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六旬外婆吐槽外孙补丁裤,劝他扔掉,双方之间审美为何会存在巨大差异呢
六旬外婆吐槽外孙补丁裤,劝他扔掉,网友觉得两个人只见的这种争执很好玩,甚至有网友称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奶奶或者外婆,也是看不惯自己的穿着打扮。那么,他们双方之间审美为何会存在巨大差异呢?我认为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两个人的年龄差很大,所以代沟和审美也不同;二是外婆那个年代补丁裤是穷人没办法才穿的,所以她认为穿着不美;三是很明显是认知差异导致的审美差异。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的讨论一下关于祖孙两个的审美差异问题。
所以祖孙两人就是认知差异导致的审美差异,他们谁也没去好好的认识对方生活过的那个年代,所以自然就无法理解了。外孙是不可能穿越回去外婆那个年代亲自感受一下的,外婆虽然身处如今这个时代,但是她年纪大了也不愿意去接受新鲜事物,对于年轻人流行穿的衣服,她的审美已经跟不上了,所以才会接受不了这样的补丁裤。
‘贰’ 农村70后怀旧:小时候穿补丁裤是穷,现在穿破洞裤是时尚
都说80后爱怀旧,其实70后何尝不爱怀旧呢,短短的三十年,就给人的价值观、审美观来了一次180度的大翻转。就说我们农村70后小时候穿的衣服吧,那时候有一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家一定都听过吧,很多农村家庭的衣服是老大穿过,老二穿,直到最小的孩子穿的时候已经开始打补丁了。
补丁裤对于70后们来说都有印象吧,绝大多数人都穿过,当然没穿过的都是家庭条件不错的。那个时候女孩子们最大的梦想就是不穿补丁裤,因为谁都知道补丁和穷是直接挂钩的。
可是谁也没想到在三十多年后,破洞裤会成为一种 时尚 ,这甚至有点讽刺,曾经多么想摆脱的东西,几十年后又回来了,还摇身一变成了 时尚 的元素,这让从那个贫穷时代走过来的人心里五味陈杂!70后们如今也不过四十来岁,正是人生中的壮年,而那些爱美又追求 时尚 的70后,又有几个没穿过破洞元素的衣裤呢!如果恰巧这些人小时候也穿过补丁裤的话,那还有一股子怀旧风呢!
‘叁’ 老照片:清末民初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人衣衫褴褛吗
上海的独轮车夫。身穿补丁摞补丁的衣裳、脚蹬草鞋,这是旧社会典型的底层劳动者形象。独轮车就是他的谋生工具,既可运送货物,也能当“出租车”送人,此时,他正在等待主顾上门。辛辛苦苦一整天的收入,可能只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粗茶淡饭。
街头代写文书的先生。旧社会识字率很低,一个村庄、一条胡同里可能只有一两个人粗通文墨。大家写家书、写借条、写诉状、写婚约等等,就需要找人代笔。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有些识字的人就在街头摆摊代笔,赚几个铜板。随着入学率的提高,代笔这个职业就消失了。
一位妇女正在编织麻绳。家里需要用麻绳了,一般不会去街上买,而是自己动手编织。这位妇女操作一台简易的工具,用黄麻等材料慢慢拧成一条绳。现如今,我们生活中仍然会用到绳子,但随着技术进步,已经不必手工制作了。
妇女整理丝线准备织布。就像麻绳自产自用一样,家里做衣服、做床单被褥所需要的布料,也常常自己制作。这种情况是小农经济的常态。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基本上都掌握纺织技巧,她们精通从纺线到织布,再到缝制成品的全部流程。
‘肆’ 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穿打补丁的衣服一个真节俭,一个是真败家,他们是谁呢
在古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老百姓穿打补丁的衣服乃司空见惯之事,但你可能没想到,中国历史上竟然有皇帝也穿打补丁的衣服,而且一共有两个皇帝,一个是明朝的崇祯皇帝,另一个是清朝的道光皇帝。
虽然同是打补丁,但这两位皇帝的节俭成效却大为不同。
客观上讲,道光皇帝也是真心想节俭,事实上他也努力在做,在位30年,宫廷开支每年不超过20万两,对比老妖婆慈禧掌权后的每年40万两,已经做得不错了。
‘伍’ 中国从四十年代到现在人们在衣着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4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其中长期代表中国传统服饰且受多民族服饰影响的汉服大放异彩。
改革开放的风潮席卷全国之后,让“喇叭裤”“红裙子”“健美裤”等风行一时。从此,大街上可以看到,人们衣服的布料款式更多了,衣服上的纹饰图案更美了,眼前的色彩也变得更加花团锦簇、光彩靓丽。
从长袍、马褂、大襟、镶滚袄裙、瓜皮帽到西装、T恤,从灰蓝白到色彩缤纷,从呆板到个性,从闭塞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自家出产到网上淘宝,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我们的衣着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那些衣、衫、裤、裙是过往的历史,更是当代的时尚。
从这些人们的衣着的变化,让我们看到祖国的变化,看到了崭新的、开放的、自信的、多元的中国。真心祝愿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安康。
(5)补丁衣服老图片扩展阅读:
清代服饰: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干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装,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装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