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戲劇衣服圖片大全

戲劇衣服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4-04-09 01:26:38

Ⅰ 中國戲劇中京劇的服飾及臉譜知識

傳統戲曲劇目大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反映各個朝代的生活,表現的人物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三教九流各式人物。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們的服飾各不相同,扮演不同的角色這就逼得戲曲藝人在戲裝的穿戴上制定出一套規矩。

戲裝的樣式,是表現角色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以頭盔來說,大體可分冠、帽、盔、巾四類。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紗帽,武將戴盔頭,窮書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樣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三種。向上的叫朝天翅,為帝王和高級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紗帽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為非官員所戴。同樣戴一頂紗帽,插上金花的是狀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駙馬。戲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一般規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將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戲衣的色彩很有講究,一是表現等級,帝王穿黃色,一品至四品官穿緋色,五品以下官員穿青、綠色;二是表現風俗,喜慶場面穿華貴的顏色,刑場上犯人穿紅色,哀悼之服為白色;三是表現情景,林沖夜奔穿黑色,突出一個「夜」;四是表現精神氣質,關羽紅臉綠袍,表現出能文能武、亦智亦勇;五是表現舞台整體美,元帥升帳,一群大將分穿紅、綠、白、黑色的靠衣。

紋樣在戲裝中,不僅是美飾,也具有象徵意義。皇家和大臣的服裝多用龍紋圖案,它是封建權威和尊嚴的象徵;武將的開氅多用虎豹圖案,象徵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繪梅、蘭、竹、菊,與他們的性格氣質有關;而謀士的戲裝用極圖、八卦來象徵智慧和道術。

戲裝的不同著法,也體現了不同的情景。一件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走路時兩手拈著裙角,表現了奔波凄慘的情境;文生的巾後垂的兩條飄帶,繫到巾子邊上,在左側打個結,也可以表現出行色匆匆;元帥出征前,扎靠、披蟒,就給人戎馬倥傯的感覺。
臉譜藝術的發展與中國戲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約在十二至十三世紀的宋院本和元雜劇的演出中,就出現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塊白斑的丑角臉譜。

為適應露天演出,所勾臉譜一般只用黑、紅、白三種對比強烈的顏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這種原始的臉譜是簡單粗糙的,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逐漸裝飾化了。到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京劇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後,京劇臉譜也在吸收各地方劇種臉譜優點的基礎上,經幾代著名演員和戲劇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創新改革,得到充分的發展。圖案和色彩愈來愈豐富多彩,各種不同人物性格的區分也越加鮮明,並創造出許許多多歷史和神話人物的臉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妝譜式。

臉譜的作用,是通過臉譜的色彩、圖案來表現角色的性格、品質、身份、特長、相貌等。表現這樣豐富的內容大體上是採用兩種手法:一是顏色的變化組合,二是圖案的構成。

從色彩上說,現在的京劇臉譜有紅、紫、黑、白、藍、綠、黃、老紅、瓦灰、金、銀等色,這是從人物自然膚色的誇張描寫,發展為性格象徵的寓意用色。一般說來,紅色描繪人物的赤膽忠心,義勇無儔;紫色象徵智勇剛義;黑色體現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貴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詐、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則表現自負跋扈的性格;藍色喻意剛強勇猛;綠色勾畫出人物的俠骨義腸;黃色意示殘暴;老紅色多表現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將;瓦灰色寓示老年梟雄;金、銀二色,多用於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徵虛幻之感。

京劇臉譜的構圖多種多樣,加上五彩繽紛,裝飾性很強的各種圖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亂,產生神秘感。其實,歸納起來也不過有十幾個類型,由於相互借鑒,相互變化,就派生出許許多多的譜式。這些譜式都是以各種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徵為依據的,即使是同一類型的譜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線條勾畫與色彩處理也就各異,使每個人物都富有各自的個性,而絕不雷同。臉譜的構圖大體有這樣幾種:

整臉,基本上以一種顏色為主體把臉塗滿,然後再用一種顏色勾畫出五官。

三塊瓦臉,用線條勾出眉、眼窩和鼻窩,在額部和兩頰呈現出三塊明顯的主色。

十字門臉,這種畫法大都是從鼻樑向上畫一條色柱並與左右眼窩相連,在臉部中間形成十字形。

碎花臉,正額有一完整主色,其餘部位用輔色添勾花紋,色彩種類豐富,構圖形式多樣,線條復雜而細碎。

象形臉,這種臉譜大部分是神話中的精靈神怪,它是用額頭案勾出裝飾性的鳥、獸、魚、蟲等圖案,表明它是由什麼動物化為人形的。

歪臉,一般表現心術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過傷的人,所以五官歪曲變形。

京劇劇目中,還有不少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這些戲中的角色多為神妖,他們臉譜的門類,屬於「神仙臉」或「象形臉」。其中最著名的角色莫過於孫悟空。他是一隻從石頭中迸出的猴子,後得道成精,武藝高強,神通廣大。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伏魔,歷經磨難,終取回真經,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他的臉譜屬「象形臉」,圖案表現出猴子的面部特徵;但他後來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臉」的特徵,即眼窩處塗成金色。額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門弟子。

除以上例舉的臉譜門類外,還有「太監臉」、「英雄臉」、「小妖臉」等。

關於京劇臉譜,還有一些特例不妨一述。旦角一般不勾臉譜,但也不盡然,鍾離春就是一例。此女傳說為戰國時齊國無鹽(今山東東平)人,故又稱鍾無鹽,她能征慣戰,頗具男子氣,且又生得貌丑,所以在劇中採用了勾畫臉譜的處理方法。而無鹽畢竟是位女傑,故額上繪有蓮花一朵,示其女性身份。

Ⅱ 給你一張戲曲圖片,如何分辨是越劇還是京劇扮相服飾有何明顯不同嗎

一般越劇演員絕大部分都是女的,化妝比較清淡,旦角一般都戴假發套;京劇的化妝會更濃,眼線比較粗,顯得眼睛輪廓很大,旦角大多數是貼片子加頭飾。
而且,京劇演員頭上勒水紗是要把眼角吊起來的,越劇演員現在已經不這么做了。
服飾上,京劇的服裝一般還是比較傳統的;越劇的服裝,尤其是旦角的衣服基本都改良了,裡面襯的水衣都省掉了。

Ⅲ 歌仔戲是歌劇型式的劇種,歌仔戲的戲曲服裝有什麼不同

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地區各種戲曲及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歌仔戲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北管、南管、九甲戲和民間歌謠等音樂曲調,引進京戲的鑼鼓點和武打動作。歌仔戲使用北管曲牌正搏、服飾、妝扮和福州戲的軟體彩繪布景,並且援用各劇種的戲碼、身段、道具、樂器,發展成一種兼容並蓄內容豐富的新劇種,歌仔戲之戲曲結構,有劇本、腳色、服裝及道具等要素。

以造型而言,旦腳及青衣貼頭片,受到京戲的影響;但歌仔戲與現實生活較為接近,逐漸改成不貼頭片,不梳大頭,而將頭發梳成發髻,小生則綁水紗,爾後演變成戴頭套,猶如古裝之造型。早期歌仔戲在野台演出,基本上戲服色系比較原始,充滿野趣。舉搭祥而電視歌仔戲早期的神仙劇,由於是科幻劇,計算機動化很多,可以用大量舞台秀的服裝,如蓬裙、大圓裙、水轉、寶石、金蔥布等。

Ⅳ 請問這個是什麼戲曲衣服

這件服裝造型獨特。應該叫「改良加領披」較為貼切。
腰以下『女披』的造型,但加了一副『雲肩』的小領,有兩個疙瘩袢,但『披』是沒有明扣的,演員要在『披』里圍好『大領』,這件服裝用小領代替了『大領』。
說它是『古裝衣』,它又有領子,古裝衣袖口肥大,不帶水袖。這件服裝有水袖,與『披』的服裝除了加衣服領子,其餘基本就是『披』的樣式
當年梅蘭芳老先生創造了『古裝衣』的服裝。但必須要梳『古裝頭』,不貼片子。行內稱為『古扮』。古裝衣下面是百褶裙的造型,這件衣服腰以下是『披』的樣式;圖片中演員且包大頭,行內稱包大頭為『大扮』,『大扮』就是包大頭,貼片子。
這種扮相好像屬於改良的扮相造型。應用在「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等『古裝扮相』戲里未婚的女角色穿用。

Ⅳ 戲曲服裝有哪些

戲曲服裝的類別有哪幾種?
戲曲衣服分類:皇帽、紗帽、蟒、官衣、箭衣、靠、翎子、盔頭、靴、罪衣罪裙 皇帽:戲曲盔帽。也叫「王帽」或「堂帽」。為劇中皇帝專用之禮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金底,上鑄金龍,綴黃色絨球,後有朝天翅一對,左右各掛黃色大穗。 紗帽:戲曲盔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純黑色。兩旁插方翅者,為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所戴。如《群英會》中的魯肅;插尖翅者為凈角扮演的姦邪者所戴。如《四進士》中的顧讀;插圓翅者為丑角扮演的文官所戴。 蟒:圓領、大襟、大袖、長及足,滿身紋綉:上為雲龍,下為海水,為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公服。又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較短,綉龍鳳,為後妃、貴族婦女所穿。 一般說來,皇帝穿黃色蟒袍;臣僚所穿,以紅蟒為貴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藍蟒;年輕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長者服古銅色或香色蟒。無論穿男蟒、女蟒,都要腰圍玉帶。 官衣:傳統戲曲中的文官服,樣式與蟒同,圓領大襟,無滿身紋綉,只在胸前和後心有方形補子各一塊,上綉仙鶴等飛禽,顏色有紫、紅、藍、黑等。依官階大小分別,宰相、國老等著紫色,巡按、府道等著紅色,知縣等著藍色,黑色則為驛丞門官穿用,又稱素服。女官衣較男官衣稍短,顏色有紅、秋香色2種。紅官衣為一品夫人穿用,也作為傳統的結婚禮服。 箭衣:圓領、大襟、馬蹄袖或敞袖,前後開衩齊腰,長及足。原為清代官服,用於戲曲舞台則上自皇帝、高級將領,下至一般武士,綠林人物皆可穿用。分龍箭(上綉龍紋、下綉海水)、花箭(上綉團花)、素箭。龍箭為皇帝及高級將領穿用;花箭為一般武將穿用;素箭有黑、藍等色,為公差、老軍穿用。 靠:又稱「甲」。傳統戲中武將的裝束。圓領、緊袖、長及足,分前後兩片,上下及兩肩綉鱗紋或丁字紋,中部靠肚略闊,硬里、凸起,綉虎頭紋或龍紋,背間有一虎頭形的背虎殼,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兩塊護腿,為靠牌。靠有軟、硬兩種,軟靠不用靠旗。依劇橋悶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齡和臉譜區分靠的顏色。女靠自腰及足綴有彩色飄帶數十根,胸前加護心鏡。 翎子: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盔帽上的飾物,即雉尾。成對插於盔頭兩側,可增加美觀,演員用以表演各種優美的舞蹈動作,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用於傳統戲中番王、番將、山大王、妖精等。有些英武的青年將領,如呂布、周瑜等也戴。 盔頭:傳統戲曲中敏祥彎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通稱。大體分為冠、盔、巾、帽四類。冠為帝王、貴族的禮帽;盔,為武職人員所戴;巾,多為軟質,屬於便服;帽類比較復雜,自皇帽至草帽,名目繁多。與盔頭配合戴用的還有許多附件,如駙馬翅、翎子、狐尾等。盔頭按人物身份、性別、年齡等的不同而分別使用。 靴:傳統戲曲常用的高幫或長幫的鞋。種類繁多,有高方、朝方、快靴、虎頭靴等。高方即厚底靴,高腰,方頭,底厚二、三寸,黑緞面,白底,為生、凈角色穿蟒、官衣、靠等作莊重威嚴打扮穿用。朝方底稍薄,一般為丑扮官員、文人穿用。快靴半高腰,薄底。虎頭靴前端飾有虎頭紋,多為武生穿用,便於開打。 罪衣罪裙:一種戲曲服裝。也叫罪衣褲。立領、對襟、普通袖,紅色,布質,為傳統戲曲中的罪犯專用服裝。
戲曲有幾種服裝
這太多了,大概就是武生、小生、老生、青衣、花旦等等這些角色的衣服,還能細分很多種,而且每一種戲曲都有一些差別,所以劇團出差都有好幾口大箱子帶著衣服和飾品。
傳統戲曲服裝的藝術內涵主要有哪些
在我國的戲曲舞台上,傳統戲是經久不衰的一朵奇芭,其服飾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贊嘆。下面僅舉出一些傳統戲中的服飾以作參考。

皇帽

──戲曲盔帽。也叫「王帽」或「堂帽」。為劇中皇帝專用之禮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金底,上鑄金龍,綴黃色絨球,後有朝天翅一對,左右各掛黃色大穗。

紗帽

──戲曲盔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純黑色。兩旁插方翅者,為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所戴。如《群英會》中的魯肅;插尖翅者為凈角扮演的姦邪者所戴。如《四進士》中的顧讀;插圓翅者為丑角扮演的文官所戴。



──戲曲服裝。圓領、大襟、大袖、長及足,滿身紋綉:上為雲龍,下為海水,為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公服。又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較短,綉龍鳳,為後妃、貴族婦女所穿。

一般說來,皇帝穿黃色蟒袍;臣僚所穿,以紅蟒為貴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藍蟒;年輕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長者服古宴亂銅色或香色蟒。無論穿男蟒、女蟒,都要腰圍玉帶。

官衣

──戲曲服裝。傳統戲曲中的文官服,樣式與蟒同,圓領大襟,無滿身紋綉,只在胸前和後心有方形補子各一塊,上綉仙鶴等飛禽,顏色有紫、紅、藍、黑等。依官階大小分別,宰相、國老等著紫色,巡按、府道等著紅色,知縣等著藍色,黑色則為驛丞門官穿用,又稱素服。女官衣較男官衣稍短,顏色有紅、秋香色2種。紅官衣為一品夫人穿用,也作為傳統的結婚禮服。

箭衣

──戲曲服裝。圓領、大襟、馬蹄袖或敞袖,前後開衩齊腰,長及足。原為清代官服,用於戲曲舞台則上自皇帝、高級將領,下至一般武士,綠林人物皆可穿用。分龍箭(上綉龍紋、下綉海水)、花箭(上綉團花)、素箭。龍箭為皇帝及高級將領穿用;花箭為一般武將穿用;素箭有黑、藍等色,為公差、老軍穿用。



──戲曲服裝。又稱「甲」。傳統戲中武將的裝束。圓領、緊袖、長及足,分前後兩片,上下及兩肩綉鱗紋或丁字紋,中部靠肚略闊,硬里、凸起,綉虎頭紋或龍紋,背間有一虎頭形的背虎殼,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兩塊護腿,為靠牌。靠有軟、硬兩種,軟靠不用靠旗。依劇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齡和臉譜區分靠的顏色。女靠自腰及足綴有彩色飄帶數十根,胸前加護心鏡。

翎子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盔帽上的飾物,即雉尾。成對插於盔頭兩側,可增加美觀,演員用以表演各種優美的舞蹈動作,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用於傳統戲中番王、番將、山大王、妖精等。有些英武的青年將領,如呂布、周瑜等也戴。

盔頭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通稱。大體分為冠、盔、巾、帽四類。冠為帝王、貴族的禮帽;盔,為武職人員所戴;巾,多為軟質,屬於便服;帽類比較復雜,自皇帽至草帽,名目繁多。與盔頭配合戴用的還有許多附件,如駙馬翅、翎子、狐尾等。盔頭按人物身份、性別、年齡等的不同而分別使用。



──傳統戲曲常用的高幫或長幫的鞋。種類繁多,有高方、朝方、快靴、虎頭靴等。高方即厚底靴,高腰,方頭,底厚二、三寸,黑緞面,白底,為生、凈角色穿蟒、官衣、靠等作莊重威嚴打扮穿用。朝方底稍薄,一般為丑扮官員、文人穿用。快靴半高腰,薄底。虎頭靴前端飾有虎頭紋,多為武生穿用,便於開打。

罪衣罪裙

──一種戲曲服裝。也叫罪衣褲。立領、對襟、普通袖,紅色,布質,為傳統戲曲中的罪犯專用服裝。

戲劇服飾,在戲劇這門綜合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它輝煌燦爛、絢麗多采,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人們在欣賞戲劇優美的唱腔、富於音樂性的念白和精彩的舞蹈藝術時,無不為珠光閃閃、絲帛紛呈,令滿堂生輝的戲劇服飾所吸引,沉醉在它給人的審美......
戲曲服裝一般都有什麼面料啊?
面料太多了,一般上台好的面料是軟緞,長水袖好的是杭紡
戲曲服裝的特徵是什麼?
戲曲服裝的特徵有以下幾點:

一、具有形式美

戲曲服裝如同戲曲的臉譜以及表演,都不是寫實的,而是遠離生活真實,追求藝術真實,具有很強的形式感和形式美。最典型的例子是乞丐的富貴衣。

二、具有意象美

戲曲服裝的形式美,不單是為了形式美而形式美,更關鍵是為了創造出戲曲人物的意象美。戲曲藝術同其他戲劇品類,都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任務。

三、具有意境美

戲曲的特色,是活用虛擬的程式化歌舞即唱作念打,在塑造意象化人物的同時創造優美的舞台意境;在創造優美的舞台意境的同時塑造意象化的人物。
戲曲行頭有哪些??
戲曲演出用具,戲曲服裝,曲藝演員所用的樂器
戲曲衣服的種類有哪些?
戲曲衣服分類:皇帽、紗帽、蟒、官衣、箭衣、靠、翎子、盔頭、靴、罪衣罪裙

皇帽:戲曲盔帽。也叫「王帽」或「堂帽」。為劇中皇帝專用之禮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金底,上鑄金龍,綴黃色絨球,後有朝天翅一對,左右各掛黃色大穗。

紗帽:戲曲盔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純黑色。兩旁插方翅者,為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所戴。如《群英會》中的魯肅;插尖翅者為凈角扮演的姦邪者所戴。如《四進士》中的顧讀;插圓翅者為丑角扮演的文官所戴。

蟒:圓領、大襟、大袖、長及足,滿身紋綉:上為雲龍,下為海水,為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公服。又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較短,綉龍鳳,為後妃、貴族婦女所穿。

一般說來,皇帝穿黃色蟒袍;臣僚所穿,以紅蟒為貴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藍蟒;年輕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長者服古銅色或香色蟒。無論穿男蟒、女蟒,都要腰圍玉帶。

官衣:傳統戲曲中的文官服,樣式與蟒同,圓領大襟,無滿身紋綉,只在胸前和後心有方形補子各一塊,上綉仙鶴等飛禽,顏色有紫、紅、藍、黑等。依官階大小分別,宰相、國老等著紫色,巡按、府道等著紅色,知縣等著藍色,黑色則為驛丞門官穿用,又稱素服。女官衣較男官衣稍短,顏色有紅、秋香色2種。紅官衣為一品夫人穿用,也作為傳統的結婚禮服。

箭衣:圓領、大襟、馬蹄袖或敞袖,前後開衩齊腰,長及足。原為清代官服,用於戲曲舞台則上自皇帝、高級將領,下至一般武士,綠林人物皆可穿用。分龍箭(上綉龍紋、下綉海水)、花箭(上綉團花)、素箭。龍箭為皇帝及高級將領穿用;花箭為一般武將穿用;素箭有黑、藍等色,為公差、老軍穿用。

靠:又稱「甲」。傳統戲中武將的裝束。圓領、緊袖、長及足,分前後兩片,上下及兩肩綉鱗紋或丁字紋,中部靠肚略闊,硬里、凸起,綉虎頭紋或龍紋,背間有一虎頭形的背虎殼,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兩塊護腿,為靠牌。靠有軟、硬兩種,軟靠不用靠旗。依劇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齡和臉譜區分靠的顏色。女靠自腰及足綴有彩色飄帶數十根,胸前加護心鏡。

翎子: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盔帽上的飾物,即雉尾。成對插於盔頭兩側,可增加美觀,演員用以表演各種優美的舞蹈動作,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用於傳統戲中番王、番將、山大王、妖精等。有些英武的青年將領,如呂布、周瑜等也戴。

盔頭: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通稱。大體分為冠、盔、巾、帽四類。冠為帝王、貴族的禮帽;盔,為武職人員所戴;巾,多為軟質,屬於便服;帽類比較復雜,自皇帽至草帽,名目繁多。與盔頭配合戴用的還有許多附件,如駙馬翅、翎子、狐尾等。盔頭按人物身份、性別、年齡等的不同而分別使用。

靴:傳統戲曲常用的高幫或長幫的鞋。種類繁多,有高方、朝方、快靴、虎頭靴等。高方即厚底靴,高腰,方頭,底厚二、三寸,黑緞面,白底,為生、凈角色穿蟒、官衣、靠等作莊重威嚴打扮穿用。朝方底稍薄,一般為丑扮官員、文人穿用。快靴半高腰,薄底。虎頭靴前端飾有虎頭紋,多為武生穿用,便於開打。

罪衣罪裙:一種戲曲服裝。也叫罪衣褲。立領、對襟、普通袖,紅色,布質,為傳統戲曲中的罪犯專用服裝。
中國戲曲種類那麼多,為什麼服飾沒有區別
也並不能說是沒有區別的,越劇的服飾很多就有區別於其他劇種啊,尤其是越劇的頭飾。其實各劇種服飾是有區別的,但戲曲服飾的形式就是那幾種,比如衣服上,青衣穿的對披,花旦穿的襖裙褲、飯單,有地位的生角穿的蟒,貴妃穿的女蟒等等這些服裝形式通常都是相同的;頭飾的話,刀馬旦或武功高強的人物通常戴雉雞翎,貴妃通常戴鳳冠等等,這些形式也是幾乎不變的,所以我們經常籠統的認為他們一樣,但如果你仔細的觀察研究每個劇種的話,你會發現各劇種的服飾風格是不同的,這或許與地域特點也有關系。不過,可能相同的部分太多了,所以我們會忽視它們的不同吧,但是它們並不是沒有區別!至於這么相似的原因,其實中國的戲曲到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大部分在早期發展中都吸收了崑曲的表演方式和服裝等很多方面,慢慢形成各劇種之後才一代代傳下來的,大部分劇種中都能看到崑曲的影子,所以崑曲被譽為中國戲曲之母。我想,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吧。以上所談的是非常不全面的,希望你能夠大致理解,如果你對這方面很感興趣,可以找來各劇種最專業最正宗的表演視頻來觀看對比(其實現在很多業余團體甚至專業劇團的服飾也是不分劇種的,所以一定要找老藝人的視頻,最正宗的那些表演),或者做更多的考證,你會發現其中的異同的~
戲曲的行頭類別有哪些?
在京劇體系中,盔頭、服裝、靴鞋都屬於行頭。在後台,被分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

大衣箱

一 富貴衣

二 蟒

三 官衣

四 帔

五 開氅

六 褶子

七 專用衣

八 清裝

九 古裝

十 飾物配件

二衣箱

一 靠、鎧、甲

二 箭衣、馬褂

三 短打衣

四 飾物配件

三衣箱

一 內衣

二 男用靴鞋

三 女用靴鞋

四 附:蹺
戲曲里的服飾搭配,有什麼含義?
一般武戲演員背後插旗,整個服裝叫硬靠,有男式和女式之分,表示人物全副武裝,已處於臨戰狀態。 靠旗之生活依據,源於古代將官之令旗。當然,那種實用令旗較小,傳令時手執,騎馬行進時就插在後腰革帶上,作為傳令憑證。發展為「靠旗」後,已美化、誇張、加大成為臨戰武將的裝飾物了 靠又稱為甲衣,源於清朝將官的綿甲戎服,後來演變為傳統戲曲中武將的服裝,通常為圓領緊袖。靠分硬靠和軟靠,硬靠可插三角形的靠旗,軟靠則不插旗。靠跟蟒袍一樣不斷的演變,改良靠雖不及傳統靠威武,但較輕便,特別適用於高難度的武打動作。 男式靠在使用時插靠旗,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裝,已處於臨戰狀態,這叫「硬靠」(靠旗之生活依據,源於古代將官之令旗。當然,那種實用令旗較小,傳令時手執,騎馬行進時就插在後腰革帶上,作為傳令憑證。發展為「靠旗」後,已美化、誇張、加大成為臨戰武將的裝飾物了。一般用四面靠旗,緞料,綉「單龍戲珠」)。靠的結構很復雜,全身共有綉片31塊,其中有3塊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圍靠領,象徵武將;單用兩塊靠腿者,象徵丟盔卸甲的敗將,具有符號意義。 其他的服飾含義,你可以到這個戲曲貼吧去看看了解一下。 tieba./...&pn=30

Ⅵ 戲服的粵劇服飾

由早期一、二人表演簡單的「踏搖娘」、「參軍戲」,而至現今有十多人以上在台上合作演出的戲曲,是經過一段很長的路的。由於戲劇題材擴大了,人物角色亦有所增加,於是演員分工精細、行當豐富及多樣化,戲曲服裝亦因應需要而漸趨復雜艷麗。為顯示不同行當角色身份,經長時間的實踐及演變,便導致行當服飾形成一傳統程式化的制度。例如將戲服分為蟒、*、褶子、帔、衣等類別。這個程式化的傳統不是一蹴而成的,必是經過多次實踐、多人的經驗,不斷改良、增減而成。因此,這傳統起於何時便很難有定論,在文字記錄缺乏下,亦很難考證。但何時確定現今粵劇服飾的形制,則似有跡可尋。
有很多前輩學者如麥嘯霞(見《廣東戲劇史略》,一九二九年)、歐陽予倩(見《試談粵劇》,一九五三年)。陳非儂(見《粵劇六十年》,一九八二年)等,都相信粵劇服飾是於明朝已確定下來的。而現今戲服的式樣亦是由明朝沿用至今而無甚改變。但本人對於粵劇服飾式樣確定於明代的說法卻持有不同的意見。本人認為粵劇服飾的式樣是確定於清代,更可能是晚清,而不是明代。本人根據的是以下幾點。 而非出現於明代。根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終明一代竟有三十多次由朝廷下詔制定有關各階層服飾的規限,比其他各朝代有關服飾的律例為多,例如清代只有兩、三次下詔提及服飾的規限。明代由朱元璋的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至朱由檢的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共二百七十七年長時間當中,有十分多的詔書是限制各色人等的服飾衣冠的:在宮內包括皇帝、後妃、內命婦、皇太子、太子妃、宮人、親王、世子、郡王、鎮國將軍、縣主、內侍臣等(見《明史》卷六十六,《輿服志》之二);宮外包括各文武大臣、錦衣衛、狀元進士、命婦、侍儀舍人、刻期、儒士、生員、監生、庶人、協律郎、舞生、歌工、樂工、教坊司、軍士、外國來朝之君臣、皂隸,甚至僧道等(見《明史》卷六十七,《輿服志》之三)。由上至皇帝自己,下至庶民和尚道士都有規定穿什麼戴什麼。除了服裝式樣外,顏色及質料也受嚴格管制。
如:
天順二年(一四五八年):「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並玄、黃、紫及玄色、黑、綠、柳黃、姜黃、明黃諸色。」
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年):「復禁中外官,不許濫服五彩裝花織造違禁顏色。」
可見在明代,朝廷對不同階級在服裝的管制是史無前例的嚴格,不是隨便可以穿不屬於自己身份的服飾。而明代的詔書中,曾多次出現禁止用蟒龍的記載:
天順二年(一四五八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飛魚、鬥牛… …。」
弘治元年(一四八八年):「都御史邊鏞言:『國朝品官無蟒衣之制 。夫蟒無角、無足,今內官多乞蟒衣,殊類龍形,非制也』。乃下詔禁之 。」
弘治十三年(一五○○年):「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鎮守、 守備、違例奏請蟒衣、飛魚衣服者,科道糾劾,治以重罪。」
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年):「世宗登極詔雲:『近來冒濫玉帶、蟒龍、飛魚、鬥牛服色,皆庶官雜流並各處將領夤緣奏乞;今俱不許。武職卑官僭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絕之。』」
除了以上詔書之外,還有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年)、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年)等詔,都是嚴厲禁絕皇室人員以外的人用蟒龍的。由於明代朝廷對於蟒龍飾紋的管制如此嚴,對朝廷命官況且如是,民間庶人更是不可能用蟒龍作衣飾了。戲班中的藝人也是庶人,試問明代的戲班中又怎能出現「蟒袍」呢?故此本人認為蟒袍是必然出現於明代以後的戲班的。而清廷對蟒龍的專利沒有明朝看得那麼重,連五品官都可以隨意服蟒。故「蟒袍」不會出現於明代戲班,而首先出現於清代是可能的。 有部分學者及藝人認為流傳至今的「官衣」是明朝的官袍制,而官衣上的補子是明代官補的式樣,所以推算官衣是明代戲服的遺制。但本人根據現有的戲服、現存清代官袍的實物、明史、清史稿及歷史圖片等,發覺戲服的官衣是明代官袍之制,但官衣上的補子卻是清代之制,而非明代之制。
官袍上綉「補子」只有明、清兩朝才有,是用以分別文武官階高低之用。清代的補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仿照明朝補子的編制。這可能是清廷懷柔政策的手段。但兩朝所用的補子亦有很多非常明顯之分別。現將兩朝文武官所用的補子不同處列出以作比較:
第一,補子上鳥獸排列不同:(根據《明史》及《清史稿》所載) 文官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明代 仙鶴 錦雞 孔雀 雲雁 白鷳 鷺鷥 溪鳩 黃鸝 鵪鶉 清代 仙鶴 錦雞 孔雀 雲雁 白鷳 鷺鷥 溪鳩 黃鸝 練雀 武官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明代 獅子 獅子 虎 豹 熊 彪 彪 犀牛 海馬 清代 麒麟 獅子 豹 虎 熊 彪 犀牛 犀牛 海馬 第二,明朝文官袍上補子有些是綉一對雀鳥的,如四品、五品,以至七、八、九品都是綉成雙的雀鳥在補子上。而清朝文官袍則全是單只雀鳥的。
第三,兩朝補子大小尺寸不同。明代的補子很大,約有四十公分闊及高,橫占整個胸部,及下至玉帶位置。而清代的補子則小很多,約只有三十公分闊及高,只佔胸前一小位置。
第四,明代的補子主要是用單色綉的(明代用彩色亦有,但極少),而清代的補子則可以用彩色綉。
第五,明代的補子四邊是沒有花邊的,而清代的補子是有厚花邊或壽字紋花邊等圍著整個補子的,故補子內的鳥獸看起來更形細小。
第六,明代的補子中除了原有的鳥獸外,便只有一些祥雲花紋等作裝飾;而清代則在鳥獸的下方加上一些山紋或水紋。據聞是清廷要表示坐穩江山之意。
從以上各點分別,可以明顯地分辨到明朝與清朝的補子。而根據現時可以看到戲服,無論是實物、照片或繪圖,官衣上的補子全部都是清朝補子的形制,而不是明朝的補子。如果照記載所述,或現時藝人及服裝設計師口述,官衣的式樣由開始至現今從沒有改變過的話,那麼,官衣是必然出現於清代,而非明代了。
三、可以從社會角度來看「官袍」的問題。我們很難接受明朝時戲服中的官衣」,是用當朝的官衣式樣加上當時通用的官補子式樣。台上做戲與台下真正
官服的式樣一樣是容易造成混淆的,而對衣著階級看得如此重的明朝是決不容許的。如《明史·輿服志》之三:「庶人婚,許假九品服。」當時人生大事「小登科」,才准用一次假借的九品(最低品位)服,可見其他庶人,包括戲班中人是不可能穿其他「假」官服的。但如果在清朝出現這類官衣則沒有太大問題:第一,清代朝廷對於服飾的階級觀念沒有明代那麼重。第二,因為戲班的官衣是用明代的官袍加上清代的補子,這種組合便不會造成誤會。第三,清代很多官服都是褂,因此官服後面的補子是一整塊,而前面的補子卻因前排中央扣鈕,而要分開兩邊;但明朝官袍前面是右衽,故前後的補子都可以是整塊的。所以雖然戲班中的官衣在清代沿用當朝的補子,但是絕不會構成誤會的。從舞台美術的角度來看,用清朝官衣的補子的確是好看得多。所以在清代,戲班中的官衣用清朝補子算是合理的。
從以上三個論點來看,戲班中的蟒袍和官衣(式樣的),都是出現於明朝以後,故此,我認為粵劇中的蟒、*、帔、開氅、官衣、褶子及衣等戲服,大致確定的年代便不應是明朝。故本人根據以上論點,大膽地提出一結論:戲服式樣,特別是粵劇服飾,大致確定的年代應是清代,而非明代。 粵劇早期服飾多用布料,式樣簡單。清代中葉開始,因為廣東省的戲曲活動頻繁、需求量增、服飾質料及款式多樣化,而導致廣東省戲服行業之昌盛。其中以廣州市的「狀元坊」最負盛名,有多間以「粵綉」為主的店鋪享譽全國。民國後對外接觸多,引進外國原料後,戲服的質料式樣等漸趨華麗。當時的粵劇已吸收了不少京劇的長處,加上廣東戲服自有的特色,以長補短,而形成改良*、文武袖、文官袍、改良坐馬等多種戲服款式。後來至三十年代從外國輸入膠珠片、珠筒,便有人將其釘在戲服上,令戲服閃爍生輝,以吸引觀眾。這類戲服很快便為觀眾受落。起初釘珠片時是分散疏落地釘花的,但後來亦有將全件戲服都釘滿珠片、珠筒,十分刺眼。釘珠片的原因不單是演員要突出自己,且是在某些燈光並不強烈的場合表演時,能夠利用膠珠片反光,將戲服顯現於觀眾眼前,特別下鄉演出的時候。現時內地雖然已禁用膠片戲服(理由主要是現代舞台燈光可以十分強,膠珠片的反光會令人目眩,且使觀眾不能看清楚演員臉部細致的表情),但一些鄉村地區,甚至市鎮如佛山、深圳等地演戲時仍有用膠片戲服的,主要是遷就當地的觀眾。
三十年代時亦曾出現在身上裝上電燈泡的戲服。演員所穿的鞋子是用一塊金屬片作底,當鞋底接觸到某特定地點的電源時,全身的燈泡便會發亮。很明顯這只是一時的噱頭,沒有多大的作用或影響。反而近代的戲服比較踏實,並不太注重花巧。
現簡單地略述省港兩地戲服的近貌,首先談談內地的近況:
內地的粵劇在戰前及戰後初期仍是班主制的,即是一切服飾和布景都是由班主負責,各演員都用公家的戲服,當時粵劇戲班通常有十六個衣箱。建國後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左右是民主班時期,戲班的事務、財產等一切東西均由全團人集體負責。而比較重要的轉變是一九五八年開始的國營班。

Ⅶ 京劇的服裝和臉譜的知識,你們都知道哪些呢

一、京劇的服裝

京劇的服裝稱大體可以分為莽、帔、褶、靠和衣五類。


Ⅷ 戲曲小丫鬟穿的服裝叫什麼

戲曲小丫鬟穿的服裝叫什麼?

這種服裝叫「裙襖褲」。

三件套,穿裙不穿褲,穿褲不穿裙。

上衣大襟小袖,多為丫環、使女所穿。

一般貧寒人家的女孩子、員外以下的家中丫環穿襖,褲;王府,官宦人家的丫環穿襖,裙。

有的主要丫環戲劇,會獨立製作色彩鮮艷的服裝。但襖,裙的規矩不會變。

有的戲曲團體會配上丫環『坎肩』,上身坎肩或齊膝坎肩(不能過膝蓋)以區分與主子的服裝。

(圖片摘自《網路圖片》)

閱讀全文

與戲劇衣服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六層樓簡單別墅圖片 瀏覽:898
女孩上下鋪床圖片 瀏覽:756
pdf免費轉換成word純圖片 瀏覽:468
明朝後宮發型圖片 瀏覽:456
怎麼刻墓圖片 瀏覽:86
網路男生圖片傷感動漫 瀏覽:276
簡單素描花朵的圖片大全 瀏覽:654
旅館門面圖片大全 瀏覽:518
藍湛藍色衣服從天而降圖片 瀏覽:764
word圖片變小了 瀏覽:354
模糊圖片處理成高清圖word 瀏覽:588
比愛心的動漫圖片大全 瀏覽:789
男生墓碑上的古風圖片 瀏覽:376
防水圍裙款式圖片大全 瀏覽:469
林佳善圖片可愛 瀏覽:29
留置者如何正確貼膜圖片 瀏覽:516
動漫白衣少女圖片 瀏覽:165
女孩的小腳丫圖片大全寫真 瀏覽:366
女生穿衣服的動漫圖片 瀏覽:813
如何拍超高清眼鏡圖片 瀏覽: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