙。
8、做出來的的卷紙是很大的,所以要根據各個行業所需的尺寸裁剪,就可以拿到市面上銷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