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九一八手抄報文字內容
難忘九一八,敵寇侵中華,禍起瀘溝橋,血染中國土,歷史不能忘,牢牢記心間,興我大中國,護我好山河,又到九一八,知道怎麼畫九一八 手抄報 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九一八手抄報文字內容5張,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 更多關於 「 九一八 」 內容推薦 ↓ ↓
★ 918事變手抄報好看 ★
★ 八年級918事變手抄報 ★
★★ 九一八事變詩歌 ★★
★ 九一八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詩歌 ★
★ 九一八事變作文勿忘國恥 ★
九一八事變詩歌(一)
滿江紅·紀念九一八(倚今聲)
司馬青衫 作
舊事重浮,關東破,思來恨切!
痛回首,柳條湖畔,夕陽浴血。
城下懸顱魂不死,刀前刻骨節尤烈!
更同呼,萬劍向東瀛,都消滅!
應長記,仇未雪!時秣馬,休鬆懈!
看金戈舞處,我心如鐵。
四海閑庭飛短棹,神州舉火櫻花謝。
當對酒,與千古徐郎,同明月!
九一八事變詩歌(二)
網友紀念詩歌
一頁無法掀動的日歷,
洶涌的血色沿著黃昏漫漫而來,
我挺起胸膛 迎接 最痛苦的記憶。
九·一八,
刻入骨髓的數字,
我聽見塞北的風聲
看見江南 啼血的杜鵑。
九·一八,
花崗岩鑄就的牆體下,
有我父老兄弟的聲聲吶喊。
九·一八,
隔著濃濃的.硝煙,
我 握手為拳。
把全身的血液都凝聚在指尖,
把所有的傷痕都刻在四方的山嵐。
這一天,我的祖國曾遭受欺辱,
這一天,我的親人曾躬身為奴,
這一天,我的同胞曾長歌當哭!
九·一八,
那生長著大豆和高粱的土地,
到處都是野獸的足跡。
那俯身垂淚的星空,
照見長白山的哀容。
是誰,把劇烈的疼痛放在中國的胸口?!
是誰,把惡毒的觸角伸向中國的天空?!
九·一八,
我們挺起胸膛頑強站立!!
九一八事變詩歌(三)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流浪!哪年,
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一堂?
九一八手抄報文字內容相關 文章 :
★ 九一八事變手抄報內容及圖片
★ 九一八事變手抄報資料大全
★ 九一八事變手抄報內容資料素材
★ 九一八事變手抄報資料-勿忘國恥 振興中華
★ 九一八事變手抄報資料-警鍾長鳴,勿忘國恥
★ 九一八事變手抄報內容-勿忘國恥 愛我中華
★ 簡單一點的918事變的手抄報圖片內容素材
★ 關於九一八的手抄報-勿忘「9·18」
★ 勿忘九一八手抄報歷史手抄報圖片
★ 紀念九一八事變手抄報圖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⑵ 紀念九一八事變手抄報圖片
導語: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紀念九一八事變手抄報圖片大全:
九·一八事變
同義詞 九一八事變(日本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侵華戰爭)一般指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時代背景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並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沖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⑶ 九一八事變手抄報圖片
導語:“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九一八事變手抄報圖片精選:
九一八事變事件經過
戰爭開始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台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台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現沈陽)北面約7.5公里處,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葯,炸毀了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作為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各隊,此事件由稱“九·一八事變”。由於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稱為滿洲,因此日本方面將這次事變稱為“滿洲事變”。
爆炸同時,呆在鐵路爆破點以北約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率兵南下,開始襲擊北大營;爆炸後,駐扎中方北大營和沈陽城的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
潰不成軍
1931年9月18日事變發生當夜,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根據張學良之命,命令東北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次日1931年9月19日張學良在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再度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由於執行張學良不抵抗命令,北大營8000名守軍被只有300左右的日軍擊潰。
日軍獨立守備隊向北大營進攻的同時,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至9月19目10時,日軍先後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1931年9月21日,日軍第2師主力佔領吉林。1931年10月1日,東北軍黑龍江洮南鎮守使張海鵬投敵,且奉日軍命令派出3個團進攻齊齊哈爾。1931年10月26日,關東軍第2師第29團佔領四洮鐵路沿線主要城鎮。1931年11月4日,關東軍嫩江支隊攻擊嫩江橋北守軍。1931年11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
錦州撤離
張學良在事件爆發後離開奉天,帶領屬下轉移到錦州。1931年10月8日,關東軍派出12架轟炸機空襲錦州。對此,南次郎陸軍大臣依然對若槻禮次郎首相聲稱“由於受到中國軍隊的防空炮火攻擊,才不得已採取自衛行動”,此後關東軍發表公開聲明,宣稱“張學良在錦州集結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將對日本權益造成損害。為了盡快解決滿蒙問題,關東軍有必要驅逐錦州政權。”此後,幣原主張的國際協調主義外交政策受到了嚴重的挫折,日本越來越強硬。
黑省淪陷後,南京政府覺察日軍將進犯錦州,急令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於1931年11月25日向國聯提出劃錦州為中立區的提議。12月2日,國民黨政府就通知英、法、美三國的公使說:它同意把自己的軍隊撤出錦州和山海關,但是有一個條件,即日本要提出使法、英、美三國滿意的保證,即要求三國保證中立區的安全。有了南京政府的表態,張學良急不可待地直接與北平日本公使館參事就此事進行具體交涉。但這種交涉不僅受到南京方面的反對,而且也無法從日本方面獲得妥協的條件,日方堅持東北軍必須全數撤出錦州。
錦州中立案曝光後,遭到各界人士和學生群起反對,國民政府外交部於1931年12月4日被迫急電施肇基聲明放棄中立案,同時還表示:日軍如進攻錦州,中方將實行自衛。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也已就此作出決議,強調“如日軍進攻,應積極抵抗”。
可對於是否抵抗問題,南京政府與張學良之間明顯發生分歧。張明顯地傾向於和平方法解決,鍾情於“錦州中立化”方案。1931年11月29日,張學良致蔣介石密電,稱“惟個人對此(指中立案)亦頗贊成”,並在與日方代表談判之同時,開始秘密安排從錦州一線自動撤軍。此舉引起了南京政府的嚴重不安。顧維鈞於1931年12月3日電文中極力勸阻道:“兄(指張學良)擬將錦州駐軍自動撤退,請暫從緩”;後1931年12月5日顧維鈞又與宋子文聯名致電張學良:“現在如日人進兵錦州,兄為國家計,為兄個人計,自當力排困難,期能防禦。”蔣介石亦於1931年12月8日致電張學良:“錦州軍隊此時勿撤退。”但張學良12月21日致電第二軍司令部:“當最近日本進攻錦州之時,我軍駐關外部隊理應防範,但若現政府方針未定時,自然不用錦州部隊進行防守,因而撤至關內”,“部隊駐地為遷安、永平、灤河、昌黎”。1931年12月25日、26日,張學良又致電國民政府,稱“錦戰一開,華北全局必將同時牽動”,屆時日本“以海軍威脅我後方,並擾亂平津,使我首尾難顧”,非但錦州不可守,連華北地盤亦不保。因此張學良不顧勸告,一意孤行將軍隊從錦州撤退。
戰火蔓延
而與此同時,1931年12月15日,關東軍已經開始進攻錦州。12月7日,日本陸軍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並從朝鮮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以增援關東軍。12月28日,第2師主力渡過遼河進攻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進攻打虎山(今大虎山)。
日軍進攻錦州時,國民政府多次電令張學良抵抗,1931年12月25日,令其“積極籌劃自衛,以固疆圉”,張不遵令;張學良部隊開始從錦州撤退後,12月30日國民政府還急電令其“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但已經無濟於事。1932年1月3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佔領錦州。而此時駐錦州的東北軍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早已奉張學良命撤退至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在張學良的一再不抵抗下日軍兵不血刃佔領錦州。
1932年1月28日關東軍第3旅由長春向哈爾濱進軍,同時從遼西地區調第2師增援。當時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滿洲的關注,日本在國際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發了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31日,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率吉林自衛軍進行哈爾濱保衛戰。激戰五天,自衛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撤往賓縣。1932年2月5日日軍佔領哈爾濱。
戰爭結果
由於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佔領,日本對東北三省的大規模侵略強烈地震動了中國社會,一個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很快在全國許多城市和村鎮興起。
⑷ 918事變手抄報內容「附精美版面設計圖」
918事變手抄報內容大全「附精美版面設計圖」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奪取中國東北既定國策的產物,下面是整理的關於918事變手抄報內容大全以及簡單的精美版面設計圖,歡迎閱讀參考!
【918事變手抄報內容資料】85年前的9月18日晚間,隨著沈陽北郊柳條湖傳出爆破南滿鐵道的一聲巨響,夜幕下日本關東軍由重炮掩護傾巢而出,突然發動了佔領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對世界而言,日軍此舉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對日本帝國來說,這次冒險行動使其邁上了走向全面侵略戰爭並自我毀滅之路;對中國而言,如此慘痛的國恥喚起了空前的覺醒,從此邁出了全民族抗戰的第一步。
「九一八事變」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史學界有這樣一種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是由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 」拉開的。從這時起,日本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列強劃定的國際戰略格局, 1年多以後德國法西si奪取政權步其後塵,於是,東西方的兩個戰爭策源地很快便把世界投入火海。
發動「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奪取中國東北既定國策的產物。不過,這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強國邁出的這一步,便成了它對外侵略政策的轉折點。1868年明治維新當年,日本確定了「開拓萬里波濤」,即向海外擴張的國策。隨後,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發起日俄戰爭、對德宣戰奪取山東,都是與西方列強尤其是英美相互勾結,「參與瓜分」中國和整個東亞;而「九一八」之後,則變「參與瓜分」為「獨吞」了。這既引起中華民族的殊死抗戰,也逐步激化了它與其他世界強國的矛盾。
日中甲午戰爭後,日本已傲慢地不再把中國看成競爭對手,侵華時的最大顧忌是其他西方強國的干涉。在1927年日本的東方會議上,日本那些野心極大的政要們確定了首先征服滿蒙、再征服中國和世界的計劃,已經做好了全面戰爭的准備。
然而,「九一八」之後,出乎東洋侵略狂人意料的是,雖然他們從腐朽的中國統治者手裡輕易奪取了東北,但白山黑水間的人民武裝抗日的烈火卻始終在熊熊燃燒;待其再把侵略戰火擴大到全中國,更是在中國全民族抗戰中深陷泥潭不可自拔;當其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便又為自己加套上了一副絞索。從這個意義上講,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九一八事變」只是暫時得逞,從長遠看,它引來的卻是最終的全面崩潰和徹底失敗。
精神上的軟骨症是不抵抗丟失東北的重要原因
從綜合國力看,當年中國無疑比日本落後。但在東北局部地區,中國軍力卻比日本派駐的關東軍遠占優勢。事變爆發時,日軍以維護南滿鐵路之名駐扎在東北的兵力不過一個師團1萬多人,加上臨時動員「在鄉軍人」(退伍兵)、滿鐵武裝職員和增援部隊亦不足4萬人。而東三省卻有中國軍隊25萬人,其中正規軍15個旅14萬人,武器裝備也不劣於敵。
事變前,關東軍以「中村事件」為借口,公開在街頭向日僑發槍,並不斷到東北軍營房前演習尋釁。令世人驚愕的是,南京政府竟以「釁不自我開」為由,不許備戰;東北當局也通知:遇日軍攻擊便任其繳械。日軍突襲時,東北軍中只有少數官兵憑愛國激情自發地進行了有限抗擊,多數非逃即降。關東軍只用6天時間,便佔領了遼寧、吉林兩省的全部戰略要地。近代中國遇侵略時失敗之悲慘,莫此為甚!
輕易丟失東北,的不抵抗政策罪責難逃;處於割據狀態的東北當局,事前對日軍毫不戒備,事發手中有武器卻不敢迎戰難辭其咎。精神上的軟骨症是不抵抗丟失東北的重要原因。20世紀的中國軍閥大都以日本為師,雖然引進了新裝備和訓練方式,卻因精神上媚外,只導致「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奉系軍閥的前輩們因看到「小鼻子」在日俄戰爭中竟打敗了「大鼻子」,政治上便屈辱地承認日本在東北特權,精神上首先成了日本人的俘虜。
「九一八」後,真正能在東北組織抗日聯軍並堅持十幾年戰斗的,只有中國共產黨組織下揭竿而起的民眾。
「九一八」的悲慘歷史給人們的一個重要啟示便是,在落後狀態下學習外國的先進東西(包括軍事科技)是必要的,但同時必須弘揚民族精神,保持自尊自信。倘拜服於洋人腳下,一味模仿,最終還是擺脫不了挨打受欺凌的命運。
欲獲得國際支援首先要自力更生抗戰
「九一八事變」時南京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口號便是「彼有強權,我有公理」,期盼的是國際干預。事變第二天即9月19日,中國便向國際聯盟報告日本入侵。國聯在1個月內曾三次做出要求「雙方」「撤兵」的決議。對這一本身並不公正(要中國撤兵實屬荒謬)的要求,日本置之不理,西方列強的措施只是派調查團前來東北。其實,東三省當時面積有80萬平方公里,日本侵佔如此廣大領土的事實舉世皆知,何用「調查」?最後的調查結論只是建議共管東北。日本卻以退出國聯相對抗。南京政府仰仗國際干預的希望完全落空。
當時駐國聯的中國代表顧維鈞曾有悲痛的回憶:當他向各國代表逐個求援時,得到的最令他無地自容的回答是:「你們自己都不抵抗,怎麼能期望別人替你對付日本?」
在強權和實力主導國際舞台的狀態下,中國在反侵略時只有自己表現出意志和力量,才有可能爭得外援,否則別國往往只會趁火打劫。從李鴻章「以夷制夷 」的失敗,到南京政府乞求國聯干預落空,都證明了這一點。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中國人民吸取了「九一八」的教訓後,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終於發出憤怒的`吼聲:以1937年「盧溝橋事變 」為標志,停止了妥協退讓,從青紗帳到萬山叢中,中華大地到處燃起了抗日烽火,原始的大刀也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正是這種持久的英勇抗戰,在世界上引起普遍欽佩,一些大國也因感到中國有力量可借用才採取援華政策。毛澤東在爭取外援時,特別強調要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當日本戰敗,美英蘇三強國根據《雅爾塔協定》要在中國特別是在東北劃分新勢力范圍時,中國共產黨人以進軍東北、展開解放戰爭的方式,向這一體制提出了堅決的挑戰。東北的解放和中國革命隨之取得全面勝利,說明同強敵斗爭必須以我為主,在強調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爭取外援,這樣才是取得勝利的保障。
民族團結和奮發自強才能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當年日本侵略者以少量兵力就敢欺凌中華大國,認定南京政府和東北當局均不敢抵抗,一個重要根據便是中國的分裂和內戰不息,民眾處於一盤散沙狀態。然而,歷史辯證法無情地懲罰了侵略者。巨大的民族災難反而喚起中國空前的民族覺醒和團結,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事實證明,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中華民族走向強盛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證。
抗日戰爭勝利已有50多年。然而,在日本仍存在著如何對待當年的侵略歷史這一重大問題。溫故而知新。歷史是現實的鏡子,承認和正確說明侵華的事實,對今後日本的走向及中日關系仍有重要意義。當初東洋列島上的軍閥、財團和政客們發動侵略他國的大規模戰爭,其指導思想便是自認為「天照大神」子孫的大和民族最優秀、理應統治「大東亞」乃至世界的「皇國史觀」。而戰後日本能獲得繁榮發展,恰恰在於實行了和平憲法,改變了侵略政策。如今日本一小撮右翼勢力又為過去的「皇國史觀」招魂,把侵佔他國說成正當行為,鼓吹「大東亞戰爭」是「正義」之舉。日本如果任由這種思想發展,便會有重走軍國主義老路的危險。因此,國人需經常回顧歷史經驗教訓,奮發自強,警惕、譴責日本右翼勢力的謬論,如此才有助於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演。
;⑸ 九一八手抄報圖片
九一八手抄報:
九一八來歷:
1932年,楊靖宇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日軍對他的身體進行解剖,發現附中除了棉花和樹葉再無其它東西。
⑹ 9月18日事變手抄報圖片
九一八事變:
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的序幕。由石原莞爾和板垣征四郎策劃,日軍關東部隊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炸毀了南滿鐵路在沈陽柳條湖附近的路段,原計劃挑釁中國軍隊,但中國軍隊並沒有動作,日本便誣陷中國軍隊破壞鐵路,進軍入東三省。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變中國為其殖民地的開始,此後東北三省被蹂躪、奴役達14年之久;也是中國各階層人民在民族危機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規模的抗日救國高潮的開始,對中日兩國歷史均具重大影響。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中國國恥日」。
影響:
1、「九一八」事變揭開了日本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2、「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人民奮起抵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先後出現了東北義勇軍和各種抗日武裝。1936年2月,東北各抗日部隊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聯軍團結廣大群眾,進一步開展了廣泛持久的抗日武裝斗爭,有力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抗戰。
3、「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並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而採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
4.東三省的迅速淪陷,中國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加深。
5.加劇了中華民族的危機,從此中日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的主要矛盾,階級和黨派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
6.激發了學生,工人階級,愛國政治派別等力量的愛國運動,他們對國民黨政府施加壓力,強烈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抗日。抗日民族運動就此興起。
7.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加劇了英美與日本直接的矛盾。
⑺ 紀念九一八事變小學生手抄報圖片大全簡單又漂亮
外交努力
1931年9月19日,中國駐國際聯盟的全權代表施肇基向國聯報告事件,請國聯主持公道;
1931年9月19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嚴重抗議;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國聯提出申訴;
1931年9月23日,中國政府就此事照會美國政府,希望對方「深切關懷」。
內部決策和應對
當時張學良下令「不抵抗」也受到國民政府內部部分人士的嚴厲批評。邵元沖(時任立法院副院長)指出:「所謂不抵抗者,乃不先向人開火攻擊,並非武裝軍人遇敵來襲擊至包圍繳械時,猶可束手交械而謂之為不抵抗主義者。民族主義、國民精神喪失已盡,安怪異族長驅如入無人之境也。」(《邵元沖日記》,第774-775頁)戴傳賢(字季陶)、朱培德在1931年9月20日致蔣介石的電報中也說:「政府只有始終宣示和平,從國際上做功夫,然當地竟無一舍死之人,恐外無以啟世界對中國之信賴,內無以立後代兒孫之榜樣。」(《戴傳賢、朱培德呈蔣主席九月哿電》,台北:總統府機要室藏,《革命文獻拓影》,沈陽事變,第24—25頁)
1931年9月30日,國聯通過決議重申日本撤兵承諾。但1931年10月8日關東軍又轟炸了錦州。此後,隨著日本政府和外務省約束不了軍方反而屈從乃至追隨軍方擴大侵略,蔣介石、南京政府逐漸看清事實,開始命令張學良抵抗。
11月,日軍進攻黑龍江省時,黑龍江省代理省主席馬佔山公開通電率部抵抗,蔣介石致電嘉獎鼓勵馬佔山稱「我方採取自衛手段,其屬正當。幸賴執事(指馬佔山)指揮若定,各將士奮勇效命,得以催敗頑敵,保全疆土,虞電馳聞,何勝憤慨」,張學良也電示馬佔山「死守」「勿退」。至11月中旬,馬佔山報告日軍攻擊江省,希望向國聯報告,請求制止,蔣介石電告馬:對江省抗戰,「已急催張副司令派隊援助」,並正式任命馬佔山為黑龍江省主席。
1931年11月14日,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大會通過決議「嚴令各省文武官吏若遇外侮入侵,應做正當防衛,嚴守疆土,與城存亡,不得放棄職守」。會上還作出了蔣介石率兵北上抗日的決定。
1931年11月23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警衛軍擬由平漢線北運,以駐何地為宜?中(正)如北上將駐於石家莊,兄駐北平,則可內外兼顧,未知兄意如何?」(從蔣的電文也可以看出蔣張之間的關系名為上下級,實則遇事只能跟張商量。)隨後蔣調兵遣將准備北上,但是對於中央軍進入自己地盤一事,張未予響應。
黑省淪陷後,1931年底,日軍繼續進逼錦州。1931年12月8日,針對張學良准備放棄錦州,蔣介石致電張:「錦州軍隊此時勿撤退。」張學良不予理會。隨後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在粵方的逼迫下下野。1931年12月25日和1931年12月30日,接替蔣上任的以孫科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兩次電令張學良「對於日本攻錦州應盡力之所及,積極抵抗」、「惟日軍攻錦緊急,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但是均為張學良拒絕,張擅自率各部於1932年1月2日撤出錦州。日軍隨即佔領錦州及綏中一帶,實現了對東三省的完全佔領。
;⑻ 918事件手抄報圖片大全
中國人民永遠的傷疤
「九一八」事變及此後的全面侵華爭,是中國人民永遠的傷疤。1931年~1945年,大半中國被日軍踐踏,930餘座城市被侵佔,4200萬難民無家可歸;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哪年,哪月,
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
才能歡聚一堂?
⑼ 9·18事變手抄報圖片
9.18事變手抄報圖片
九一八來歷:
⑽ 九一八事變圖片
九一八事變的圖片如下:
1931年9月18日夜,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中國東北軍北大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使東北3000多萬同胞飽受亡國奴的痛苦滋味。
(10)九一八圖片大全可愛擴展閱讀:
影響
九一八事變及時向全國人民敲起警鍾,「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越來越成為華夏兒女的共識。在民族危機感逐步加深的過程中,民族責任感也迅速提高,並付諸實踐;許多愛國知識分子積極發表政見和主張,呼籲全國人民「人人應視為與己有切膚之痛,以決死的精神,團結起來作積極的掙扎與苦鬥」,廣大民眾和各界人士以各種形式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