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80年代農村孩子穿的衣服圖片

80年代農村孩子穿的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2025-05-07 08:46:34

❶ 對比小時候,有哪些變化

現在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明顯提高,吃穿住行上都發生了變化。

生活上的改變,現在吃的東西五花八門,樣式比較多,一年四季想吃什麼都有,小時候吃的都是自家種的菜,自家養的家禽,菜都是露天種植,品種單一,家禽都是糧食喂養沒有激素抗生素,雖然吃的比較粗糙,但是口感比現在好,至少比較安全,而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讓人堪憂。

穿的方面,小時候穿的衣服都是找裁縫做的衣服,一件衣服穿了又穿,縫了又縫,不求樣式,只求保暖,現在都是都是以時尚為主,各種大牌款式的衣服,追求樣式款式,還要手感好。

住的方面,以前住的房子是平房,條件設施簡陋,洗個澡還得去澡堂,家裡沒有地方洗澡,家裡的電器也只有一台電視機,現在都是高樓大廈了,條件設施提高了,家裡家電配備齊全,各種自動化電器都有。

在出行上,以前能代步的就是自行車,條件好的能買輛三輪車,現在家家都有四輪車了,出遠門坐的再也不是綠皮火車,現在都是高鐵動車,小時候沒有網路,聯系只能用BB機,現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出門不用帶現金,一部手機全搞定。

時代在進步,現在的孩子也比以前聰明了,全民素質教育也都得到了提高,只能說人民的生活水平會越來越高,各方面的提高,也確實帶來了一些便捷,民以食為天,但是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確實讓人堪憂,沒有以前安全了,雖說現在醫療條件提高了,還是懷念小時候的味道 。
現在的生活和小時候相比較主要發生什麼變化真的事太多了!首先我是典型的80後,地地道道的農村人,主要發生的變化就是環境和農村的面貌吧!首先80年代的農村房子和現在的就是天壤之別,以前的房子是泥和石頭砌的,路更不用說了,沒有現在的水泥路一到下雨天更是糟糕!回想下真是一個天一個地!隨著祖國的強大,作為農村人的我很明顯能感知農村的新面貌!不過也有很多遺憾的地方,比如天以前很藍,晚上都能看到北斗七星,很多很多星星,現在很難看到!而且地下水很甜,現在很酸,而且很難喝,環境是一天!

❷ 80年代服裝特點

80年代初期,服裝流行與變化速度相對緩慢,到了80年代中後期,市場機制臻於成熟,服裝流行加快,這時候女性服飾開始向時裝化變化,在浪漫嬌美的基礎上,加上了成熟因素的設計風格。

造型和裝飾突出藝術性和時代風貌,強調合體廊形線和腰線,通常採用輕薄和半透明的絲綢等材料,使裝式更接近著衣者的需要,充分顯示人們享受時裝美的生活情趣。

1982年夏天,一種一開到底,釘上大扣子的布裙悄悄流行,隨後,有出現了黑色緊身踩腳褲,以及露臍短衫。運動休閑是上世紀80年代產生的概念,人們趨之若鶩,之一時期出現了外穿運動裝的時尚。

寬松,舒適,健康風尚使得運動裝不再是競技場上的專利,而成為健康養生,陶冶情操,調劑生活的一種服飾,進入了尋常百姓家。登山旅遊,上學上班,走親訪友,都能見到蝙蝠衫的身影。上世紀80年代初,喇叭褲是一種所向披靡的時尚。

(2)80年代農村孩子穿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民國時期的服裝特點: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改穿西裝。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

男裝。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

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❸ 70、80年代最真實的老照片,美好的時光70後的記憶,再也回不去了

看到這一張張黑白老照片,在腦海中再一次出現了過去的記憶,這些畫面揮之不去。在這些老照片里都是我們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人的生活記憶。之所以我們有這么深的記憶和深深的懷念。懷念是因為經過!懷念源於對比!

六七十年代雖然物質生活比較貧困,但是人們都有著積極向上的精神往事歷歷在目,激情歲月純真年代!我們不是懷念貧窮,而是懷念純朴,善良,和正直。

那時農民很窮,一個大男人生產隊干一天2角錢,而我們村當工人的那個時代是最幸福的,物價低,一個工人頂十個農民收入。

這個交公糧的場景,經歷過的人都還有記憶吧。我記得海燕小時候,也和大人一起去交公糧,而且起早就要去排隊。30年前交公糧的場景,交過的都老了。

我聽老輩人講,當時交公糧,大概是每畝糧食產量的16%左右。比如說如果畝產小麥500斤,就需要交公糧大概80斤的左右。家裡有10畝田,就要交1400多斤。

這個活,你們有沒有經歷過,正在田裡腳踏龍骨車,分水灌溉田地。那個年代都是用人工抽水灌溉,都是出人力。需要很多人一起參與勞作。

過年了,看到大人們洋溢的笑容,小孩子的開心和喜悅。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過年了,有好吃的,還有新衣服穿。 過年是最讓孩子開心的日子了。

當然少不了,貼對聯,剪窗花了,那個時候剪窗花可是都是心靈手巧的人剪的,現在沒幾個讓你會剪了。滿滿的過年的氣氛。

這張照片一家四代一起在春節吃團圓飯,多麼開心,好熱鬧。看到這個場面你有沒有勾起你童年的記憶!

還有過年包餃子,蒸饅頭的習俗,蒸饅頭象徵著日子蒸蒸日上。過年年味十足,看著就有年味,就喜慶!

放鞭炮更是我們難忘的記憶,小孩子像這樣的把鞭炮掛在棍子上,放完之後,再找一下沒點燃的啞炮。然後掰開點燃裡面的葯放呲花玩。

小孩子就是這樣的簡單的風車和大刀玩具,面具一些簡單的玩具,就能讓小孩子玩得這么開心。

那個年代還有電視機,更不用說手機電腦了,只能聽收音機,而且還不是家家都有。能有收音機的人家是很富有的。

那個時代想開春節聯歡晚會只能去現場觀看。這張是當年 侯寶林、郭啟儒 兩位藝術大師的表演。

那個年代的供銷社在大城市就是百貨商店。我小時候特別喜歡那裡面的味道, 總能聞到食物散發出來的香味。有沒有和我一樣感覺的友友,請舉手!

80年代先進青年標配「爆炸頭」,那時候談婚論嫁,那時候女方提出條件,男方努力基本能達到。但總的來說,人還是比較純真、溫和的。 那女生手裡拎的紙盒上的照片是她本人嗎?


那個年代買糖要到供銷社去買,而且吃完的糖,糖紙也捨不得丟掉,感覺糖紙圖案也特別的,收集起來,那個時候唯一的夢想就是自己家能開小賣店。

童年的你做過這樣的蒲墊嗎。草編的坐墊叫蒲團,北方一般燒火做飯時用編織蒲墊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用的是苞米棒的皮子做成的。

泥小響,你玩過嗎?看到這些,就想起了童年時候,自已製作玩具,而樂此不疲,現在想仍很好笑。

小學時候的教師,很多人的小時候經歷過課桌是土胚垛上隔個木頭板,三人一條板。你沒有經歷過?

玩挑棍需要收集足夠多的冰棒棍,通常都是把三、四個人收集的匯總一起玩

拋石子,烤番薯,河裡游泳等等玩過的應該頭發都白了吧!記憶中兒時的味道—農村烤紅薯

大蓋帽的記憶,童年的最愛,見到這樣的帽子,感覺自己真的老了,你有沒有同感!

童年時光,就在昨天,還是小時候好,無憂無慮,童年美好的回憶。看完感動往事如煙童年的回憶,那時雖窮卻溫暖開心。現在富裕了卻失去了歡聲 滿滿的都是回憶,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心裡突然有種淡淡的憂傷

❹ 60.70.80.90年代衣食住行

1、絢麗多彩的服飾(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板書)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板書)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板書)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板書)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板書)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板書)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板書)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板書)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板書)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板書)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板書)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板書)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板書)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請部分同學談談自己「五一」假日旅遊的經歷)

(內容源於網路http://bbs.cri.cn/read.php?tid=499164
參考資料: http://bbs.cri.cn/read.php?tid=499164

閱讀全文

與80年代農村孩子穿的衣服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怎麼讓圖片列印出來是彩色的 瀏覽:240
女生批圖片大全 瀏覽:572
將圖片表格轉word 瀏覽:921
剌蝟女孩圖片 瀏覽:549
雪莉新發型圖片 瀏覽:280
卧槽的圖片卡通可愛的 瀏覽:833
可愛霸氣女孩頭像圖片當臉 瀏覽:485
傷心圖片大全可愛動漫 瀏覽:674
方臉適合的發型男生發型圖片大全 瀏覽:786
動漫男生帥氣三格圖片 瀏覽:409
超輕黏土地理模型圖片簡單 瀏覽:1001
我愛你老鼠圖片怎麼畫 瀏覽:997
致父母文字圖片 瀏覽:943
醫生看美女屁股圖片 瀏覽:523
帕薩特圖片價格表 瀏覽:547
趙麗穎萌萌噠圖片大全可愛q版 瀏覽:865
動漫玩偶大全圖片 瀏覽:460
卡通頭像女生高清背影圖片 瀏覽:430
圖片上打字如何調整字大小 瀏覽:59
qq空間怎麼弄圖片 瀏覽: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