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西方文字圖片

西方文字圖片

發布時間:2022-03-06 21:25:00

❶ ps常用的西方字體

這個不能幫你了,你需要什麼久下什麼吧
英文英文字體太多太多了!
我建議你下一套cai978,這款字體裡面就有1000多種英文字體!平時夠你用的了
至於你要什麼中東那些字體,比較少用,還是看你設計的需要吧!

❷ 西方文字的起源

字母文字最早是由腓尼基人發明的。這種文字是用比較靈活,可以應用於各種不同語系的語言。希臘人改進了腓尼基字母而創造了希臘字母,伊達拉里亞人又改進了希臘字母創造出拉丁字母。

中世紀時,日耳曼人受羅馬文化影響,用拉丁字母拼寫了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等拉丁語系的語言。

而斯拉夫人也受東正教文化影響使用改進了的希臘字母,即西里爾字母拼寫了俄語、波蘭語、羅馬尼亞語等斯拉夫族系的語言。有些文字,例如日語等同時使用了表意文字和表音字母兩種形式。

(2)西方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腓尼基字母的演變

腓尼基字母和亞蘭字母,像他們的埃及原形,只表示輔音,一個叫做「輔音音素文字」(abjad)的系統。在公元前7世紀由腓尼基字母演化出來的亞蘭字母是波斯帝國的官方文字,幾乎是亞洲所有字母系統的始祖︰

現代希伯來字母是皇家亞蘭字母 的變異體。(撒瑪利亞字母沿用原來的希伯來字母。)

阿拉伯字母是亞蘭字母經約旦南部仍使用的納巴泰字母演化而成。

公元3世紀的敘利亞字母經Pahlavi scripts和粟特文字母演化成亞洲北部的古突厥文、回鶻文、蒙文、老滿文。

喬治亞字母的起源不詳,但應屬於波斯─亞蘭(或希臘)語系。

婆羅米系文字最有可能是亞蘭字母演變出來,後來隨印度教和佛教傳入西藏、蒙古、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中國和日本雖受佛教影響,但保留已有的文字。)

❸ 西方最浪漫的文字是什麼啊

華茲華斯的<<抒情歌謠集>><<孤獨的收割者>>
雨果的<<愛爾那尼>>

❹ 詳細介紹手寫西方文字藝術字體及其特徵。

HO,我也挺想知道的……(和親一起巴望著答案)

❺ 哪裡有西方英雄的文字資料和圖片

www.sogou.com

❻ 東西方文字的特點

前不久在在網上看見一個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就把它轉載給你吧,其實,我很欣賞那個答案的。中國方塊字是象形文字,西方字母是拼音文字,中國文字是以符號為基礎,字母是以腓尼基字母為基礎,而漢語拼音只是在二者之間做一個過渡的作用。
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重的是外表的意象與神的聯系。而不是語法上與神的聯系。這使我們的文字非常的早熟並發展到後來的僵化。產生話語權,普通的人們無法領略到文言文的神韻。發展到現在中國人的問題在於過分的注重文本,文本太發達了,太發達就假了。傳播出來的東西都是虛偽的,文人臆想的。所以我們接受的文本描述越美好,現實中的生活就越黑暗。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外面的世界黑,我們寫文章給自己以使自己能夠短暫的逃避寫出來的文章很美,別人很喜歡看,這使文人很受寵。和世界一對比真是文本的世界好呀。後來再傳播到全國各地,中國的交通不發達,導致了這個地方的人覺得那個地方美,那個地方覺得這個地方美,其實都是表面的。現實中的中國人很內斂,很虛偽,愛幻想,愛逃避,他人是地獄,不敢面對現實,所有的東西都是潛規則。現實越不美,就越逃,越逃就越不美,直到後來文字獄大盛,真的東西不能寫,一寫就可能被殺頭。李卓吾就是這么循道的,金聖嘆也是。那些都是多麼優秀的人呀。西方是另一種情況,西方文字不發達。西方人身強體壯,經常相互斗歐。他們是互動的交流的。所以他們的宗教是愛,是靈的無窮大——上帝;而不是中國的天人合一,是孤獨,飄逸——靈的無窮小。誕生在印度的佛教是一種很特殊的宗教,它其實是種養生養神之道。他是為人的靈性在從零到無窮大這段過程的超越而創造的。孤獨的幸福,這是中國人所追求的——成仙得道。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只羨鴛鴦不羨仙,而且這種代價是慘痛的,象梁山伯與祝英台。但是西方早期在精神上是很粗糟的,因為他們的文字很不發達。所以他們能搞文學的,能在文本上獲得聲譽的人是很了不得的,他們的諾貝爾文學獎也是很了不得的。他們的文章是擺得上檯面的。而中國的文章一開始就寫絕了,能寫好文章的人最早我看是老子吧。到了四大名著是顛峰了,後人不可能超過的。而到了現代根本沒有什麼真正的好文章,都是些臆想的作品。萬物法自然,你再巧奪天工,也還是天工要好吧。所以臆想的文章是不可能跟真實的比。而且臆想的文章導致了人們的兩種價值觀,一種來自文本一種來自現實,而人們往往更相信文本的價值而逃避現實。所以中國人開始要寫雜文。雜文就是往生活里寫小說。魯迅就是生活小說最著名的人。但是他還是不如李敖的。因為魯迅的小說揭露的還只是表面的政治上的一些東西,他沒辦法發掘出更本質的東西,在中國人在形而上的問題他是解決不了的。這點李敖做到了,他簡直是個自我暴露狂----為什麼呢。中國的問題就是在潛規則,不僅僅是政治上的潛規則,而且是做人上的潛規則。是透到每個人骨頭里去的。所謂反者道之動也。你要反,就也要反到骨頭里去。所以你會看見李敖連自己的裸照都貼出去了。這在中國是需要很大的犧牲精神的---你必須明白一點:在中國是士可殺不可辱,也就是面子是比死還重要的。那麼李敖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根本是把生死拋在一邊隨時准備殉道的。現在居然還有人說風涼話,居然還有人把李敖和這個比,和那個比,前幾天看見一篇文章把他和李卓吾進行比較。後面還評價說李敖不如李卓吾,因為卓吾死了李敖沒死。我的天哪,我都快吐出來了。中國的這些傢伙就是這么研究人的,他們就是這么研究歷史的,他們就是時刻警惕著,時刻准備著要在歷史中找到些手段來應用。人可以這么比的嗎?歷史可以這么讀的嗎?在作者的眼裡人根本就是豬嘛。李敖和李卓吾更是豬裡面的典型要特地挑出來,別的豬,與豬的生死他根本都不放在眼裡。想想看中國人怎麼讀三國你就知道了,人的死活是無關緊要的,關雲長手起刀落就是一個。人們注意的是裡面的英雄,是裡面的謀略。說好聽點叫謀略,難聽點不是陰謀是什麼?所以中國人在現代是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不是因為外國沒人懂中文,而是因為在文本上根本不行。中國的真貨根本不在文本上。到了高行建才勉強可以,因為畢竟是真東西,但只是一個人的真,而不是中國人的真。中國的真是在生活中,而外國人怎麼可能懂中國人的生活呢。就好象電影《刮痧》表達的:他們不誤會你就已經很好了?再來說說詩歌。詩歌是種很特別的文體。它是神的語言——形而上的語言。為什麼說他是神的語言呢?因為每個人都能從裡面看出點東西來,但是你就是搞不懂整首詩在是講什麼。用尼採的話說就是:是寫給所有人的,也是所有人都看不懂的。所以通常我們在詩歌面前獲得的只是審美,而不是理解。詩性哲學是怎麼回事呢?就是用神的語言來講哲學。那就是道德了。所以尼採的文章我們可以把他看成是一部道德語錄,一本格言。我這整篇文章講些什麼呢?只有一句話:美言不信中國人要從文字中,從文本的歷史中解脫出來,回到真實的生活。因為無論是文本還是歷史都是一種積累,積累在哪裡呢?積累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體現在我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

❼ 西方字體之手寫體有什麼歷史

培根說過:「歷史使人明智」。因此,針對現行漢字是否需要改革、能否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等復雜的問題,我們應該先從漢字發展的歷史中尋找答案。

***漢字的起源

漢字起源於什麼時候,我們尚難以准確地回答。我們發現的最早的、能夠(部分)確認的漢字是商朝盤庚時期的甲骨文。商朝盤庚時期距離現在已經有3500多年。那時甲骨文已經出現了大量的詞彙(2000以上),已經出現了會意字、形聲字、假借字和轉注字等比較復雜的文字,還出現了用甲骨文進行記事的作品。這些都說明在盤庚以前,漢字已經經歷過一定時期的發展。

***兩種變化

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發生了許多變化。根據史實,這些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

漢字改革是指人們有意識地、主動地治理漢字的過程,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指漢字自然的變化過程。漢字的改革一般是非連續的、劇烈的、短期內完成的;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連續的、緩慢的、長期的。漢字的自然流變有時間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多樣化,造成異體字越來越多,字音讀法不同,字義發生變化,導致了漢字不統一、不規范。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演變後,人們必須對漢字進行改革,使得漢字規范化、統一化。此外,漢字不可能一產生就很完美,就能滿足各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也會主動地改革漢字,使得漢字滿足生產力繼續發展的需要。而當改革的措施推廣之後,漢字又開始新一輪的自然流變。

漢字的變化好像路的變化一樣。路是人們走出來的;路走出來之後,人們隔一段時間就得修繕一次;修繕之後,路又漸漸發生一些變化,如變寬、變直、損毀,或者出現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繕。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前的路漸漸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需要建設新的道路,如鐵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當於漢字的改革,而路漸漸自然變寬、變直、損毀、分支等變化,相當於漢字的自然流變。這兩種變化過程有著不同的性質、趨勢、規律和作用,因此過去我們籠統地把這兩種變化放在一起討論漢字的歷史演變,得出的一些結論,如「漢字的發展趨勢是由繁到簡」,難免模稜兩可,似是而非!

***三次改革

歷史上,漢字的結構經歷過三次改革:從古字改革為小篆、從小篆改革為隸楷,從繁體字改革為簡化字。

下面簡單敘述一下這三次改革過程:

(1)從古字到小篆

在這本書里,古字是指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含有金文、甲骨文和大篆等字體。

金文:古代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銘文。金文始見於商代二里崗的青銅器,不過商代二里崗發現的青銅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數幾件。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時,青銅器上金文已經較為普遍。商代金文多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會意字。這些字像一幅幅圖畫,生動逼真,渾厚自然,有的呈團塊狀。

甲骨文:古代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現在發現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盤庚時期的甲骨文,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會意字,形聲字只佔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大篆:據傳為周朝史籀所創,故又稱籀文、籀篆、籀書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過渡的一種漢字字體。

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簡化而成。相對於大篆而言,小篆的形體結構簡明、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發生一定的變異和合並。與大篆相比,小篆的圖畫性已經大大減弱,每個字的結構已經比較固定。

相傳小篆是戰國時期秦國宰相李斯負責整理出來。如果小篆的確是在短時期內整理出來的,則在秦國國內必然有一個主動推廣小篆和主動摒斥包括大篆在內的古字的改革過程。

秦國以外的國家所用的文字統稱為「六國文字」。六國文字屬於古字范疇,圖畫性強,形狀不定,難以識別。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攻破齊國首都臨淄,齊亡。至此,秦統一六國。秦王嬴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上實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強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階級對全國的統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規定以小篆為統一書體在全國推行,並「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的各種文字。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趙高等人編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書文,作為標準的文字範本。由於皇帝的高度重視以及皇權巨大的影響,小篆迅速在全國推行開來,而紛繁復雜的「六國文字」也隨即退出歷史的舞台。

(2) 從小篆到隸楷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間又創造一種比小篆更為簡便、更為定型的新書體。這就是「隸書」。隸書開始時是寫得比較草率的和不夠規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統一文字時,隸書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規范的字體。隸書改篆書一味圓轉的線條為方折的筆畫,順應了社會對書寫方便和規范的需要。

相傳,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獄中把民間流行的隸書整理出三千個字,傳給秦始皇。秦始皇大為賞識,並破格提拔程邈為御史,並准許其字用於皂隸小民之間。此後,隸書不僅僅在秦朝民間廣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隸書書寫,但重要的詔書仍用小篆書寫,所以隸書在秦代又稱「佐書」。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隸書以前的漢字是用繪畫式的線條書寫的,而隸書以後的漢字是用橫豎撇點折等筆畫構成的。自隸書出現後,漢字的結構基本上固定了下來,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隨著秦王朝的覆滅,小篆也就迅速退出歷史舞台,隸書成為社會首要書寫方式和書法的典範。其後不久,出現了更為規范的楷書字體。漢朝以後楷書占據正統地位。

(3)從繁體字到簡化字

下面詳細說一下在這個階段的漢字結構上的改革過程。

漢字中許多字自古以來在民間就有多種寫法,有的寫法筆畫多,有的寫法筆畫少。筆畫多的叫做繁體字,筆畫少的叫做簡體字。

隸書和楷書走上歷史舞台之時,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種繁體字和簡體字,但是針對隸書和楷書形式的一些漢字,人們又漸漸創造出的新的書寫形式,有的寫法筆畫多,有的寫法筆畫少。一般筆畫少的佔多數。這些筆畫少的書寫形式叫做簡體字,筆畫多的叫做繁體字。簡體字一般不被官方認可,只流行於民間,因此又叫俗體字。順便說一下,上個世紀,我們實行簡化字運動後,有些簡體字或俗體字取代占正統地位的繁體字,成為占正統地位的文字,這些簡體字叫做簡化字。可見「簡化字」和「簡體字」是兩個相關但不相同的概念。

1909陸費逵在《教育雜志》上發表《普通教育當採用俗體字》一文,首次向國人闡明簡體字的優越性,並且說明簡體字並非本身不雅觀。這篇文章被認為是近代簡化字運動的開端。

1922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劃委員會成立了漢字省體委員會,正式進行漢字簡體字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並通過錢玄同的《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此案首先說明了減省漢字筆畫的重要性,指出雖然改用拼音是治本的辦法,而減省漢字的筆畫是治標的辦法,但是當時漢字的弊病已日益明顯,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時拿不出來,所以減省筆畫的治標方法是當時唯一的選擇。此案還講述了減省筆畫的幾種方式,而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和民間使用的歷史。

1935年,經過了十幾年的學術討論和准備,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但該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對。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達了「簡體字應暫緩推行」的訓令,標志著民國時期的簡化字運動的夭折。

但是,簡化字運動在人民群眾仍舊繼續進行著,特別是紅軍解放的地區,到處都可以看到簡體字。它們出現在人們手寫的稿子和各種印刷品上,人們稱之為「解放字」。隨著解放區的擴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國,在群眾中為新中國漢字簡化運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後,漢字簡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議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正式成立,並選舉吳玉章為主席。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主任委員是馬敘倫,下設拼音方案組、漢字整理組、教學試驗組、編輯出版組、秘書處。1954年10月,這個委員會將多方研究討論並經過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上報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並下達地方進行進一步審閱,並開展初步試驗。同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隸屬於國務院直屬單位。1956年國務院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以及《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開始正式推行漢字簡化方案。

根據國務院的決議,《漢字簡化方案》分四批進行。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簡化字260個,包括230個簡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個偏旁類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簡化字95個;1958年推行第三批簡化字70個;1959年推行第四批簡化字92個,另外附錄了54個簡化偏旁。四批合計517個簡化字,其中有30個是《漢字簡化方案》之外的偏旁類推字,而《漢字簡化方案》中還有28個沒有推行。1964年,文改委編印了《簡化字總表》,此表分為3個表。第一表收錄了352個不作偏旁的簡化字,第二表收錄了132個可作偏旁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收錄了1754個簡化字,是應用第二表的簡化字和簡化偏旁,對基本上以《新華字典》收錄的8000個漢字進行類推簡化。總表外還有兩個重要的附錄:一個是被看作簡化字的異體字表,一個是國務院批準的生僻地名用字表。《簡化字總表》的編印表明中國第一次簡化字運動最終取得了成功。

第一次簡化字運動的效果突出: ① 它把2235個漢字從平均16.03個筆畫減省到10.3個筆畫,學習起來和書寫起來都方便了許多; ② 消除了一批異體字; ③ 構造更為合理,比如「償」容易讀成「shǎng」,變成簡體字「償」後就不會誤讀了; ④ 在結構上更為美觀,字形之間的差異也更為突出。筆者曾經把繁體字和簡化字的漢語報紙給不認識漢字的德國人和泰國人看,讓他們比較那種形式的漢字更美觀,結果他們大多數認為簡化字美觀。

在掃盲試驗中,簡化字掃盲的效率比繁體字掃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第一次簡化字運動也存在一些問題: ① 有些字簡化不合理; ② 有些繁體字該簡化的沒有簡化。這些問題,相對於其上述有益的效果而言,是次要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慣性,簡化字運動也不例外。第一次簡體字成功之後,有些人又在思索著如何進一步簡化漢字,於是開始了第二次簡化字運動。其大致過程如下:

1966年到1971年,漢字簡化工作處於停滯狀態。1972年3月,中國科學院下設文字改革辦公室,文字改革工作開始恢復。當年7月,文字改革辦公室開始擬定《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並廣泛徵集群眾中流行的簡化字。1973年國務院同意恢復「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名稱,歸國務院科教組管。1975年文改委擬定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以下稱《二簡》。1977年文改委在廣泛徵集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擬定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修訂稿,收錄了簡化字853個。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並於次日開始試用《二簡》中第一表中248個簡化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國統編教材一律試用《二簡》中第一表字,開始推行《二簡》。

但是《二簡》中不合理的地方很多: ① 沒有規律地簡化了一些字; ② 不合理的兼並了一些漢字,如把「雕」和「刁」並為一個字。此外,漢字的整體局面被「一簡」深刻地沖擊後,剛剛恢復平靜,又受到「二簡」的沖擊,弄得有些混亂。因此,從1978年開始人們反對《二簡》的呼聲越來越高。1978年8月,全國報刊都停止了試用《二簡》中第一表中的簡化字。

從1980年起,有關機構開始修訂《二簡》,一直持續到1985年。但是在似乎修訂完善的時候,被政府廢止了:1985年12月,文改委更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廢止《二簡》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並在通知中明確指出「1977年12月20日發表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達之日起停止使用。」這個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簡化字運動的失敗。

第二次簡化字運動為什麼失敗了?筆者認為根本的原因在於第二次簡化字運動的效益非常有限。第一次簡化字運動對漢字的結構改動得那麼大,而產生的效果在掃盲試驗中,簡化字掃盲的效率比繁體字掃盲的效率只提高了20%左右。第二次簡化字運動的規模遠不及第一次簡化字運動,群眾基礎也趕不上第一次簡化運動,合理性也不如第一次簡化字運動,因而其產生的效益不會有多大。

第二次簡化字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問題和很多值得吸取的教訓。其中關鍵的一點是「不熟不做」。因此,1992年11月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批轉國家語委關於當前語言文字工作請示的通知》中進一步明確指出今後對漢字簡化應持慎重態度,使漢字保持穩定,以利社會應用。

***漢字的自然流變與規范化

(1) 漢字結構的自然流變

漢字結構上的自然流變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 異體字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同一個字不同的書寫形式越來越多; ② 筆畫的模式越來越多; ③ 書寫方式越來越多。

漢字在起源之時,實際上是一幅幅逼真的圖畫,各個部落甚至各個人在寫這些字,或者說畫這些畫時,都可能不一樣,所以每個字的寫法有很多種。這種現象在商代甲骨文中仍然非常明顯。例如,甲骨文中「尊」字的寫法至少有20種,「羊」字寫法至少有45種。一個字多種寫法相互之間稱為異體字。

在漢字結構變革過程中,新的字體取代了舊的字體,舊的字體中各種寫法往往同時也被廢止了,即消除了許多異體字。但是對於新的字體而言,通過自然演變,在民間又有簡化、草化、快寫、隨便寫的現象、要求和趨勢,由於各地、各時、各人在簡化、草化、快寫、隨便寫時沒有統一的規矩,國家又一直沒有制定漢字書寫的標准,所以一個漢字又產生多種寫法,出現了新的異體字。

此外,由於人們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不斷增長,現有的字往往不夠。因此,就會另造一些字來,由於各個時期各個人造的字往往沒有經過專門的機構進行審查就流傳開來了,有些字實際上是表示同一個意思,這就又增加了異體字出現的機會。

在字體方面,漢字也發生過較大的流變。例如,隸書走上歷史舞台不久,其筆畫經過自然流變,形成了楷書。宋朝發明了印刷術,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筆畫發生進一步的自然流變,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隨看文化事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在西方文字字體的影響下,漢字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仿宋、扁宋等。這些字體一般用電腦而不是手來「書寫」,所以現在又可統稱為「電腦字體」。

此外,為手寫之便捷以及書法藝術的開拓,人們還創造出行書和草書等多種書寫方式。行書的結構和楷書基本相似。草書的結構雖然和楷書差別較遠,但是草書一般只作為一種書法,或者作為一種速記方式,在信息交流中應用較少並常遭排斥。

(2) 漢字數量的自然流變

在自然流變過程中,漢字的數量是逐漸增多的,這是因為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們不斷地製造出一些新字來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此外,異體字的自然增多也是漢字數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3) 漢字讀音的自然流變

從遠古時期到現在,漢字的讀音發生過一定的自然流變,如上古時期,有一些復輔音,現在都從漢語中消失了。此外,在音調方面,也有一些顯著的變化。長期以來,漢字一直沒有一個規范的注音工具,是其讀音自然流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漢字字義的自然流變

從遠古時期到現在,有些漢字的字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漢朝以前,「低」只表示「頭向下垂」;漢朝以後,「低」才表示和「高」相反,包括「矮」、「地勢低窪」、「聲音細小」、「程度差」等意義。

(5) 漢字的規范化問題

上述漢字的自然流變如果不加以約束、規范和清理的話,將帶來嚴重的混亂。

傳說中創造漢字的「倉頡」可能是遠古時期一個偉大的漢字整理者。周朝史官史籀可能也是一位傑出的漢字整理者。他撰寫的童蒙識字課本《史籀篇》客觀上起到了規范漢字的作用。上述秦朝以小篆統一中國漢字,也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漢字整理規范運動。其後不久,隸書的出現,進一步規范和簡化了漢字。此後,漢代的許慎、唐代的顏元孫、宋代的郭忠恕和張有等都對字形混亂的局面做了一些撥亂反正的工作。此外,始於漢末的反切漢字注音方法和魏晉的韻書,為漢字讀音的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五四」運動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對漢字而言,也是一場大規模的整理和規范過程。在字義方面,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白話文運動的推進,即提倡用口語書寫文章,反對用文言文書寫文章,廢棄了許多漢字在文言文中特有的意義,也使得常用漢字的數量至少減少了很多。

新中國成立以後,開展簡化字運動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漢字的規范化運動,這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 清理和廢除異體字; ② 統一和規范漢字的字形、筆畫、筆順; ③ 統一和規范漢字的讀音。關於這個方面的歷史,讀者可以參考高更生先生所著的《現行漢字規范問題》一書。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社會人口的流動急劇增長,文化教育和廣播電視事業蓬勃發展,全國人民的普通話水平提高很快,很多偏遠鄉村的老人雖然不會說普通話,但是能聽懂普通話。這說明現在中國人民在漢字的發音問題上統一和規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漢字歷史演變的趨勢

縱觀上述漢字改革和漢字歷史演變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很難說漢字的歷史演變有什麼趨勢。這是因為漢字的演變分為自然的流變和主動的改革這樣兩種相互交替又相互對立的演變模式。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文字學工作者可能都知道,漢字的演變有這樣一種總的趨勢:形聲字的比重越來越大。甲骨文時期,形聲字約占漢字總數的20%;小篆時期,這個數目約上升到50%以上;隸書時期,形聲字的比例達到80%,而上個世紀簡化字運動之後,這個比例上升到85%左右。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多種原因,現行漢字中許多形聲字並不能正確表示漢字的讀音,如「排、沸、現、形、析」等形聲字都沒有正確表示漢字的讀音。

***歷史的啟示

從上述漢字發展的歷史中,我們可以得出兩點啟示:

(1) 漢字的結構可以在短時期內發生巨大的變化

這體現在大篆向小篆的變革之中、小篆向隸書變革之中、繁體字向簡化字的變革之中。

(2) 漢字的改革是和生產力的大發展相互對應著。

這體現在漢字兩大改革活躍時期(秦朝和20世紀)都是發生在生產力大發展的時期。這種現象可以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來解釋:漢字本質上是一種生產工具,生產力的大發展為生產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術和人文基礎,而生產工具的革新將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又滿足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此外,生產力大發展和漢字改革都需要中國處於一個相對統一和穩定的政治局面。這也是其原因之一。

❽ 西方字母文字經過哪些演變 盡量簡潔一些

現在西方的拉丁字母文字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腓尼基字母,而腓尼基字母又是根據比他更早的古埃及的圖畫文字(也就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制定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現在的字母也是從象形文字那發展而來的.後來經過古希臘和羅馬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拉丁字母.

❾ 中國文字與西方字母文字的差別

中國漢字系象形文字,起初是根據對象的形態而創造出來的文字,目前所留下來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它們都是象形文字。後來經過不斷地演化,經過大篆、小篆才漸漸形成了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而現在西方的拉丁字母文字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腓尼基字母,而腓尼基字母又是根據比他更早的古埃及的圖畫文字(也就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制定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現在的字母也是從象形文字那發展而來的。後來經過古希臘和羅馬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拉丁字母。至於為什麼在造字上有這樣的差別,我想只有問當初造字的人了,他們是怎麼想出來的,我們後人無法知曉,只能猜測。而對於演變的差異,我想主要是中國的文字和西方的文字有著本質上的差別。漢字是表意文字,而拉丁字母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的特點就是通過筆畫的勾勒,能概括它所代表的食物的含義,比如「日」最早就是一個圈裡面一個點,很形象的。所以後來我們有了筆畫復雜卻很形象的漢字,而拉丁字母是表音的,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音,比如太陽在英語中的發音中是「sun」,那麼他們就想辦法從26個字母中選幾個字母出來拼在一起能夠發「sun」的音。因而就有了現在的英語單詞「sun」。

閱讀全文

與西方文字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方帶圓的臉型適合什麼發型圖片 瀏覽:25
素描動漫的女生的頭像圖片大全 瀏覽:436
簡單畫邊框圖片大全 瀏覽:516
圖形圖片轉word 瀏覽:876
怎麼用ps6在圖片 瀏覽:635
非常酷衣服圖片 瀏覽:535
本田小自由價格及圖片 瀏覽:538
word文檔圖片保存後怎麼會很亂 瀏覽:57
公主抱女生圖片 瀏覽:463
可愛小巨頭龜圖片 瀏覽:115
鴿子怎麼畫簡單又好看圖片背景 瀏覽:712
女孩子轉頭圖片 瀏覽:740
喻言可愛圖片 瀏覽:884
很火的抖音歌曲女生圖片 瀏覽:990
小幅簡單油畫圖片 瀏覽:103
在淘寶客服如何發圖片 瀏覽:26
唯美的傷感圖片文字 瀏覽:530
三輪車摩托車圖片價格 瀏覽:707
欠揍文字圖片 瀏覽:816
微博圖片轉換成word 瀏覽: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