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帶呂姓氏的文字圖片

帶呂姓氏的文字圖片

發布時間:2022-07-02 10:11:03

① 帶「呂」字的圖片,就一個「呂」

zhege ?

② 呂字 一個姓氏一句情話

我姓呂,我心慮,
我姓呂卻斬不斷關於你的千絲萬縷,
大概因為你喜歡安定而我姓呂

③ 我姓呂的專屬圖片 文字

有了

④ 呂字繁體字

呂字沒有繁體字。


呂為名詞,也可作為姓氏,有眾多源流;地名,通假字,象形字。也為中國古代中的音律的總稱。


演變過程:

⑤ 你姓什麼我姓呂什麼呂

雙口呂

⑥ 呂字的來歷

呂姓,的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姓氏,從一開始,便表現不同凡響——《辭海》對於呂字的解釋,便是引用呂姓始祖大岳的典故,這個典故,是《說文》呂部上所說的:「昔大岳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
呂侯大岳,是後世所公認的呂姓的始祖,他是聖君大舜的「心呂之臣」,後來就被封為呂侯,子孫也自此以呂為姓,歷代繁衍下來。這位呂侯大岳,根據《姓纂》的記載,是炎帝姜姓之後。

呂姓出自姜姓,是根據國號而來的姓氏,他的始祖是伯夷,在歷史上屬於炎帝的後代。相傳,炎帝的裔孫伯夷在帝堯時負責制訂禮法,管理四方諸侯,號稱「太岳」。至大禹時,他又以幫助治水有功,被封為呂侯,在今河南南陽縣西部一帶建立呂國。經夏、商、周三代,呂國都是諸侯國之一,直到春秋時期才被楚國滅掉,呂國貴族也從此姓呂。周代還有一個呂國,在今天河南新蔡,是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歷史上稱為東呂,春秋初期被宋國吞並。在文獻上記載最早的呂姓人物中呂尚就是姜子牙,號太公望,後來因為輔佐周武王滅商,被封在齊國,作為齊國的始祖。以後世代相傳,在公元前391年被田和遷到海上。南陽呂國、新蔡呂國在春秋初滅亡後,子孫都以國為姓,和齊國呂尚的後代共同形成呂姓的三大主流。呂姓遷移頻繁,所以分布比較廣泛。南陽呂國被消滅以後,一部分的遺民遷到現在的湖北蘄春,新蔡呂國亡國以後,遺民主要分布在現在的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齊國呂姓散居在韓、魏、齊、魯之間,他的子孫主要在現在的陝西、甘肅一帶發展繁衍。兩漢時期,呂氏還分布在現在的河北、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南北朝時,現在的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都有呂姓居民。北宋初,呂氏有一支遷往福建,分布在泉、漳二州,後來又有一部分移居廣東。此外,春秋時晉國大夫魏武子,史稱呂錡琦,他的後代也以呂為姓。北魏時,有鮮卑人姓叱呂氏,在魏孝文帝時被改姓呂。數年後,北周時期的少數民族俟呂陵氏也被改姓呂。盡管上述三支呂姓後來的發展不及三大主流呂姓,但也都是天下呂姓的重要組成部分。
■ 發展
呂姓得姓以後,很早就從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林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影響重大的姓氏。特別 是商朝末年,出自呂侯伯夷之後的呂尚(又稱姜尚、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中興,於西周初年受封於齊,建齊國,使呂姓歷史進入一個輝煌時期。後來,呂尚的子孫在齊國十九傳至齊康公呂貸,國家被田和篡奪,族人遷居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後來便在當地發展成為一大望族。漢初,呂青佐漢高祖開國有功,封陽信侯,其後世居河東,被稱為呂姓「河東」望。至於「東萊」、「著存」,一為郡望,一為堂號,在呂姓中同樣有廣泛影響。呂姓人所創造的文化也極具特色,值得一提。如戰國時呂不韋「一字千金」,三國呂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以及與唐代呂純陽有關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等著名故事和俗諺,無一不由呂姓人而來。
■ 名人
呂姓名人,歷代不絕。如戰國時有秦國宰相呂不韋,漢代有漢高祖呂皇後,三國有名將呂布、呂蒙,十六國有後涼開國君主呂光,唐代有哲學家呂才、道家祖師呂純陽(洞賓、呂祖),宋代有宰相呂蒙正、名臣呂端、呂大防、呂惠卿、呂公著、呂夷簡、學者呂大臨,南宋有詩人叫呂本中,哲學家、文學家祖謙;明代有畫家呂紀,戲曲理論家、作家呂天成;明朝和清朝之間,有思想家呂留成;近現代有史學家呂思勉,建築師呂彥。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國姓氏中,呂姓居於第40位

⑦ 我要關於《呂》姓 的一切有關的內容!謝謝大家!

呂氏 022

歷史來源 「呂」源出 ;
一 ;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夏朝有「呂」國,在河南省南陽市,周宣王時,呂國改為甫國。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其後有呂氏。

二 ;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姓「比丘」氏,後改為漢字單姓「呂」氏。

家族名人 呂洞賓
呂尚

呂不韋 (前?~ 前235)

戰國時秦人。本為商賈,因有功於秦莊襄王,而為秦相,後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獻給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時尊為仲父,後與太後私通,畏罪自殺。居相位時,曾使門客著「呂氏春秋」一書。

呂後

呂布

字奉先,東漢九原人,勇冠三軍,武藝超群。為董卓義子,後因董卓暴虐,與王允連手殺董卓,擁兵割據,最後為曹操所擒殺。

呂蒙(178~219)

字子明,富陂人。三國時吳國名將,曾計奪荊州、擒關羽,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呂光 (337~399)

字世明。後涼開國君主,略陽氐人(故治在今陜西省秦安縣東南八十里)。初事苻堅,苻堅死後,自稱涼州牧,建元太安;後以麟見金澤縣,改號麟嘉,稱三河王;又七年,改元龍飛,稱天王。在位十年,謚號懿武皇帝。

呂留良 (1629~1683)

字庄生,又名光綸,又字用晦,號晚村,晚號何求老人,清浙江石門縣(今崇德縣)人,生於明末。著作中含有種族思想,並誓不仕清。死後因牽涉曾靜文字,被毀墓戮屍,全家抄斬。

地望分布 山西河東郡,山東東平郡。

---------------
客家百家姓——呂

呂姓是個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堯時掌管四方部落的伯夷,他因為協助大禹治水,因此被封為呂侯,這就是呂姓的開始。呂姓最早居住的地方在河南南陽一帶。

呂尚,也就是姜子牙,大概是最早的呂姓名人之一。傳說他80歲出山,因協助周武王滅紂有功,因此被封到齊國。從此,從此山東半島一帶也有了呂姓的分布。

那麼今天在山東半島一帶呂姓分布情況怎麼樣呢?在山東文登,我們找到了呂氏後裔呂強,請他帶我們去他們的村莊看一看。

據當地的呂姓後人說,文登呂姓的來源也不是出自一處,而是來自好幾個支系。呂姓在文登雖然比不上於姓、劉姓等姓氏的人口多,但也並不少見。

文登呂姓後裔呂強:「這一片整個的范圍叫梁家溝。但在梁家溝這個范圍中還有個呂家莊。梁家溝整個人口約2400多人,呂姓佔多少呢,800到1000左右。呂姓最集中的地方在葛家鎮呂家集。」

文登呂姓後裔呂新強:「文登現在的呂姓,遍布文登市。大約有9000-10000人口。呂姓集中點在呂家集。文登市呂姓9000人口,呂家集佔3000左右人口。」

在文登市葛家鎮呂家集,記者走訪了村中的幾位老者,並找到一份清朝編的呂氏家譜。

記者:「文登呂家集這一支呂姓是從什麼地方搬過來的。」

文登呂姓後裔呂以昌:「是從河南省的新安縣。」

記者:「原來是元朝推翻宋朝以後,元朝以前是誰?」

文登呂姓後裔呂以昌:「元朝推翻宋的時候,家裡房子燒了,搬到河北省三河縣。搬到那裡去了。後來解散了,又都搬到外地去了。就只有一個萬太爺到文登呂家集落戶了。」

呂姓後裔:「我是第14世。他比我大一輩,他是第13世。第14世、第13世是怎麼算起來的?道光立譜序的時候算起來的。一世、二世、三世,從外地搬來算的。不對。從呂家集開始算,頭一輩 來,這一輩就算第一世。你是不是胡說,這個譜序上沒有。 那這個序從那裡來的?」

兩位老人為呂家集呂氏後裔從那一世開始算起爭論不休。不過,從時間上推算,第一世應該從19世之前遷入文登算起,到現在也有 360 年左右的時間了, 應該在1640年左右。

這一支呂姓到呂家集後,又先後有幾支遷到山東各縣,以及東北、浙江、台灣乃至海外等地。由此看來,呂姓與其他姓姓氏一樣,歷史上遷徙的活動一直未曾停止。

文登呂姓後裔呂新強:「呂姓兩口啊。非常勤奮,靠兩口吃飯,在學慣用功方面非常努力。應該說名人很多。例如呂尚、呂布、呂不韋等。」

文登呂姓後裔呂強:「有句話就是說『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因為什麼呢,他在『八仙』中佔了一仙。作為呂氏一個成員吧,我是相當自豪的。作為呂布來說呢?我是不敢全面地來評價他。在三國時期,他好像是一員猛將。但是又出了另一個成語,或者叫典故吧,『呂布戲貂禪』,戲到現在還成美談了。」

歷史上呂姓的名人除了姜太公、呂尚、呂不韋、呂布之外,還有三國時的呂蒙,他曾隨周瑜大破曹操於赤壁;有北宋時三任宰相的呂端,宋太宗曾稱贊他「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宋代之後,呂姓人家就開始遷入福建一帶。清朝康熙年間,呂阿四和呂阿南兄弟登上台灣島,在台北縣鶯歌鎮一帶開墾定居。以後呂氏後人源源不斷遷入台灣。現在呂姓在台灣各縣都有分布,但以台北縣、嘉義縣為最多。
----------------------------------

典故趣事: 呂公嫁女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歷史名人: 呂不韋 呂蒙 呂雉

呂姓分布概況

呂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東、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數民族呂姓

隨著歷史的發展,本是漢姓的呂姓,在蒙古、朝鮮、瑤、土家、黎、仫佬、納西等少數民族中也有分布。呂姓在國內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東、浙江、福建為最,其中洞南、山東兩省人口占漢族呂姓人口的 3l%,其次為河北、陝西、甘肅、廣西、江西、台灣等省。

介紹文件

呂姓起源 呂姓來源有三:

一、是出自姜姓

以國為氏,始祖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國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後裔,共工氏從(堂)孫伯夷,是帝顓頊之師,帝堯時輔政,掌管禮儀,帝舜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的心腹之臣。為嘉獎伯夷,帝舜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為呂,並封他為呂侯,形成呂氏部族。伯夷的後代,早年活動於甘青山嶽地區,由於崇拜山嶽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岳成為部落聯盟的山嶽祭司。呂與申,皆為四岳部落之後,屬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會末期,呂部族由羌人分出,與親族申部族由甘肅東部又向東遷。遷至上申川之北的呂川(今志丹縣東北的杏子河)。杏子河發源於靖邊縣的白於山,東流注入延河,後流入黃河。呂人順著延河河谷,東渡黃河,與申同時遷至今山西中部的呂梁山的。今山西鄉寧縣東南4公里地有呂鄉廢城是呂姓進入山西的落腳點。呂人在夏、商時世有其國,後又東遷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呂城遺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呂姓,呂尚為呂侯的支系子孫,曾輔佐周文王;武王。這時期是呂姓的發端。呂尚,在當時又稱姜尚,人們仍以其祖姓姜稱呼他。

商朝末年,呂國成為周人的同盟,呂國的首領呂他幫助周武王打敗商王紂的同盟軍越戲方。周武王為獎賞呂人的功勞,建立周朝後封呂他為呂侯。周穆王時,呂侯為相,受命為周王朝制訂了有關刑罰的文告《呂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條文之一,用以對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為五刑(墨、劓、(非阝)、宮、大辟),共三千條。

周宣王立志復興周朝,大力經營南蠻、百濮、荊楚和淮夷,改封呂侯為甫侯,將呂國和申國從山·西南遷到河南的南陽一帶,鎮守南方。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地理志》雲:「申在南陽宛縣,申伯國也,呂亦在宛縣之西也。」《括地誌》確切指出在呂在「南陽縣西三十里」。唐時,南陽縣治設在今南陽市卧龍區潦河鎮,其西「三十里」即今鎮平縣境。這一地帶即春秋以前的古呂國、戰國時期的呂邑、秦漢時的涅陽、呂城遺址。

呂國南遷之後,到周幽王時,申、呂的國勢漸衰,春秋初年,楚國強盛,向北吞並漢水流域諸國。公元前688年,呂與申、繒等被楚文王所滅。楚靈王時,呂部分遺民被遷至湖北蘄春。

南陽呂國被楚滅亡後,楚王將其遺族的一支東遷至今河南新蔡縣西南,建立了一個小國,為楚國附庸,史稱東呂,以區別於南陽之呂。後東呂被宋國所並,繼而又淪為陳的屬地,陳被楚滅,其地則歸了楚。楚平王時,令蔡平侯復國(蔡國曾為楚靈王所滅)。蔡平侯將蔡國從上蔡遷至東呂故地,該地遂改名新蔡。

西呂、東呂滅亡後,呂國子孫均以國為氏,形成呂姓的主脈。呂侯支系孫呂尚所建的齊國滅亡後,其裔孫分別以呂、齊為姓。

二、是出自魏氏

據《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山西的呂人故地,被晉國所並,晉侯將此地作為封邑,賞給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後裔雖系晉之公族,姬姓,但因封於呂人的故地,因而仍襲用呂的故號。晉惠公時有大臣呂甥。《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一霍州呂城條:「州西三里,故呂鄉,晉呂甥邑也,今有呂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呂甥名,隋因置呂州。」呂邑後被晉並吞,呂甥後代以邑為氏,形成呂姓。是為山西呂氏。

三、是出自少數民族改姓

鄭樵《通志·氏族略》載,鮮卑族原有叱呂氏、俟呂陵氏等復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復姓改為單字漢姓,叱呂氏改為呂姓。後周時,又將俟呂陵氏,改為呂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呂氏後均改為呂姓。

介紹文件

呂姓遷徙史 呂姓遷徙史

呂姓發源地應在今河南南陽西一帶,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呂姓繁衍應在今陝西西安、河南南陽及山東東平、壽張,安徽壽縣、鳳台縣等地。

秦朝時期

秦時向北及西再度播遷,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為旺盛,後成為當地一大望族。至漢代呂姓已主要分布於今河南、山西、山東等地,並散居於我國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其中,繁衍於山東東平及安徽淮南一帶的呂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也成為當地的一大望族。呂姓南遷始於漢代,或遷浙江,或遷江蘇,還有遷湖北、雲南、四川一帶的。呂姓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其後在我國南方形成了兩大望族,一是金華呂氏,奉呂謙為始祖;另一是晉江呂氏。

兩漢時期

西漢末年,呂尚的後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縣(今山東日照西)。東漢後期,政治黑暗,宦官專權,為政酷烈,民不聊生。東漢時,呂氏有一支已遷居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西)。東漢末年,五原呂氏以呂布為代表。

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是呂姓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涌現出許多的呂姓政治家思想家,從而大大提高了呂姓的影響力。也確立了其在全國的大姓地位。宋初,錢塘的一位老儒編著的《百家姓》中,呂姓名列22位。

台灣呂姓

呂姓在台灣及海外的情況:台灣呂姓芝從大陸遷居而來,始於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呂阿四和呂阿南珂兄弟最初開墾於台北縣鶯歌鎮。現在鶯歇鎮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們當時定苦之地。這支呂姓據稱是南宋大學者呂相兼後裔。呂祖謙之後,由浙江金華移居貴十,再由貴州遷居福建漳州,後又從漳州分汀至泉州,並有一部分移居廣東。自呂阿兄弟入台之後,從福建和廣東遷台開墾的呂無源源不斷,以台北縣為最多,其次為嘉義縣。1895年日本占據台灣時,曾強迫呂姓旨民改姓宮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彎光復後,台灣呂姓才恢復祖姓。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守台灣時,部分呂姓人士隨之從大陸移居至此,擴大了呂姓人數。

海外呂姓

從明末起,東南沿海地區民眾為生計所迫,冒險闖「南洋」,這中間就有呂姓。19世紀末期,貧苦百姓前往美國、加拿大者甚多,呂姓隨之到了美洲。20世紀是開放的世紀,呂姓人士到海外尋求發展者更多。海外呂姓以東南亞最為集中。

家譜

家譜文件

家譜文件

呂姓家譜介紹 呂姓家譜介紹

周朝時,呂姓就有譜牒存在並流傳後世。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曾利用這些資料,在著《齊太公世家》時將齊國自始祖太公呂尚到康公呂貸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時,呂尚後裔呂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輩為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後遷居京兆藍田(今陝西藍田),官居左光祿大夫,宋哲宗時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號稱賢相。後大防遭彈劾被貶,死於江西信豐縣,遷葬於廣東潮州海陽縣(今澄海縣)上華鎮呂厝村,廣東呂氏宗親會在修族譜時尊呂大防為始祖。

台灣呂氏宗親會所制族譜,尊呂尚為呂氏遠祖,常有呂氏後裔來衛輝拜祭。

家譜文件

呂姓家譜文獻目錄 呂姓家譜文獻目錄

現在呂氏族譜,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蘇常州市)《呂氏宗譜》 呂贄庭光緒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餘姚(今屬浙江)《呂氏宗譜》 呂銘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屬安徽)《呂氏續印宗譜》 呂賢銘纂修,共十四卷,民國六年(1917年)鉛印。

北方呂氏家譜:

新安(今屬河南)《呂氏宗譜》 呂錫祥、呂鳳歧纂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復印。

此外,還有:

《呂氏宗譜》 呂秋泉、呂培成等纂修,民國十九年(1930年)鉛印;

《呂氏族譜》 纂刻者姓名不詳,民國初年刻本;

《呂氏重修宗譜》六卷,卷首一卷,呂光琦纂修,民國十年(1921年)鉛印。

⑧ 姓氏大全呂

呂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2007年和2010年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灣省排名第二十六位,在2018年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位。人口約七百零一萬五千餘,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44%左右,隨著歷史的發展,本是漢姓的呂姓,在蒙古、朝鮮、瑤、土家、黎、仫佬、納西等少數民族中也有分布。呂姓在中國國內分布以安徽、山東、河南、山西、浙江、福建為最,其中河南、山東兩省人口占漢族呂姓人口的 31%,其次為廣東、河北、陝西、甘肅、廣西、江西、台灣等省。 相傳上古華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為姓。後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與黃帝部族雜處,分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堯帝掌管四岳,後又助大禹治水有功,為大禹「心呂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為呂侯,商、周兩代均為諸侯國,春秋初年(前680年),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散居於韓、魏、齊、魯之地,史稱呂姓正宗,伯夷則被列為呂姓始祖。

⑨ 姓氏"呂"的起源是什麼

源自姜姓,炎帝的後裔伯夷曾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建立呂國(今河南省南陽市)。其後裔有兩支,一為姜太公呂尚,輔佐了武王克殷,封於齊國,後裔或以呂為氏。另一支為東呂國,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東呂國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原國名為姓。

源自姬姓,晉國大夫魏武子之子魏錡被封於「呂」,後裔稱為呂氏。

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漢化。為北魏叱呂氏、後周俟呂陵氏、代北地區叱丘氏漢化之後所改。

(9)帶呂姓氏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

呂伯夷:虞夏,呂姓始祖

呂尚:周朝,齊國始祖

呂不韋:戰國,秦國丞相

呂雉:西漢,漢高祖皇後

呂布:東漢,漢末年名將

呂蒙:東漢,漢末年部將

呂岱:三國,東吳大司馬

呂光:晉朝,後涼國始祖

呂洞賓:唐朝,呂姓仙祖

呂蒙正:北宋,宰相

呂祖謙:南宋,理學家

呂留良:清朝,思想家

閱讀全文

與帶呂姓氏的文字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全動漫圖片大全圖片 瀏覽:615
小釣箱價格及圖片 瀏覽:237
美女潮流圖片 瀏覽:261
美食背景大全高清圖片 瀏覽:703
手機掃描王中的圖片如何微信發送 瀏覽:270
精選圖片美女 瀏覽:707
宣統三年大清銅幣價格和圖片 瀏覽:170
黃瓜裝盤花式圖片大全簡單 瀏覽:739
喝牛奶的動漫男生圖片 瀏覽:731
玻璃茶具套裝價格及圖片 瀏覽:280
紅袍變紫衣服圖片 瀏覽:846
男孩騎電動車帶女孩的卡通圖片 瀏覽:115
泰式洗頭床價格圖片 瀏覽:271
奧康女皮鞋價格及圖片 瀏覽:108
如何在幕布思維導圖上添加圖片 瀏覽:129
女人和女孩的區別圖片 瀏覽:666
短發盤發圖片女生簡單 瀏覽:677
小姑娘的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326
寶沃二手車價格與圖片 瀏覽:492
男生使用仙女棒坐著教程圖片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