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教硬笔书法的笔画技法
你好,书法不论硬笔,软笔都讲究技术的。好的书法在点画上很精妙的。如藕断丝连,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等等都是有法道的。
要想把字练习好,就要先从几个步骤开始,先练笔画,再练偏傍部首,再到结构。达到一定程度还得学习章法。你可以到优酷视频里学习,那有海量的教程,我个人觉得,田音章和田蕴章老师的字和教程都很好。。。。
希望能帮到你
B. 书法笔画写法入门
操作方法
01
点:
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点有一笔点、二笔点、三笔点、四笔点;横点、竖点、长点、短点等等不同的形态。书写时,笔侧势,锋尖先落笔与纸面接触,再将笔毫铺开后回锋收笔,做到落笔重, 着纸轻,取势远,收锋疾。多点组合时要注意呼应和大小错落的关系。
02
横:
横画要注意在平直的基础,上关注左右的鼓侧、轻重关系。千万不能写得完全水平,形体呆板。书写时还要注意笔锋入纸的方向,有自左上向右下、垂直入纸等不同的起笔方法。藏锋的动作也有虚有实。运笔过程中要注意提按对笔画粗细的影响。收笔时笔锋微微提起,再往右下略顿,随势往左,上提起。动作要干净利落,切不可拖沓。
03
竖:
汉字中的竖常起着支撑的作用,要写得挺拔有力度,不宜写得坚硬板滞。按外形来看,竖可分为悬针竖、垂露竖。悬针竖,横向落笔,逆锋起笔后将锋调正,中锋行至末端,出锋空收。垂露竖,收笔时和悬针竖相异,笔锋向左,上回收,蓄出水珠之意。
04
撇:
撇画有平撇、直撇、回锋撇、兰叶撇之分。起笔与竖画相近,除回锋撇外皆为露锋空收。注意不要写得太尖薄,笔画要曲而不软,有如利剑截断牛角、象牙之劲健挺拔。
05
捺:
捺画在很多字里有平衡的作用。自然右舒展,用笔要丰腴而从容。如隶书之一波三折。藏锋起笔后折笔向右下徐行,顿折出捺脚再微提笔向右上出锋空收。收笔处不同的还有回锋捺。要注意笔法提按顿挫的节奏关系。
06
挑:
挑笔形似撇之反向。逆锋向下然后顿笔向右上出锋。行笔由慢渐快,入纸铺毫后迅速在挑出时收拢。力到挑尖,做回锋意。亦有长挑、短挑、平挑之分。
07
钩:
钩是其他笔画的辅助,都以某个主笔为依托。主笔末尾处略顿后调整笔锋顺势钩出。虽然变化多样,但写法大致相同。在书写时要作另笔来理解,要防止草率出笔和顿挫过甚,显出笤帚状和牛角状。要写得饱满劲健,出锋略尖,切不可钝而松散。
08
转折:
转折是指横竖相连而成的转角处,大多一次完成,也有分作两笔书写的。一般方笔称折,圆笔称转。有竖折、斜折、曲抱、竖转等形式。行笔至转角处要提笔换锋,两笔自然连接,避免顿挫太过和转折处书写过于草率、太快而形成的圭角和脱肩现象。
C. 书法基本笔画
书法基本笔画其实就是练好永字。永字包含了笔画的各种笔顺。把永字写好了,写顺了,那么就能把字写的非常漂亮。
D. 硬笔书法28个基本笔画
我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化之所以如此浩瀚美丽,自然离不开它的载体——文字。不像是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字母,我国的汉字是方块字,是由笔画组成的。而作为中国人,从幼儿园起就开始练习各种笔画了。练习得最多的莫过于横、竖、撇、捺、点这五个笔画。不过,练习笔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横这个笔画,每次我们练习笔画的时候,都会被大人扯着耳朵耳提面命要我们必须“横平竖直”,横必须是一条直线,不能歪歪扭扭,要是画成波浪线,那更是不被允许的。而且,在写横的时候,还要稍微往上倾斜,但是倾斜角度不能过大,过大那就不是横了,就会变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一个笔画,放在整个汉字当中相当难看。
再来说一下竖,竖在硬笔书法中有两个分类,一个是悬针竖,一个是垂露竖。当然,还有一个短竖,但是因为短竖和垂露竖写法相同,只不过是比垂露竖要短,光是长短上面的分别,我们就忽略不计。悬针竖,顾名思义,就是这个竖下端就像是针尖一样尖锐,而垂露竖的下端则像是有一颗露珠一样。想要写好一个汉字,首先就要学好笔画,如果笔画写得丑,是不可能写出好看的汉字的。
E. 书法笔画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着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
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高峰坠石
我第一次看到卫夫人的 《笔阵图》时,也吓了一跳,因为她留下来的记录非常简单,简单到有一点不容易揣测。譬如说,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一个元素,大概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一个点。
卫夫人似乎并没有教王羲之写字,却是把字拆开。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小孩去感觉—下,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一定有人会怀疑:卫夫人这位老师,到底是在教书法,还是在教物理学的自由落体呢?
我们发现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而已。
卫夫人可能真的带这个孩子到山上,让他感觉石头,并从山峰上让一块石头坠落下去,甚至丢一块石头要王羲之去接。这时“高峰坠石”的功课,就变得非常有趣。
不知道王羲之长大以后写字时的那个“点”,是不是跟卫夫人的教育有关。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人都说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如果童年时有位老师把我们从课堂里“救”出去,带到山上去玩,让我们丢石头,感觉石头的形状、重量、体积、速度,我们大概也会蛮开心的。感觉到了“石头”之后,接着老师才需要从中指出对于物体的认知,关于重量、体积、速度等物理学上的知识。这些知识有一天——也许很久以后,才会变成这个孩子长大后在书法上对一个“点”的领悟吧!
其实卫夫人这一课里留有很多空白,我不知道卫夫人让王羲之练了多久,时间是否长达几个月或是几年,才继续发展到第二课。然而这个关于“点”的基本功,似乎对一位以后的大书法家影响深远。
“一”:千里阵云
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一”是文字,也可以就是这么一根线条。
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前朝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前辈大师,卫夫人也似乎并不鼓励一个孩子太早从前辈书法家的字做模仿。因此,王羲之不是从前人写过的“一”开始认识水平线条的。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
“千里阵云”这四个字不容易懂,总觉得写 “一”应该只去看地平线或水平线。其实“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的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就叫“千里阵云”。有辽阔的感觉,有像两边横向延展张开的感觉。
“阵云”两个字也让我想了很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字?
云排开阵势时有一种很缓慢的运动,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因此,“千里阵云”是毛笔、水墨与吸水性强的纸绢的关系。那么“千里阵云”会不会也有特殊意义?就是在写水平线条时,如何让它拉开形成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的关系,是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天地对话的向往。
这是王羲之的第二课。
“竖”:万岁枯藤
卫夫人给王羲之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
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
老藤拉不断,有很顽强、很坚韧的力量,这个记忆变成对书法的领悟。 “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万岁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万岁枯藤”是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
王羲之还在幼年,但是卫夫人通过“万岁枯藤”,使他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强韧力量的体会,也才有了书法上的进境。
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
“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卫夫人是书法老师,也是生命的老师。
F. 如何打印简单的书法笔画
至少要你打印输出的那台电脑里面安装有毛笔字体才行,你才能在电脑上显示出来
或者用制图软件把字体转化成图片,也能直接打印出来咯~
G. 漂亮的书法,应该从哪些基础笔画开始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