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人有哪四個階級
當代中國社會劃分為四個階層:國家管理人階層、資本家階層、中產階級、勞動者階層。其中勞動者又分為三個子階層:貧困型、溫飽型、發展型。
❷ 有沒有代表無產階級的字元我說的是特殊符號 不是漢語拼音不是圖片
傳統意義上的無產階級是指產業工人,錘子最能代表。
❸ 寫了些什麼
《共產黨宣言》究竟寫了些什麼
在《共產黨宣言》一書中,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分析了階級和階級斗爭,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產生與發展過程,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以及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無產階級所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
《共產黨宣言》批判了當時各種反動的社會思潮,對空想社會主義作了客觀而科學的分析和評價;闡述了作為無產階級先進隊伍的共產黨的性質、特點和斗爭策略,明確了為黨的最近目的而奮斗與爭取實現共產主義終極目的之間的聯系;明確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戰鬥口號,並庄嚴宣告:「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來源: 求是網(見於網路網頁)
❹ 中國都有哪些階級
至今一切社會(註:指有文字歷史的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共產黨宣言》
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丟掉幻想,准備斗爭》
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著階級。
在奴隸社會中,主要分為奴隸主階級與奴隸階級。其中,奴隸主階級為剝削階級,奴隸階級為被剝削階級。
在封建社會中,主要分為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其中,地主階級為剝削階級,農民階級為被剝削階級。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兩種主要的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這里的「產」,指的是生產資料。其中,資產階級擁有生產資料,對無產者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剝削,因而是剝削階級,也是統治階級;無產階級沒有生產資料,為獲取生活資料,不得不受到資產階級的剝削。此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也存在其他階級,如小資產階級,但是容易分化,大部分會分化成為無產階級的一員,少數會上升到資產階級,因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主要的階級矛盾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首先聲明,社會主義社會仍存在階級,仍有階級斗爭,因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國家,而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故存在階級與階級矛盾,進而必然有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進步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階段。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此時,無產階級是統治階級,對資產階級進行專政與改造;資產階級是被統治階級,但其意識形態仍然會長期存在,如果不進行繼續革命,資產階級法權很容易成為新的資產階級的招魂人,小生產很快就會使新的資產階級誕生。
原始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沒有階級,因而也沒有國家。
❺ 階級繁體字怎麼寫
"階級"的繁體字:
❻ 共產黨黨徽圖片、含義
中國共產黨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徵和標志。錘頭是工人的勞動工具,象徵著工人階級;鐮刀是農民的勞動工具,象徵著農民階級。
1996年9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製作和使用的若干規定》。《規定》指出,黨旗黨徽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徵和標志。《規定》還就黨旗、黨徽的使用范圍及黨旗、黨徽的製作作出明確規定。
(6)階級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在戰爭年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黨徽圖案一直處在變動的、不規范的狀態中。中共中央及各級組織有過多次明確黨徽圖案為「鐮刀斧頭」的規定和決議。但同時又受蘇聯國旗的影響,黨徽圖案既出現過「鐮刀斧頭」,也出現過「鐮刀錘頭」。從地域上看,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許多會議等正式場合多使用「鐮刀錘頭」,閩西、湘鄂西、鄂豫皖、川陝、陝北等革命根據地則多為「鐮刀斧頭」。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舉行,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使用的印信標志,更多地體現為「鐮刀錘頭」圖案。
1943年4月28日,毛澤東在延安楊家嶺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中國共產黨黨旗樣式並作出決定:「中共黨旗式樣,寬闊為三與二之比,左角上有斧頭鐮刀,無五角星,委託中央辦公廳制一批標准黨旗,分發各主要機關。」
1945年4月至6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七大會場上第一次懸掛了黨旗。在七大會場上及在此前後各抗日根據地所出現的黨旗黨徽圖案,基本上都統一於「錘頭鐮刀」,已經鮮見「斧頭鐮刀」圖案。
1950年,中央組織部擬定黨旗製作方案,規定「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鐮刀斧頭。旗桿套為白色。」
195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黨旗問題的批復》指出:「黨旗上只有錘頭鐮刀,並無五星(蘇聯國旗上有五星),此點請注意。」這兩個文件的發布,「鐮刀錘頭」的說法從此才固定下來。
「鐮刀錘頭」的圖案,或可從兩個角度理解:一方面,鐵錘是大工業的象徵物,錘頭更多地代表著當時的先進生產力,「鐮刀錘頭」組合才更能體現出中國共產黨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無產階級政黨;另一方面,從美學角度考慮,「鐮刀錘頭」的圖案更美觀大方。
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場主席台後部幕布中央第一次懸掛中國共產黨黨徽,黨徽兩邊分別斜插五面紅旗。這樣的會場布置成為此後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標配。但這次大會懸掛的黨徽是方柄鐮刀與方柄錘頭的組合。
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會場懸掛的黨徽造型有了新的變化:鐮刀柄由方形改為圓形,錘頭也由方形改為缺角形狀,整體更加美觀。
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會場懸掛的黨徽與現行的黨徽基本一致,但同年發行的紀念郵票仍是方柄鐮刀的黨徽圖案。
1996年9月21日,經中央批准,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製作和使用的若干規定》,指出:「中國共產黨黨旗為旗面綴有金黃色黨徽圖案的紅旗。中國共產黨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規定》對黨旗黨徽的性質、式樣、規格、製作和使用等都作出明確而具體的規定,並附有標准圖案和製法說明。在中國共產黨成立75年後,黨旗黨徽有了統一而明確的規范。
❼ 階級的字怎麼寫
階級
jiējí
①〈書〉台階。
②舊指官職的等級。
③人們在一定的
社會生產
體系中,由於所處的地位不同和對生產資料關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團,如
工人階級
、資產階級等。
❽ 階級的「階級」概念的起源與演變
研究一個概念的演變,絕不僅僅只是考察其字面上的意義,正如劍橋學派思想史家昆廷·斯金納所說的那樣:「研究概念變化不在於關注使用一些特定的詞彙來表達這些概念的『意義』,而是通過追問運用這些概念能做什麼和考察他們相互關系以及更寬廣的信仰體系之間的關系。」考察「階級」一詞的含義,就要從「階級」這個概念在不同人和不同時期以及不同社會背景之下所表述的不同含義入手。
「階級」對應的英文單詞是「class」。它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以及不同論述者那裡,表達的含義存在諸多的差異。列寧曾對「階級」作過這樣的界定:「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在這里,列寧的「階級」概念具有這樣一種特性,它首先是一個「集團」,並且與「社會勞動」相聯系,它不具備個體的特徵。
在中國,「階級」一詞古已有之,它有以下幾種解釋:台階、尊卑上下的等級、官的品位與等級、階段或段落等。顯然,「階級」一詞在中國古代或近代的基本用途是區分類別、等級,其含義主要是官位俸祿的等級和社會倫理制度,即「禮」規定的等級秩序,與後來政治學或經濟學上的含義不同。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里,「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在《共產黨宣言》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資本主義社會分為兩個階級,即資產階級(Bourgeois)和無產階級(Proletarians),認為「資本主義時代」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把人們與生產資料的關系作為劃分階級的決定性標準的。
近代以來,中國人對西方各種社會主義思想流派(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的了解,早先主要是通過對日語社會科學論著的翻譯來實現的,其形式要麼是通過歐洲語言原著的日語翻譯,要麼是通過日語的社會主義著作的引介,而這種語際跨越的過程,又是以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作為橋梁來實現的。因此,中國人理解的「階級」這個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關鍵性詞語,是與日語中「階級」一詞的解釋意義聯系在一起的。
在日本明治時代早期的英日詞典中,「階級」一詞(日語讀法為「kaikyū」)也僅是作為「台階」、「等級」的對等詞。後來,西方社會主義的日文文獻里,該詞就被賦予了「社會階級」的含義。1899年由東京的Minyūsha出版社出版的《現時的社會主義》(MG)一書中出現了兩個對立階級的表述,即「生活奢華的階級」(ogorerukaikyū)和「飢餓的階級」(uhetarukaikyū)[3]。這里的階級意思已與馬克思所說的階級含義相近,都具有以佔有社會資料的多少來劃分社會階層的特徵。
1903年,較早在漢語中使用「階級」新含義的梁啟超,曾經對中西社會作了這樣的分析,認為「歐洲有分國民階級之風而中國無之」。梁啟超不承認中國社會存在階級現象。1902年9月,他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一文中,談到人類進化的歸宿時提到馬克思的觀點,指出:「故麥喀士嘲之曰:『今世學者,以科學破宗教,謂人類乃由下等動物變化而來,然其變化之律,以人類為極點乎?抑人類之上,更有他日進化之一階級乎?彼等無以應也。』」在梁啟超這個時代的國人,對社會階級的認識,還只停留在一些學者對西方階級理論的簡單介紹上。
1903年2月,馬君武撰文介紹西歐社會黨人時,開始注意到西方現代階級的存在:「社會者,發達不息之有機體也,其必有一日焉,打破今日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階級,舉社會皆變為共和資本、共和營業,以造於一切平等之域,此社會黨人所公信也。」在馬君武看來,對於「社會黨人」來說,「資本家」(「資產階級」的早期雛形)和「勞動者」(「無產階級」的早期雛形)的社會地位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是以擁有的財富(資本)多寡來加以區別的。這里的「階級」是否具備政治意義,似乎不明確,至少馬君武沒有作出這樣的分析。因而,只能認為,馬君武意識里的「階級」,還沒有形成一個特定政治社會集團,即還不是涵蓋政治斗爭的「階級」概念。同時,馬君武還描述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認為「中國則家奴、農仆、僱工三者常兼包並容,而無顯然分劃之階級,至今尚然。」馬君武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其原因,或許可能當時中國的現代意義上的階級分裂狀況還不太明顯,或許可能用西方的「階級」概念來套中國的情況,未必適當。但不論原因如何,此時國人對中國社會的階級認知,尚處在一個經驗性的經濟分析階段上。「階級」概念的起源與中共早期的理論認知
同年10月,日本近代社會主義運動的先驅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一書,由中國達識譯社翻譯成中文。在這本宣傳社會主義理論的著作中,幸德秋水認為,現代意義上的「階級」,產生於工業革命之後:「近世工業,一經興隆,瞬息之間,席捲地球,到處壓倒個人之小產業者,有如風掃落葉,遺片無留。業利全失,不得已棄其個人小器械,向大工場而趨,其所自得者,亦惟賃銀而已。加之封建之制度廢,土地之兼並盛,地方小農不得不競出都會,求衣食於賃銀。而自由獨立之勞動者,漸就絕跡,賃銀之勞動者,日益加多。於是社會分兩階級:專有生產機關,盡領有其生產之地主資本家為一級;食力以外,一無所有之勞動者為一級。彼疆爾界,鴻溝截然。此社會生產與領有之間,已現地主資本家與賃銀勞動者之沖突。」這段敘述,提示了西方現代意義的階級構成,主要是由僱傭勞動關系引起的,並且已注意到「沖突」的現象。但是,幸德秋水所述的是西方的對象,國人只是從這里了解了「階級」,它還不是中國的經驗。
梁啟超在1904年描繪了其在紐約親見的現代西方的階級現象:「美國全國之總財產,其十分之七屬於彼二十萬之富人所有;其十分之三屬於此七千九百八十萬之貧民所有。故美國之富人則誠富矣,而所謂富族階級,不過居總人口四百分之一……此等現象,凡各文明國罔不如是,而大都會為尤甚。」但梁啟超此文的用意,並不是對這種現象的贊賞,而是對西方社會中階級貧富弊端的批判,尤其是對中國國情的憂慮而希望中國能避免這些弊端。這種希望在中國避免出現階級分化的想法,在孫中山那裡也一樣存在。1905年,孫中山再度到布魯塞爾訪問國際社會黨執行局時表示:「我們黃種的同志希望改進這種制度,使之同我們黨的原則更趨一致,防止往往一個階級剝奪另一個階級,如象所有歐洲國家都曾發生過的那樣……」在梁啟超、孫中山的觀念中,階級問題還不是一個社會問題,反過來說,分析或解決社會問題,似乎還用不上「階級」這個社會科學范疇。
1906年,宋教仁在《萬國社會黨大會略史》一文中,提出了兩大階級——掠奪階級與被掠奪階級的說法,認為「現世界之人類,統計不下十五萬萬,然區別之,得形成為二大階級:掠奪階級與被掠奪階級是矣。換言之,即富紳Bourgeois與平民Proletaruns(原文如此——筆者注)之二種也。」在這里意識到「富紳」與「平民」之間的關系是掠奪與被掠奪的關系,這是一個關鍵性的認識。因為,這種認識顯示,在理論上,宋教仁已意識到社會結構因「階級」而分裂,分裂的代價必然是社會的矛盾與沖突,這樣,對「階級」的理解正在向現代的「階級」意義靠攏。與宋教仁同時,朱執信在提到俄國社會階級狀況時也稱:「俄國之經濟制度,尚未脫封建時代之狀態,其挾經濟上勢力者,大抵為貴族、僧侶、地主,而是三者固皆有政治上勢力之階級也。」這里觸及到「階級」在政治層面上的意義,預示了「階級」一詞開始成為政治分析的用語。從經濟學分析用語,演變為政治學分析用語,是「階級」這個概念,在漢語世界內涵定型的關鍵認知。
晚清中國是一個社會動盪時代,不但社會結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社會階層不斷地分化,尤其是經歷了洋務運動的早期工業化培育,新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代表者開始生成,革命與改良的政治主張為此而激戰,而且社會思潮也對傳統文化造成巨大的沖擊,尤其是經歷了戊戌變法的啟蒙思想洗禮,人們開始以新的觀念看待中國與世界;中西思想的交匯,大量的西學用語開始在思想界流行,許多概念在譯介與運用的交錯中,被用於對中國現實的分析,「階級」這個概念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一個概念能否被本土經驗所使用,能否在理論領域被運用,是這個概念形成解釋意義的標志。「階級」這個概念,在晚清已逐漸成為中國思想界、政治界分析中國社會問題的一個關鍵性用詞,盡管還不是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理論概念。
以「階級」概念分析中國社會問題,在20世紀初,思想界、理論界的運用還是相當膚淺的,對「階級」這個概念的理解也很模糊,並且大都沒有對「階級」這個概念給出一個明確的解釋,往往只是對西方社會中出現的階級現象作負面的評價,以此作為對「階級」概念的理解。直到20世紀20年代左右,「階級」這個概念才在中國固定下來,並得到普遍的應用。1919年,日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kawakami,參照馬克思所描述的「階級」現象,給「階級」下了這樣一個定義:「馬克思所指的階級(kaikyū)是經濟利益對立的經濟階級。說得再具體一點,指的是佔有土地或資本等生產資料者與不佔有土地或資本等生產資料者之間的區別,以及由此產生的進行經濟壓迫和剝削者與被壓迫和被剝削者的區別。」同年5月,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吸收了Kawakami的觀點以及「階級」一詞的用法,全面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這篇文章所講的「階級」,是一種已經形成了的社會集團,並且有了階級自覺,他說「後來屬於一階級的,知道他們對於別的階級,到底是立於不相容的地位,階級競爭是他們不能避的運命,就是有了階級的自覺,階級間就起了競爭。」這個說法,已經與現代意義上的階級概念相去不遠了。
「階級」一詞在近代中國理論思想界的流行,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譯介有相當大的關系。1899年,上海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上,首次提到《共產黨宣言》「資產者與無產者」一節中的一段話;1919年《每周評論》第16期上,刊出摘譯的《共產黨宣言》中的幾段文字,但這些零散的譯文,不足以讓人們全面了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直到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全譯本出現後,有關階級的理論才在思想界被全面了解。當然,這不是唯一的途徑,例如,毛澤東後來回憶說:「記得我在一九二○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階級斗爭》,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和一個英國人作的《社會主義史》,我才知道人類自有史以來就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總體而言,「階級」這個概念,經過1920年代流傳,逐漸成為思想理論界分析中國社會問題的一個重要理論范疇。
1929年的一本社會科學詞典給「階級」下了這樣定義:「各時代各國家的住民常常根據收入和得到生活資料的樣式而分若干集團。……這個集團就叫做階級。……階級的特徵是它的構成各員關於共通的經濟利害互相團結的,全體講來對於國家全體收入的分配是和他們斗爭的他的階級是對立的(原文如此——筆者注)。為了階級利害的維持和增大的對抗,就發生政治的對抗了。因此階級就可用下列的說法:——階級是由經濟的及政治的利害的共通而結合的集團。」這一定義顯示「階級」有這幾個特點:第一,階級是特定的利益集團,這種利益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第二,階級是一個集團相對於另一個集團而言的,沒有不同利益的團體或個體的相互對抗關系,就無所謂階級;第三,階級與階級之間會因本階級的政治或經濟利益而發生階級斗爭。詞典中的概念定義,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思想與知識的綜合,它在一般意義上,是這個時代社會思想共同認知。顯然,詞典的這種早期「階級」認知,盡管已經涉及「階級」這個概念的基本要素,也將這個概念與唯物史觀聯系起來,如詞典在「階級斗爭」條中稱:「這個階級斗爭的原理是由於馬克思唯物史觀所結論的社會變革的直接動力。」但將「階級」這個概念精確化與理論化,有待於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尤其是中共革命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❾ 什麼叫階級
階級的釋義:人們在社會上由於所處地位不同和對生產資料關系不同而分成的集團。
階級
[ jiē jí ]
詳細解釋
1. 台階。
唐 陸龜蒙 《野廟碑》:「升階級,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載車馬,擁徒隸者,皆是也。」
2. 指尊卑上下的等級。
漢 王符 《潛夫論·班祿》:「上下大小,貴賤親疏,皆有等威,階級衰殺。」
3. 官的品位、等級。
《舊唐書·高宗紀上》:「佐命功臣子孫及大將軍府僚佐已下今見存者,賜階級有差,量才處分。」
4. 階段;段落。
《朱子語類》卷一○三:「然為學自有許多階級,不可不知也。」
5. 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由於所處的地位不同和對生產資料關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團。如工人階級、資產階級等。
造句
(1) 共產黨員是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不能把自己等同於一個普通老百姓。
(2) 我們應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3) 「四人幫」惡毒攻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4)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卓絕的貢獻。
(5) 我們應用革命的力量推翻反動的統治階級。
❿ 一個黨徽由四個字組成,是哪四個字求答案
錘子,鐮刀。黨的十六大黨章首次就「黨徽黨旗」作出明確規定,這對於維護黨徽黨旗的嚴肅性,發揮黨徽黨旗的號召力,增強黨員的光榮感、使命感,增強黨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後歷次黨章都沿用了這一規定。
黨章第五十一條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
鐮刀、錘頭代表勞動工具,象徵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代表著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10)階級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由「鐮刀斧頭」向「鐮刀錘頭」的演變
1943年4月28日,毛澤東在延安楊家嶺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中國共產黨黨旗樣式並作出決定:「中共黨旗式樣,寬闊為三與二之比,左角上有斧頭鐮刀,無五角星,委託中央辦公廳制一批標准黨旗,分發各主要機關。」
這個決定有兩個要點:一、仍以「鐮刀斧頭」象徵工農聯盟;二、去掉原來旗幟上的五角星,以與蘇聯旗幟相區別。
楊家嶺會議後不久,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決定,完全同意關於解散共產國際的提議。
決定指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曾經獲得共產國際許多幫助;但是,長久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即已能夠完全獨立地根據自己民族的具體情況和特殊條件,決定自己的政治方針、政策和行動。」
1945年4月至6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七大會場上第一次懸掛了黨旗。盡管兩年前楊家嶺會議作出的決定,黨旗樣式是「斧頭鐮刀」圖案;但在七大會場上及在此前後各抗日根據地所出現的黨旗黨徽圖案,基本上都統一於「錘頭鐮刀」,已經鮮見「斧頭鐮刀」圖案。
1949年5月,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對入黨儀式所用黨旗尺寸作出具體規定:暫規定八十生的(厘米),橫一百二十生的之紅旗,左上角的中間(全旗四分之一)為黃色鐮刀錘頭,其直徑為三十生的。同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函復軍委總政治部「同意在黨旗未統一規定前按暫行規定之樣式試用」。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在協商擬制國旗過程中,來自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的曾聯松提交的「五星紅旗」國旗設計原稿,大五角星中原有「鐮刀錘頭」圖案,當時新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修改意見標示為「去鐮刀斧頭」。經過修改,該方案作為「復字第32號」入選,並最終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1950年,中央組織部擬定黨旗製作方案,規定「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鐮刀斧頭。旗桿套為白色。」
需要指出的是,這份文件的檔案原稿,竟有9處將「錘」字改為「斧」字,但文件所附的設計圖樣使用的仍是「鐮刀錘頭」組合的圖案。這種文件規定與製作圖案不一致的現象,反映出明確規范黨徽黨旗製作標準的意義和緊迫性。
1951年6月,《中共中央關於黨旗問題的通知》指出:「在黨的三十周年紀念時,各地可按舊例,一律採用左上角綴以黃色鐮錘圖案的紅旗,旗上不另加中國共產黨字樣或其他記號」。
195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黨旗問題的批復》指出:「黨旗上只有錘頭鐮刀,並無五星(蘇聯國旗上有五星),此點請注意。」這兩個文件的發布,「鐮刀錘頭」的說法從此才固定下來。
「鐮刀錘頭」的圖案,或可從兩個角度理解:一方面,斧子是手工業的象徵物,而鐵錘是大工業的象徵物,錘頭更多地代表著當時的先進生產力,「鐮刀錘頭」組合才更能體現出中國共產黨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無產階級政黨;另一方面,從美學角度考慮,「鐮刀錘頭」的圖案更美觀大方。
參考資料來源:共產黨員網-中國共產黨黨徽是什麼樣的?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共產黨黨徽演變的幾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