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從四十年代到現在人們在衣著上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4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4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改革開放的風潮席捲全國之後,讓「喇叭褲」「紅裙子」「健美褲」等風行一時。從此,大街上可以看到,人們衣服的布料款式更多了,衣服上的紋飾圖案更美了,眼前的色彩也變得更加花團錦簇、光彩靚麗。
從長袍、馬褂、大襟、鑲滾襖裙、瓜皮帽到西裝、T恤,從灰藍白到色彩繽紛,從呆板到個性,從閉塞到開放,從單一到多元,從自家出產到網上淘寶,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我們的衣著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那些衣、衫、褲、裙是過往的歷史,更是當代的時尚。
從這些人們的衣著的變化,讓我們看到祖國的變化,看到了嶄新的、開放的、自信的、多元的中國。真心祝願祖國越來越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安康。
(1)70年代補丁衣服真實圖片擴展閱讀:
清代服飾: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裝,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裝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㈡ 70年代的衣服是什麼顏色
1、60年代和70年代,國人的服裝色彩與款式十分單調,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灰色中山裝、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2)70年代補丁衣服真實圖片擴展閱讀:
常用服裝面料:
棉型織物:是指以棉紗線或棉與棉型化纖混紡紗線織成的織品。其透氣性好,吸濕性好,穿著舒適,是實用性強的大眾化面料。可分為純棉製品、棉的混紡兩大類。
麻型織物:由麻纖維紡織而成的純麻織物及麻與其它纖維混紡或交織的織物統稱為麻型織物。麻型織物的共同特點是質地堅硬韌、粗獷硬挺、涼爽舒適、吸濕性好,是理想的夏季服裝面料,麻型織物可分為純紡和混紡兩類。
絲型織物:是紡織品中的高檔品種。主要指由桑蠶絲、柞蠶絲、人造絲、合成纖維長絲為主要原料的織品。它具有薄輕、柔軟、滑爽、高雅、華麗、舒適的優點。
㈢ 70~現代服飾的特點
六十年代:服裝以粗布、棉布為主,品種單一,色調單一,補丁衣服極為普遍。
七十年代:服裝以棉布、化纖為主,布料色調單一,以中山裝為主。有中山裝的佔46.48%,工作服佔32.14%,顏色以藍色和綠色為主。
八十年代:服裝顏色漸趨豐富,款式開始新穎,中山服已失去主導地位,西裝大量出現,喇叭褲、牛仔服深受青年歡迎。皮鞋、皮夾克及呢子大衣普遍,面料以化纖、毛料為主,真皮服裝出現並逐漸增多。
九十年代:服裝款式新穎,色調齊全,純棉、純毛、真皮等高檔面料普遍,但化纖服裝仍然有很大市場,高檔西服、休閑裝、時尚服飾、牛仔服飾在市場上大量涌現。
現代:款式新穎,樣式獨特,服飾具有個性化、自然化和環保化。此外,唐裝、宋裝、清裝等古韻猶在。
㈣ 70年代最流行的服飾是什麼
70年代喇叭褲套裝正在流行
60年代我們會馬上想到迷你裙、太空裝、稀奇古怪的太陽鏡,和身著奇裝異服的嬉皮士。80年代我們會馬上想到Madonna、爆炸頭、金光閃閃的Disco裝和把腿包的緊緊的瘦褲子。那麼70年代你會馬上想到什麼?是不是有些模糊,感覺有點60的遺風還有點80的影子。
【圖為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喇叭褲套裝,中間彩色圖片為1968年8月Tiwggy由希臘度假後抵達倫敦機場時的裝扮】
70年代是個承前啟後的的時期,60年代末出現的嬉皮風到70年代初達到鼎盛,而80年代盛行的Disco風則誕生在70年代末。70總是被60、80的光芒掩蓋,不常被人提及,即便提及到也被歸類到60、80風中。不過就在這個時尚特徵比較模糊的時期,也誕生出只屬於它的時尚風格,像喇叭褲套裝便是其中之一,英文叫做「FlaredPantSuit」或「FlaredTrouserSuit」。
【圖為1976年Guys'n'Dolls樂隊與倫敦;《霹靂嬌娃》電影版海報】
這種套裝的特點是,上身為齊臀收腰半長上衣,下身為70年代特有的「高喇叭褲」。所謂「高喇叭褲」,是指喇叭始於大腿處,且喇叭幅度較小的褲型。這種套裝因其版型基本相同,使其在外形輪廓上非常相似,然而,風格卻是多種多樣,可以是搖滾明星的舞台裝,也可以是職場女性的日常著裝;可以是護士小姐的工作服,也可以是《霹靂嬌娃I》中三位女偵探的造型著裝。
並且這種剪裁可塑性非常強,適合一年四季的循環設計,冬天可以是呢子套裝,秋天可以是毛紡針織套裝,夏天可以變成短袖真絲印花套裝,春天則可以是西裝式喇叭褲套裝。在時裝史上,這種適合四個季節的剪裁是非常少見的。
而在時尚界里,對於每半年就為一個時尚潮流的保鮮期來講,這個延續了幾個季度的潮流也是非常經典的。時至今日,當我們回首過去,已經很難看到在某一段時期里,人們穿著如此整齊劃一的裁剪套裝出現在各個場合的畫面~~~
Andsoon
~~~~
~~~~~
【圖為1976年Guys'n'Dolls樂隊與倫敦;《霹靂嬌娃》電影版海報】
這種套裝的特點是,上身為齊臀收腰半長上衣,下身為70年代特有的「高喇叭褲」。所謂「高喇叭褲」,是指喇叭始於大腿處,且喇叭幅度較小的褲型。這種套裝因其版型基本相同,使其在外形輪廓上非常相似,然而,風格卻是多種多樣,可以是搖滾明星的舞台裝,也可以是職場女性的日常著裝;可以是護士小姐的工作服,也可以是《霹靂嬌娃I》中三位女偵探的造型著裝。
並且這種剪裁可塑性非常強,適合一年四季的循環設計,冬天可以是呢子套裝,秋天可以是毛紡針織套裝,夏天可以變成短袖真絲印花套裝,春天則可以是西裝式喇叭褲套裝。在時裝史上,這種適合四個季節的剪裁是非常少見的。
而在時尚界里,對於每半年就為一個時尚潮流的保鮮期來講,這個延續了幾個季度的潮流也是非常經典的。時至今日,當我們回首過去,已經很難看到在某一段時期里,人們穿著如此整齊劃一的裁剪套裝出現在各個場合的畫面~~~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019/12/62878_7506322.shtml
圖發不了太多,參照這網址吧
Andsoon
~~~~
~~~~~
㈤ 現在街上很多人穿漢服,這種漢服是哪個朝代的款式
20世紀50年代,受蘇聯服飾影響,女性愛穿Blagi,即連衣裙和列寧裝(雙排扣制服),男性愛穿中山裝。
60年代的女生愛穿工裝褲,也就是雙綁帶的褲子或者帶綁帶的裙子。男人穿藍色或灰色制服。當時的人很單純。由於最近的解放和三年的自然災害,許多人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當時流行一句話:新三年,舊三年,拼湊再三年。當時給新兵發了一個軍用綠色的針線包,裡面有幾根針,兩個鐵環,一個銀頂針。針線包是革命傳統之一,也是紅軍時期傳下來的傳家寶。
縱觀世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作為唯一真正倖存下來的四大古文明之一,我們自然有。秦漢至宋明時期,各個時期的服飾都是漢服,只是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審美。
我很高興和十年前相比,我們有了更多理解我們愛她的人。同樣,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和喜歡她
㈥ 中國五六十年代的服飾特點
中國五六十年代的服飾特點是:著裝風格呈現出樸素節儉和實用、統一的特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著裝上強化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意識,著裝風格呈現出樸素節儉和實用、統一的特徵。這一方面與經濟水平的落後有關,另一方面也是集體政治意識的反映。民主、艱苦奮斗和集體主義等時代精神在服裝上的體現是簡朴和實用。
中國五六十年代,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人們追求列寧裝,意味著對革命工作的狂熱,勞動美、心靈美為社會所認同。女裝流行代表是儉朴的布拉吉連衣裙、列寧裝以及兩用衫、長西褲。
列寧裝的普及率最高,年齡適應性最廣,開始列寧裝本是男裝上衣,在中國卻演變出女裝,並成為與中山裝齊名的革命「時裝」。這一男性政治領袖的著裝,攜帶著革命的政治意識,悄悄接近並包裹了女性的身體。
列寧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本是男裝上衣,卻在當時的中國演變出女裝,並成為革命「時裝」。它的外觀是西服領、雙排扣、雙襟中下方均帶一個暗斜口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鮮明特點,屬於中西合璧的產物。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個革命的進步的城市女性的恰當穿著不是旗袍,列寧裝這種沉穩厚重中性化的女裝統領了建國初的服裝市場。
穿列寧裝、留短發是那時年輕女性的時髦打扮,看上去既樸素干練又英姿颯爽。列寧裝或多或少帶有裝飾性元素——雙排紐扣和大翻領,腰帶的作用有助於女性身體線條的凸現。
其實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列寧裝在廣大的解放區的女同志中間就十分流行。
這款服裝後來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穿「列寧裝」、留短發是那時年輕女性的時髦打扮,看上去樸素干練、英姿颯爽。
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君、第一個女火車司機田桂英,都曾是「列寧裝」的模特,勞模的示範,帶動了時代的風尚潮流。
直至中國與蘇聯交惡,列寧裝方逐漸退潮,為春秋兩用衫和軍便服所取代。
㈦ 中國已經解放多少年了變化有多大
70年代中國老照片城市裡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還是自行車。
㈧ 中國現代的服飾特點
中國現代的服飾特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
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
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8)70年代補丁衣服真實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隋唐時期服飾特點: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
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
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齊胸襦裙、高腰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㈨ 中國60.70.80.90年代服裝變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國人的服裝色彩與款式十分單調,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灰色中山裝、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9)70年代補丁衣服真實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之初,因為當時物資緊缺,商品供應匱乏。這種服飾上的統一,也倒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當時的社會,集體主義與艱苦奮斗氛圍濃重,強調犧牲個人利益為集體服務。因此,那種標榜個性、明媚艷麗的服飾,在那個時代並不為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可。
時間來到90年代,時尚風潮一夜吹起。年輕人紛紛以追求「個性」為自己的服飾指導原則。不僅服裝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選擇,染發、耳釘、文身等配飾亞文化也開始興起。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個性化,不再隨波逐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網路購物的便利,各種自主搭配、私人定製的服裝悄然興起。彼此不同的風格之間,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是因為,更加發達的經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更為分散的互聯網信息環境,讓人們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審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聲音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尊重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