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朝末期後宮服飾圖片及等級 需要圖片
1、清代皇後朝服朝褂:清代皇後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皇後(《清代皇後像》)。
Ⅱ 大神們,這件衣服買回來,不知道哪邊是正面,哪邊是反面了,求問謝謝
1、判斷衣服正反面,如果是立體裁剪的,後背肩膀部分應該有比正面凸出的空間更多的布料,可用晾在衣架上來驗證。如果不是立體裁剪的,就只能用下一個來分析判斷。
2、根據你的圖片來分析,圖二中紅色線框處,明顯有為穿著時裁剪的領口缺口,有這個缺口的應為正面。
Ⅲ 正常人的後背是什麼樣的發過來圖片看看
背部是五臟六腑的反應區,從上到下依次為肺、心、膽、胃、腸、腎,女同志的婦科,兩側還有肝和脾。
背部脊柱兩旁邊有膀胱經,而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所以保護好背部就是在給人體排毒。後背有一條督脈,被稱為陽脈之海,如果督脈瘀阻,頸椎、胸椎、腰椎等都會出現問題。
後背是與健康息息相關,對我們的身體的五臟六腑起到一個保護屏障的作用。人體的五臟六腑在後背的膀胱經上都有腧穴,經常刺激按摩這些穴位能提振五臟六腑陽氣,增加活力。
無論 是正在生長發育的小孩子還是正值青春活力的少年還是老年人都應該保護好背部,經常按摩推背,保持身體健康。
(3)後背側面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關於背部常見問題:
駝背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多數的疾病並非疾病所致,而是長期的不良姿勢,所以矯正駝背也要從矯正姿勢開始。
1、體會正確姿勢的要領。可以用芭蕾形體訓練的方法,腳跟並攏,雙腳外開180度,成「一」字。矯正駝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後背貼牆站立,這是時裝模特日常訓練。還可以將前腳墊高來進行,比如腳掌踩一本書(厚度20毫米以上),經常進行這樣的站姿練習,可以逐漸矯正駝背,這也是舞蹈形體訓練的一種新方法,是有科學依據的。
2、使用形體矯正鞋。形體矯正鞋也叫形體訓練鞋,這種鞋是前高後低的,和前面所述將前腳墊高矯正駝背的方法是相同的,只是這樣方法更簡便,更生活化和經常化,便於長期堅持。形體訓練鞋在外觀上與普通的鞋基本相同,可以作為日常生活用鞋,回頭客的重復購買也有很多。
3、另外睡覺可以試著去做正之本拉伸:仰卧,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膝關節屈起並攏,雙手上舉過頭平放,掌心向上或者向內掌心相對。最初雙臂伸不直也沒關系,保持時間越長效果越好。正之本拉伸可有效矯正頸部和肩背部的姿態,對頸椎病和駝背的效果顯著,明顯優化頸肩部線條,拉長頸部。
Ⅳ 道士服飾有哪幾種
道士服飾有六種,分別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具體如下:
1、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2、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3、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
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4、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
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5、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6、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4)後背側面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道士服飾的組成部分:
道士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1、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
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2、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3、道袍
道袍為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4、鞋襪
道教徒所穿的鞋襪,有常見的幾種樣式。
1)圓口鞋:黑色,鞋口深,圓口。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2)雙臉鞋: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梁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有的還在鞋幫部位飾以雲頭圖案,顯得超脫出俗。這是較為正式的一種道士鞋。
3)十方鞋:鞋口圓,鞋幫為黑白相間的條形圖案。還有一種,是在鞋幫上面相間開洞,適宜夏天穿用。
4)麻鞋:古雲「履」或「麻履」。是用麻繩編制的鞋,適宜夏天或下雨天氣穿用。現在穿此鞋者較為少見。
以上幾種鞋,在道教並無嚴格規定。現在道士,平時亦有穿用社會上出售的布鞋或運動鞋者。
5)雲履:也叫「朝鞋」。鞋底較厚,鞋幫上襯以雲頭圖案。為齋醮法壇上高功所穿。
6)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襪筒裹至膝下,用帶子扎系。白色代表白雲,象徵遨遊天界。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此襪,如果沒有,也必須把褲腳扎住才行。
7)道靴:高功法師在舉行大型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雲鞋,大型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錦淺幫,綉制雲紋,圓頭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時所用。
5、佩飾
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包括道簪、帽正、慧劍、佩劍、葫蘆、魚鼓、單瓢、拂塵、陰陽環。
Ⅳ 我想知道,印度人穿的服裝叫什麼如圖
稱為裹裙(dhoti)和搭帕(patta)。
男性的裹裙覆蓋了從腰部到小腿或小腿根部的裹裙,用一根腰帶在前面打結固定,有錢有地位的男性腰帶在兩端結成球形,並飾以精緻的刺綉。除了裹裙和腰帶外,第三件裝束是長長的棉質搭帕,貴族一般把搭帕的兩頭分別搭在肩上,讓中間垂下遮住胸脯或者把搭帕的一頭搭在肩上,也可以披在後背再用手腕抬住。
但是對苦力和手工藝者來說,搭帕更適合扎在頭上擋住陽光或者是捆在腰上方便工作,或者是作為擦汗的毛巾。
同時,女性的裹裙穿法跟男性不同,裹裙從最開始的不透明後來變得越來越透明了。 女性的裹裙由短小的布條纏成,另一塊布固定在正面腰帶中間再穿過兩腿之間並固定在背後的腰帶上。比較長的裹裙遮住了膝蓋,還有一種穿法是緊緊的把布條裹住臀部做成筒裙。
貴族婦女的搭帕是用薄布做成並裝飾了邊緣搭在頭上。同時她們的腰帶跟男式相似,有時還會在腰帶一端繫上裝飾性的手帕。底層人群僅僅能穿著粗糙的布裹裙和頭巾,跟現代印度底層人群的穿著是一樣的。
(5)後背側面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印度服裝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紗麗(SARI),紗麗並不是裙子,而是一塊尺寸約為5米乘1米5的大布料。先穿上襯裙(PETTICOAT)和長度剛剛蓋住胸部的打底小襯衫(CHOLI),然後用一種特殊的方法層層疊疊的把那塊大布料巧妙的裹在身上,再把關鍵部位用別針固定,就是我們平時看到的紗麗了樣子了。
從面料來講,南部的女性偏愛絲綢和棉布的,北部的多為雪紡。因為南部是絲綢產區,相對便宜,而婚禮等大型活動所用的紗麗絲綢就很昂貴了。根據地區的不同,紗麗也有很多穿法,腹部褶皺的數量,後面那一段是搭著還是蓋在頭上或掖在腰間,都有不同。
通常來講,紗麗是已婚女性的專利,未婚的女性多穿的是一種叫做「旁遮普服」的套裝,旁遮普服最早是印度北部旁遮普省錫克教女性們的服飾,所以由此得名,後來因為好看又方便,便傳遍了印度全境,成為一種被大眾廣泛接受的服飾。
Ⅵ 二十世紀初歐洲女子服飾風格
簡述一下:另附上一篇關於西方服裝發展史的PPT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這篇PPT是我以前在網上找的,裡面有圖片)
1870-1890年期間
合體連衣裙的普林塞斯(princess dress),突出特點是臀部突起,這種與上世紀出現過的臀墊巴斯爾相似,都認為是巴斯爾的復活,所以把這一時期稱為巴斯爾時期。此時與突出臀部相呼應的是要求女子挺胸收腹,為達到這種前挺後翹的外形特徵,緊身胸衣仍是不可少的重要服裝。極端的這種追求外形特徵就把女性身體側面輪廓改變成具有S型特點的柔美曲線
1890-20世紀初
這一時期藝術領域出現了新的思潮即新藝術運動。其特點就是否定傳統的造型樣式,採用流暢的曲線造型突出線性裝飾風格。服裝受新藝術運動影響能體現曲線美的女裝最受欣賞。女子上身用緊身胸衣把胸部托起,腰部勒細,背部沿脊背自然下垂至臀部外擴,劃出優美的曲線。連衣裙的袖子為羊腿袖,稱作gigotsleeve。
20世紀初
第一階段:
一次世界大戰
1900-1907
服裝仍然流行上世紀末S型樣式,服裝的造型基本相同,緊湊的上身、寬大的裙子、高聳的衣領,強調胸部、臀部突出,小腹平直,誇張的帽子上有復雜而龐大的鴕鳥毛或鸚鵡毛裝飾。
整個設計的核心內涵,就在於緊貼身體,把女性的身體都束縛成為一個標準的式樣。
如: 緊身胸衣————這個在西方女裝舞台上雄霸了300多年的塑身衣具,為塑造女性理想形象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它即將退出歷史舞台以前無疑是這個時期不可缺少的一種時尚。
第二階段:
1907-1914( 傳統型到現代型女裝)
把婦女從緊身胸衣中解放出 這階段女裝變化最顯著的特點是流行了數十年的S型服裝逐漸消退,緊身胸衣得到改良,其線條趨於直線,在年輕女性與中老年婦女穿著行為的激烈較量中,女裝從豐胸、束腰、翹臀的傳統形態向平胸、松腰、束臀的現代形態轉變。
1907年,特別強調s型曲線的服裝之風逐漸趨緩,女裝長度向下延伸,腰圍放大,臀圍收縮。
1908年女裝繼續向放鬆腰身的直線形轉化,裙子也開始離開地面,露出鞋面。
1909年以後緊裹臀部和腿部的蹣跚裙出現,迅速成為流行時尚。女裝的領口變大,配飾品也流行新藝術風格的珠寶和用絲帶串起來的彩珠鏈等。
第三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至戰後)
女裝向簡潔、輕便的方向發展。
1914年戰爭爆發以後,優雅繁冗的服飾很快被適應戰時環境的著裝所取代,裙子長度變短,露出雙腳和踝關節。
1915年,女裙長度縮短至小腿部位。戰爭期間婦女參加工作穿起了工作服,常見的工作裝造型為寬松、有袋、長及小腿肚的大衣,有的還穿長褲,與衣服配套的是長統靴。
在戰前幾年和戰爭期間,衣服和裙子都變得瘦而短,兩件套的衣服很常見。帽子在戰爭期間,逐漸變小。而且女士服裝的樣式也模仿男士的制服。總的來說,時裝變得更加直挺,去除了不必要的裝飾。
戰爭徹底改變了這一時期女性的整體形象,西方女裝從此趨於功能化和輕便化,初步完成向現代形態的轉變。在西方女裝由傳統型邁向現代型的發展進程中,不難看出變化的關鍵是對緊身胸衣的改造及處置;變化的基礎是生活方式與著裝觀念改變;變化的契機是婦女地位的提高與第一次。
20世紀以來,婦女服裝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長褲逐步成為重要內容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視長褲為正式服裝,時裝設計師也把長褲作為一個設計的要素來看待。女性長褲的發展與普及和婦女的解放程度是相輔相成的。可以說婦女越解放,長褲也就越流行。
此時 在歐洲一直作為內衣的襯衫被美國人作為外衣穿著,並開始在世界普及開來。
20世紀30年代,女裝「男孩似的」風格開始消失,直線被曲線所代替,女性身體的優美線條又重新顯現。特別是晚禮服,後背袒露幾乎至腰,無袖,腰和臀部都是緊裹的,有時在肩部還要飾以狹窄的緞帶或碩大的人造花,至臀部展寬。
20世紀50年代的女裝更加趨向隨意、自由。這期間,除了出現腋部寬松,袖口收緊的「主教袖」以外,直立衣領重新出現。女裙仍到小腿肚中間,而且比較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