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道家衣服圖片

道家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2022-01-06 12:40:40

㈠ 墨家、道家的服飾觀念

墨家學派創始人墨翟,出生於手工業階層,是春秋戰國之際代表被統治的一般小生產者利益的思想家。墨子對於服飾,看法完全不同於儒家。無論是專講服飾,還是在論述哲學理論時以服飾為例,都表現出他最典型的「節用」和「非樂」思想。這種明顯帶有階層利益局限性的觀點,在後世統治思想中幾乎不佔據位置。底層百姓也因為嚮往美好的生活,熱愛藝術形象,因此只有在無奈的情況下,才會從墨子思想中去尋求慰藉。總起來看,墨子有關服飾的主張,沒有對中國後世的服飾觀產生太大的影響。

在如今能見到的《墨子·佚文》中,我們可以見到《說苑》一書中所載墨子的一篇言論,疑原為《墨子·節用》中的篇章。墨子說:「誠然,則惡在事夫奢也。長無用,好末淫,非聖人之所急也。故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後文,此聖人之務。」墨子的「先質而後文」之說,是與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觀點直接對立的。

《墨子·非儒下》中記載墨子曾攻擊孔子說:「孔某盛容修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勸眾。」《墨子·非樂上》中更是將國家之亂怪罪於美食美服。他說,禮樂盛行就要佔用許多人,有敲鍾擊鼓的,還要有欣賞的,而且這些人還要吃得好,以保證氣色好;穿得好,以顯示排場。這些人不但沒法再去生產,而且還要其他生產者去養活,這豈不是太浪費了嗎?現代哲學家認為墨子提出的「樂太繁」,既「不中聖王之事」又「不中萬民之利」的觀點,有些矯枉過正,甚至可以說表現出了嚴重狹隘的功利主義思想傾向。

如果單從杜絕浪費上看,墨子言論有言之有理的地方,但如果都像墨子在《辭過》篇中所說的那樣:「故聖人為衣服,適身體、和肌膚而足矣」,還會有服飾藝術嗎?進而擴展為還會有人類文化創造嗎?

再有,墨子的服飾觀中屢現矛盾。「衣必常暖,然後求麗」中還有「求麗」的動機,只是位置、順序問題,在《辭過》篇中索性提出衣服應「非榮耳目而觀愚民也」,甚至認為若上下都去追求服飾美(觀好),實際上就超出了實用的目的,勢必造成浪費,因而極易造成社會混亂……今天看來,這肯定是絕對化了。

墨家的本意是為民著想的,但由於一起步即將目光集中於生產力低下社會中的一部分小生產者,缺乏觀察上的高度,所以很難自圓其說,也很難在後世產生重要影響。

所謂「褐」在古代,指的是用粗毛和麻編織成的短衣杉。是一種最劣等的衣服,稱「褐」或「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織成的,為窮人所穿用,《孟子。公孫丑上》載:「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淮南子。主術訓》上說:「使言這而是,雖在褐夫芻蕘,猶不可棄也」。所以,「褐衣」或「褐夫」也可以成為穿粗布衣服的窮人的代稱。「玉」在此並非指玉器,在中國上古有篇《白圭》,是專門贊嘆玉的詩。贊嘆玉,並不是因為寶石價值高,而是贊嘆它的「玉潔冰清」,古人比喻做人要做到像玉一樣潔白,拿玉來比自己人格。學問。修養。美德以及賢才……所以在此,所謂「被褐懷玉」在此即是內持珠玉人品,外著粗褐陋裝的真實寫照。又是注重人的內在而忽略外形美飾的人格象徵。莊子認同並追究了這一命題,並將其發展為「養志忘形」的境地。意即服飾境界可以達到一種生命的高峰體驗——————沉醉於心靈的滿足,而不知道此身何在。可見,老莊的服飾觀構建在有意淡化或者消除外在美飾,重視人的精神,氣韻與風度,強調人的內在修養。

㈡ 道教高功衣服顏色

道袍是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道教道袍 (5張)
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現代道教的「道袍」作為宗教服飾,雖與世俗社會的傳統服飾道袍同源,但由於部分結構有所區別(如三清領、內擺結構等),因此兩者不能等同
隨著流行變化,道袍的衣身長短、袖子寬窄經常變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經發展到有些誇張的地步,衣短才過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教產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鶖鳥羽毛)拈絨,然後編織而成,稱鶴氅。其製法早見於漢武帝時方士欒大穿著的
羽衣,無袖披用,展如鳥翼,取神仙飛升之意。南朝宋代陸修靜定道服有披、褐兩種。披即披風類衣物,如講法師披於肩背的霞帔(綉雲霞花紋的短披風,已於元代之後消失),褐即今所說的道袍。
道教產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鶖鳥羽毛)拈絨,然後編織而成,稱鶴氅。其製法早見於漢武帝時方士欒大穿著的
羽衣,無袖披用,展如鳥翼,取神仙飛升之意。南朝宋代陸修靜定道服有披、褐兩種。披即披風類衣物,如講法師披於肩背的霞帔,褐即今所說的道袍。
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

㈢ 道教最高等級服飾圖片

最高等級的服飾是三清、天尊級的神仙,服飾和人間帝王差不多,因為神是人造的……所以神的衣服也是人造的,人們把人間最能體現地位的服飾代表都用到了神仙身上。

㈣ 佛家與道家 居土衣服有什麼不同

你好,樂意為你解答: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㈤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從服裝穿戴上,怎麼區分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在道巾、道袍顏色、道冠上都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1、從道巾上來區分,全真派道士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2、從服飾上來區分,兩派的著裝大同小異,皆大體沿襲古制。但全真派以「青」為主。青為東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為青龍生旺之氣,是為東華帝君之後脈,有木青泰。正一派以「藍」為主。

3、從道冠上來區分,全真派以皇冠為主,且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會在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正一派則按其不同用途,可以佩戴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不同道冠。見下圖,圖1為正一派,圖2為全真派。

(5)道家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正一派有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

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廣泛傳播。

全真道士一般以修行為主,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齋醮,祈福禳災、超度亡靈為主要宗教活動的道派。

㈥ 道教菩薩 全身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0%CB%CF%C9&z=0

網路圖片上有很多 直接搜索即可

大家都很想幫助你,菩薩是佛教的,真不知道你要什麼?

㈦ 道教服裝

概述

早期道教服飾,並無嚴整規范,自南朝陸修靜之後,開始形成制度。《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四說:「修靜立道士衣服之號,月破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幡,於此著矣,」說明道教服飾自陸修靜起有了定製。《太平御覽》卷六十五引《傳授經》說:陸先生「對上下接,謂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玉篇》作「袍」解。此後,道教服飾便逐漸定型。

《三洞法服科戒文》規定:「一者初入道門,平冠、黃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黃裙、絳褐。三者道德,黃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黃褐、玄冠,皆黃裙對之。冠象蓮花,或四面兩葉,褐用三丈六尺,身長三尺六寸,女子二丈四尺,身長二尺四寸,袖領帶,就令取足,作三十二條,帔用二丈四尺,二十四條,男女同法。六者洞真,褐帔用紫紗三十六尺,長短如洞玄法,以青為里,袖領帶,皆就取足,表二十五條,里一十四條,合三十九條,飛青華裙,蓮花寶冠,或四面三葉,謂之元始冠,女子褐用二丈四尺,長二尺四寸身,二十三條,兩袖十六條,合三十九條,作青紗之裙,戴飛雲鳳炁之冠。七者三洞講法師,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若五色雲霞,山水袖帔,元始寶冠。皆環佩執板,師子文履,謂之法服。」將道士服飾分為初入道門、正一、道德、洞神、洞玄、洞真、三洞講法師七種品第,並以不同的巾、冠、褐、裙、帔等加以區別。

《初真戒·三衣格》對全真派受戒道士的服飾作有具體規定:「領受初真十戒、三戒、五戒、八戒、九真妙戒者,身著初真信衣,計二百四十條、三台十褶、雲帶二拽、凈巾芒鞋,行千二百善,持《清靜經》、《大通經》、《洞古經》,得真人戒果。行持具足,當受中極凈戒,或持身戒、或智慧戒、或觀身戒、或妙林戒,俱著輕塵凈衣,或用淺藍單布為之,或用純帛為之,亦三台雲帶、凈巾芒鞋,行二千四百善,持《玉帝大法》,得地仙戒果。行持具足,當受天仙大德妙戒,行一百八十細行密戒,或三百大戒,行三千六百善,參《道德真經》,身著天仙霞衣,領用直開,袖不合縫,霞帶雲邊,戴五嶽真形冠,著五雲輕履,行持俱足,得天仙戒果。」

道教對其服飾相當慎重,無論全真派和正一派都是如此。比如《三洞法服科戒文》就說了四十六條關於法服的規戒,《初真戒》亦有四十六條關於戒衣的戒律。 道士服飾,古無定製。大約從南朝宋陸修靜起,始據古代衣冠之制,結合宗教需要,
定為制度。《陸先生道門科略》曰:此前,道士也有法服,「舊法服單衣袷幘,籙生袴
褶,所以受治之信,男賚單衣墨幘,女則紺衣」。現在則改以巾褐裙帔為道士之法服,
「巾褐及帔,出自上道(蓋指上清法——引者注),禮拜著褐,誦經著帔。……夫巾褐
裙帔,製作長短,條縫多少,各有準式,故謂之法服」。①此後,逐漸增修,至南北朝
末,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服飾制度。即按道士入道年限及學道之深淺,分為若乾等級,
對每個等級道士的衣服、冠巾、靴履,應該使用什麼布料、應採的顏色、應取的樣式等,
作出具體的規定。每個等級的道士皆須按此著裝,不得混淆。
據南北朝所出之《傳授經戒儀注訣》載,道士服飾有:
「葛巾、單衣、被(帔)、履、手板。」②據時間大體相同之《洞真太上太霄琅書》
載,則有:「葛巾、葛單衣、布褐、布裙、葛帔、竹手板、草履。」③參照同時期的其
他道書,其服飾不外法服、冠巾、靴履三大項。此三項的形制、顏色及製作方法,略如
下述:
法服南朝宋時所出之《洞玄靈寶道學科儀》卷上《製法服品》曰:「內外法服,
須有條准。若始得出家,未漸內籙,上衣仙褐法帔,皆應著條數。……若受神咒五千文,
皆合著二十四條,通二十四氣;若年二十五已上,受洞神靈寶大洞者,上衣仙褐合著三
十二條,以法三十二天天中之尊,法帔二十八條,以法二十八宿宿中之神。亦聽二十四
條。隨道學之身,過膝一尺。皆以中央黃色為正。若行上法,聽著紫。年法小,為下座
者,勿著紫。若中衣法衫、筒袖、廣袖,並以黃及余淺凈九色為之。皆大領兩向交下,
揜心已上覆內衣六寸。若內衣、法裙,聽以余淺深色為之,……皆垂及踝。若女冠具上
法者,聽以輕紫紗為褐,若裙必用深黃,不得輒用余淺色。其上、中、下之衣,不可計
緣之內外,皆大幅帖緣為之。」④《洞玄真一自然經訣》規定靈寶道士所穿之法服為:
「褐皆長三尺六寸,三十二條。若鹿皮巾褐至佳,皮褐無條數也,黃裳對之。」⑤
《洞真四極明科》規定上清道士之法服為:
「帔令廣四尺九寸,以應四時之數;長五尺五寸,以法天地之氣。表裡一法,表當
令二十四縫,里令一十五條,內外三十九條,以應三十九帝真之位。……凡女子學上清,……
當冠元君之服,用紫紗作褐,令用二丈四尺,身袖長促(《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九引此
文『促』作『短』,是——引者注),就令取足,當使兩袖作十六條,身二十二條(當
為二十三條——
引者注)。又作青紗之裙,令用四十五尺,作八幅,幅長四尺九寸,余作攀腰,分
八幅(《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九作『分幅』——引者注)作三十二條,此則飛青之裙元
君之服也。」⑥由上可見,道士法服的基本形制為:上著褐,下著裙(裳),外罩帔。
此實為沿襲古代上衣下裳之制。同時,在褐、帔等之製作上,又採取條塊剪裁與縫制的
方法。上雲「二十四條」、「三十二條」之「條數」,即指衣料被剪裁之條塊(幅)
數,亦即將此條塊加以縫合而成衣的「條縫」數。此法亦源於古制。《禮記·深衣》
即規定「深衣」須裁剪成十二幅後加以縫合,謂:「制十有二幅,以應十二月。」⑦另
外,「長裙大袖」是道教法服的一大特點,其道袍、戒衣等,袖口寬一尺八寸,或二尺
四寸,故舊時有民謠雲:「二可怪,兩只衣袖像口袋。」⑧冠巾《洞玄靈寶道學科儀》
卷上《巾冠品》雲:「若道士,若女冠,平常修道,戴二儀巾。巾有兩角,以法二儀;
若行法事,升三籙眾齋之壇者,戴元始、遠游之冠。亦有輕葛巾之上法,元始所服,……
亦謂玄冠。」⑨梁或隋代所出之《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
《科》書曰:
「道士、女冠,皆有冠、幘,名有多種,形制各殊,……並用穀皮筍籜或烏紗純漆,
依其本制,皆不得鹿皮及珠玉采飾。」AB大體說來,平時戴巾、幘,作法事時戴冠,而
巾冠之名稱、式樣則有多種。
靴履《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科》書曰:「道士、
女冠履制皆圓頭,或二儀像,以皮、布、絁、絹裝飾,黃黑其色,皆不得羅綺錦綉。……
其襪並須純素,絁、布、絹為之。其靴圓頭闊底,鞋唯麻而已。自外皆不得著。」AC又
雲:「《科》曰:凡道士、女冠,履、屨,或用草,或以木,或純漆布、帛、絁、絹。」
AD《洞玄真一自然經訣》《洞玄太極隱注經》又規定靈寶道士著草履。AE以上布鞋、草
履蓋為平時所穿,高功法師作法事時,則穿靴或舄(復底靴)。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五《法服圖儀》,還將各階道士之不同著裝繪制
成圖,並逐一作了解釋:正一法師,玄冠、黃裙、絳褐、絳帔二十四條;高玄法師,玄
冠、黃裙、黃褐、黃帔二十八條;洞神法師,玄冠、黃裙、青褐、黃帔三十二條;洞玄
法師,芙蓉冠、黃褐、黃裙、紫帔三十二條;
洞真法師,元始冠、青裙、紫褐、紫帔青裹,表二十四條,里十五條;大洞法師,
元始冠、黃裙、紫褐加上清法,五色雲霞帔;三洞講法師,元始冠、黃褐、絳裙、九色
離羅帔。又雲:「女冠法服、衣褐,並同道士,唯冠異制,法用玄紗,前後左右皆三葉。」
AF以上就是南北朝時期形成的道士服飾在用料、顏色、形制及製作方法等方面的制度的
大概情形。
道教十分珍視自己的服飾,稱其傳自黃帝或老君,要道士依制穿著,以有別於普通
百姓。南北朝所出的一些道書中,還借服飾名稱解釋的機會,賦予以宗教道德意義,用
以勉勵道士修道立德。《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四《法服訣第八》雲:
「法服者何也?伏也,福也,伏以正理,致延福祥。濟度身神,故謂為服。」AG
「夫冕者,勉也,勉勵立德,免諸塵災。冠者觀也,德美可觀,物所瞻睹。巾者潔也,
斂束潔凈,通神明也。
帽者燾(通幬,意謂覆蓋——引者注)也,覆燾身首如雲霧也。……龍衣華服,明
德所堪,單衣通著,本是深衣。衣此深衣,學以正心,心得深理,終入道源。……褐者
遏也,遏惡揚善。帔者披也,披道化物。裙者歸也,萬福所歸。一名曰裳,裳者常也,
慮迷夫道,常存得常。女子袿?,道繼真?,以防諸惡,義與褐同。……履者何也?理
也,非禮不動,非禮不行,行則善理,唯禮是從,從禮得理,入道成真。舄者釋也,解
除滯蹤。准此而思,觸長無惑矣。」AH為了使道士珍惜道服,道教還制定了一套道士入
道時授受道服的儀式。此制不知始於何時,現見載於北宋賈善翔所作《太上出家傳度儀》
中。據該書載,儀式開始,由保舉師引入道弟子先拜三清大道,次拜度師,禮皇帝,謝
先祖,辭父母,辭親友,然後進入授衣正儀。略謂:「次保舉師與脫俗衣,先著履。度
師贊雲:汝先足躡雙履,永離六塵。……願汝一心奉道,履踐靈壇,凡所行游,不步凶
惡之地,常登法會,徑陟仙階……次系裙。度師贊雲:裙者群也,以群統為意,群於道
友,統以清凈。又謂之裳。蓋在上為衣,在下為裳,以表守謙下為常行之法則。能如是
者,災害不生,諸聖佑護。……次著雲袖。度師贊雲:輕剪黃雲,裁成法服,上以襯霜
羅之帔,下以統飛霄之裙,為中道之衣,不可須臾離體。……次披道服。度師贊雲:道
服者,乃天尊老君之法服也,真聖護持,人天贊仰。……行住坐卧,常須護持。……
次頂簪冠。度師持於手中贊雲:汝頂是冠,冠者冠也,一身之上,最處崇高,總括
眾發,斗星燦爛,岳勢巍峨,像列真之朝元。……AI道士入道,須舉行儀式授以道服,
實為道教服飾制度之又一內容。
再次,南北朝時期還對法服的使用、存放等作出種種規定。《洞玄靈寶道學科儀》
卷上《敬法服品》曰:「若道士,若女冠,上衣褐帔,最當尊重。……一者,未著之前,
函箱盛之,安高凈處;二者,既著之後,坐起常須護凈;三者,暫解之時,勿與俗衣同
處;四者,雖同學同契之人,亦不許交換;五者,不得乞借俗人非法服用,直至破敝,
皆須護凈焚棄。」AJ這也是道教服飾制度之又一內容。
道教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凡是已經形成的信仰、制度,總是長期堅守不渝。其服
飾制度就是如此。據唐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北宋劉若拙《三洞修道儀》等所載,
唐、宋的道教服飾,即據南北朝所定之制度。《三洞修道儀》所規定的各階道士之法服、
冠、履,與《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所定者大同小異。今人周錫保《中國古代服
飾史》第九章「宋代服飾」中敘及宋代道士服飾,曰:「道士的服飾有法衣、褐、被和
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師執行拜表、戒期、齋壇時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
凈衣、信衣、鶴氅(又名羽衣)等,以及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懺衣
之類。其中法衣、鶴氅等,一般以直領對襟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著的大小褂衣,或
名大小衫,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領斜襟的。這種外衣和內衣,大致同一般人相似。」
又雲:「道家的服色有褐、青和緋,是指法服而言。自唐開始賜李泌紫色之後,宋
代也有賜林靈素以紫服的。」「道家著衣,是先穿道袍之類,然後在道袍之外束以環裙,
即下裳,再把鶴氅、罡衣等加罩在外面」。宋時道士所戴之冠,「同一般人戴者相似,
如黃冠、金冠、芙蓉冠、五嶽靈形圖冠、二儀冠等。……道家平時穿履,法事時穿舄,
舄、履用硃色」。「至於女道士的冠服,大體也同男者相似,也是束發戴冠巾而衣道服」。
AK該書作者經此考察後認為,道教冠服「不同於僧侶們源於天竺的佛教的服飾,而道服
是源出於本土的服飾。所以《學齋占畢》載:『然冠、履兩事,反使今之道流得竊其所
以,堅持不變。凡閑居則以巾覆冠,及謁見士大夫並行科開章,則簪冠而徹巾穿舄,是
三代之制,尚於羽士見之。』這就是說,我國早期的服式(飾)制度,在道家者流還保
持著遺制,也就是說,宋時道士還保持著古人上衣下裳的簪冠的形制。」LB元代後期,
道教諸派合並而為全真、正一兩大派,此後,兩派的著裝大同小異,皆大體沿襲古制。
今人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第一三○節,據永樂宮純陽殿元代壁畫擇取五道童服
飾加以研究,認為:「五道童衣著近似一般宋、明道童式樣,青綠絹衣,長才過膝,用
絲絛系腰,衣左衽交領加沿,和宋代『道服』小有同異。」LC並稱:「據元明間通俗讀
物《碎金》記載,道服中即有星冠、交泰冠、三山帽、華陽帽、漉酒巾、接籬巾等等名
目,必然具備不同式樣。又元明讀書人戴的純陽巾,也和道家傳說呂洞賓有關系。」又
據《綠雲亭雜言》稱,明太祖初有天下,一夕至神樂觀,見一道士於燈下結綱巾,後即
下旨將此綱巾推行天下,從而使道教服飾「影響到明代巾裹制度。」LD朱元璋第十六子
寧王朱權所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曾記明代道教冠服制度,其所記上清法服、女
真衣等,即南朝所出《洞真四極明科》所規定的上清道士服制;所記道袍、鶴氅及雷巾、
綱巾、靴、履之形制,亦與古制大同。LE可見至明代,道教服飾仍無多大變化。
至清代,全真龍門派道士閔一得在《清規玄妙》中,記載了清代全真派的服飾,曰:
「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沖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遙,五曰紫陽,六曰
一字,七曰綸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陽。所謂唐巾者,唯唐朝呂純陽祖師之派裔可戴。
其或老者戴沖和,少者戴逍遙,或冷時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時用紫陽、一字,各從
其宜。上等有道之士,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綸巾、偃月冠;中極戒者,三教巾、三台
冠;天仙戒者,沖虛巾、五嶽冠。巾皆用元色布緞所置。蓋元為天,頭圓象天;天一生
水,水色屬元,元機於道,以元色頂於首,尊道也。」LF又稱:「凡全真服式,唯青為
主。青為東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為青龍生旺之氣,是為東華帝君之後脈,有木青泰
之喻言,隱藏全真性命雙修之義也。朝參公服,頂黃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黃絛,外
穿鶴氅,足纏白襪,腳納雲霞朱履,取五行俱備之故耳。若宗、律兩師,加中單禮足,
方謂合式。」LG現代道士之服飾,「約有六種:(1)大褂。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
(2)得羅(俗稱道袍——引者注)。袖寬一尺八寸,長隨身,大禮服。以上衣服均藍色。
(3)戒衣。袖寬二尺四寸,袖長隨身,受戒用,黃色。(4)法服。方丈大典用,紫色。
(5)花衣。出外念經用,雜色。(6)未受戒道士之大褂及得羅均應為黃色。」LH冠巾

大體與清代同,其名目如《清規玄妙》所載。平時,「道士一般著白布襪、雲履或青鞋。」

分類

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硬殼,帽頂有洞,可以露出發髻。後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脫。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頭巾,規定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後的道士方可戴用,現在這一限制逐漸打破,未經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數。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並在露出的發髻上面別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無蓄發傳統,為了方便,就將混元巾和道冠縫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頂還折出方角,成為混元巾的一種變體,台灣道士稱為「網巾」,又名「角冠」。

莊子巾:又稱「南華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飾有「帽正」(見後介紹)。多在秋冬天氣戴用,道士不蓄發者或年老脫發者喜戴此巾。

純陽巾:亦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或「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現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風帽」。裡面絮以棉花,以為御風擋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風雪天氣可用此巾。

逍遙巾:乃是一塊方形(亦有圓形)巾料,包於發髻之上,繫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稱為逍遙巾。另有一種是用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美觀的雲頭圖案,帽後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亦稱逍遙巾(古稱「雷巾」)。年輕道士喜戴此巾,行動之間,飄帶搖拽,顯得瀟灑自如。但有些道觀的老道長認為戴用此巾有失莊重,而廢止之。

荷葉巾:外形類似莊子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鑲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葉,故名。

太陽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勞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為了和社會上有所區別,就在帽頂掏洞露出發髻,或在帽沿上繪以八卦、太極等道教圖案,或者寫上自己所住道觀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發用的帶子,兩端各綴一片帽正,兩片帽正相疊扣在一起,就能戴在頭上。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為簡便的一種。道教規定,不可光頭進入殿堂,必須戴有道巾,若無其他道巾,紮上這根帶子也可頂替。

包巾:又稱「扎巾」。乃是一塊方形布料,四角綴有帶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飾帽正,但多數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種頭巾,初入道門尚未拜師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認為不應列於九巾之內。《三才圖會》:「幅巾古賤者之服也,漢末始為士人之服。」不過現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雖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數幾種日常戴用。現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以上各種道冠,均在參加宗教活動時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場合,則須摘下。

道袍

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

鞋襪

道教徒所穿的鞋襪,有常見的幾種樣式。

圓口鞋:黑色,鞋口深,圓口。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雙臉鞋: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梁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有的還在鞋幫部位飾以雲頭圖案,顯得超脫出俗。這是較為正式的一種道士鞋。

十方鞋:鞋口圓,鞋幫為黑白相間的條形圖案。還有一種,是在鞋幫上面相間開洞,適宜夏天穿用。

麻鞋:古雲「履」或「麻履」。是用麻繩編制的鞋,適宜夏天或下雨天氣穿用。現在穿此鞋者較為少見。

以上幾種鞋,在道教並無嚴格規定。現在道士,平時亦有穿用社會上出售的布鞋或運動鞋者。

雲履:也叫「朝鞋」。鞋底較厚,鞋幫上襯以雲頭圖案。為齋醮法壇上高功所穿。

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襪筒裹至膝下,用帶子扎系。白色代表白雲,象徵遨遊天界。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此襪,如果沒有,也必須把褲腳扎住才行。

道靴:高功法師在舉行大型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雲鞋,大型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錦淺幫,綉制雲紋,圓頭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時所用。

另外,近年出現一種「筒子襪」,屬於高筒襪子的一種變體,即把高筒襪子的襪腳部分去掉、只用其襪筒部分。外觀上與高筒襪子差不多,尤為適合夏天穿用。

佩飾

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

道簪:俗稱「簪子」。為道士盤別發髻之用。一般用黃楊木或玉石、金屬製成。條狀,略呈彎曲,亦有直形,有些後端還刻有太極、八卦圖案或葫蘆形狀。

帽正:多為玉制。方形,鑲在帽前正中。除了作為裝飾之外,還有檢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慧劍:是道袍上的一種裝飾。為兩條劍形長帶,縫於道袍的紐扣部位。唐末道人呂洞賓改劍術為「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慎」,慧劍的寓意即在於此。

佩劍:即道士佩帶的寶劍。中國古人即有佩劍之風,《道書援神契》說「古之士大夫皆佩劍」。

道教多為雌雄雙劍,相並背於身後。現在道士佩劍者並不多見,除了偶爾看到雲游道士有佩劍者以外,一般是懸掛在住室之內,以為辟邪除魔之用。

葫蘆:八仙之中的李鐵拐即帶有葫蘆,裡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帶葫蘆,一般盛放道教丹葯,以為舍葯療疾之用,在雲游道士中較為多見。

魚鼓:又作「漁鼓」。打擊樂器,在長竹筒的一頭蒙上薄皮,用手敲打。從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現在道教中已經絕跡。

單瓢:又稱「緣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狀器皿。為過去雲游道士必備之物,在外面化緣盛放飯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塵:乃為木製或金屬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絲或馬尾。可作拂掃塵埃或驅除蚊蠅之用。道士手持拂塵,意在掃除心靈的污垢,清靜身心。

陰陽環:乃為連在一起的兩個圓環,可以拿在手中來回轉動,代表「陰陽循環,周而復始」之意。一般為木製或玉制。亦有三環相套者,稱為「三才環」或「三環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為活動指腕之用。


㈧ 道教衣服的不同顏色各代表什麼

黃色

在我們的認知中,道士除了最常穿的青色常服之外,黃色就是最常見的。其實黃色道服在道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不是誰都能隨便穿的。

道教起源於黃帝,而黃帝在五行屬土,故有土德黃帝之稱。故黃帝除了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外,還是道教的始祖。而黃色道服在道教中的地位最高,也七種服色的中只有一派的教主才能穿著的服色。

紫色

紫色在道教中,一直都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顏色。在道教團體中,一直有「紫氣東來」的的成語,說的就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守城史伊喜看到東方有紫氣三千里向西而來。

故而紫色在道教是象徵高貴以及祥瑞,而歷代皇帝也喜歡用紫色道服來賞賜道士。而紫色服裝在道教中也只有大師及高級法師才能穿,而不是任何人都穿,而且穿著也必定是在重要的場合。

紅色

紅色相對於黃色及紫色道服來說,是比較少的。這一服色在道教中只有上等法師以及在在道教法事的上表祈福中才會用到,故而平時很少看到有穿著紅色服裝的道士。

青色

這是最常見的道士服裝,也是道士日常所穿道袍的服裝顏色,在道教中,青色在五行中象徵木,木代表生機。而道教信今生不信來世,故而對於道士來說,長生是他們的最終目標,生機則代表長壽,所以常穿青色服裝一方面是作為常服,一方面是暗合長壽的意思在其中。

綠色

這類道服顏色在道教中比較少見,一方便是因為地位不高,一方面是因為綠色是散人仙客所穿,換句話說,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居士所穿,不算是正式拜師修行的道士。

黑色

准確來說,黑色不算是道教團體所穿的服裝顏色,而是其中一個部門所穿的,而這個部門稱為——斗部。在道教文化中,斗部主要供奉斗姆元君及二十四八星宿,二十四元辰。

白色

白色在道教中可以說是一個奇特的顏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是一個特殊的顏色。在道教中這個顏色是冥司所穿,我們知道,宗教人士信奉人死之後會有鬼魂,而冥司則是鬼魂的居住之地。而道教冥司則是對鬼魂超渡、供奉、以及做冥司法事的部門。

沒有這三個人,道教可能已經消失

㈨ 道教衣服的圖片有哪些

鳳凰,仙鶴,雲彩,海水,芝草,如意。暗八仙,

㈩ 道士服飾有哪幾種

道士服飾有六種,分別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具體如下:

1、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2、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3、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

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4、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

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5、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6、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10)道家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道士服飾的組成部分:

道士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1、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

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2、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3、道袍

道袍為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4、鞋襪

道教徒所穿的鞋襪,有常見的幾種樣式。

1)圓口鞋:黑色,鞋口深,圓口。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2)雙臉鞋: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梁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有的還在鞋幫部位飾以雲頭圖案,顯得超脫出俗。這是較為正式的一種道士鞋。

3)十方鞋:鞋口圓,鞋幫為黑白相間的條形圖案。還有一種,是在鞋幫上面相間開洞,適宜夏天穿用。

4)麻鞋:古雲「履」或「麻履」。是用麻繩編制的鞋,適宜夏天或下雨天氣穿用。現在穿此鞋者較為少見。

以上幾種鞋,在道教並無嚴格規定。現在道士,平時亦有穿用社會上出售的布鞋或運動鞋者。

5)雲履:也叫「朝鞋」。鞋底較厚,鞋幫上襯以雲頭圖案。為齋醮法壇上高功所穿。

6)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襪筒裹至膝下,用帶子扎系。白色代表白雲,象徵遨遊天界。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此襪,如果沒有,也必須把褲腳扎住才行。

7)道靴:高功法師在舉行大型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雲鞋,大型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錦淺幫,綉制雲紋,圓頭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時所用。

5、佩飾

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包括道簪、帽正、慧劍、佩劍、葫蘆、魚鼓、單瓢、拂塵、陰陽環。

閱讀全文

與道家衣服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dw怎麼在圖片加文字居中 瀏覽:17
老母豬穿衣服圖片 瀏覽:337
手機如何把圖片白底弄成透明的 瀏覽:972
胖的圖片可愛女孩卡通 瀏覽:504
開心圖片女生帶字 瀏覽:568
圖片丟了怎麼恢復 瀏覽:126
如何把形狀覆蓋整張圖片 瀏覽:56
騎摩托的衣服圖片 瀏覽:168
簡單畫線條的美甲圖片 瀏覽:565
潛水艇繪畫圖片大全簡單 瀏覽:255
寸頭發型圖片男童 瀏覽:300
手機怎樣修改文字圖片 瀏覽:772
衣服脫了圖片 瀏覽:407
勵志的圖片文字唯美 瀏覽:634
圖片怎麼設置前景色 瀏覽:570
可愛黑白小狗圖片 瀏覽:24
千仞雪ps掉所有衣服圖片免費 瀏覽:519
胖女士短頭發發型圖片 瀏覽:497
修改圖片樣式word 瀏覽:401
同一個人可愛萌妹子圖片欣賞 瀏覽: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