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蕭太後在東北陵墓,被盜墓者洗劫一空,值34億壽衣為何無人敢碰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盜壽衣不祥(據說是會給盜墓者帶來災難);二是蕭太後金壽衣穿在裡面,被多數盜墓者忽視,早期沒有被發現。所以說,蕭太後的金壽衣不是沒人敢碰,只是被盜時間較晚。
衣服上有「雙鳳逐日」的圖案。而頭冠上,是一凰三鳳的圖案。真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一些專家看到這件壽衣之後,直接估價34億,比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還高出十億。
⑵ 耶律洪基為什麼會冤殺妻子懿德皇後蕭觀音
耶律洪基,他有兩個表字,一個是涅鄰,一個是查刺。他生於1032年,在1101年駕崩,享年七十歲,他是繼任大遼的第八個皇帝,在位時間總共有四十六年,世稱遼道宗。他在位期間,不辨黑白,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使得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太子含冤而死。
圖片來源於網路
遼道宗耶律洪基雖然在政務處理方面不受後世的稱贊,但是他的詩詞歌賦、繪畫音律都非常擅長,很受人喜歡。他是大遼為數不多的,對漢族文化非常感興趣,並且積極學習的大遼皇帝。遼道宗對漢族文化有著深深的痴迷,他喜歡詩詞歌賦。因此對於南宋的存在感到非常高興,是親宋派,所以他在位四十六年間從未侵犯過南宋,兩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非常的和平,也說出了一句讓世人無比震驚的話「願來世為宋人。」
宋仁宗去世的時候,南宋派出使者向大遼皇帝耶律洪基傳遞這一消息,當時身為大遼皇帝的耶律洪基非常悲傷,甚至痛哭流涕。耶律洪基願來世生為宋人一部分原因是他喜愛漢族文化,願意下輩子成為漢人,一出生就受漢族文化的感染熏陶,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南宋非常的繁榮,治安良好,社會福利很到位,讓人不得不羨慕那樣的環境。
耶律洪基願來世生為宋人是他的一種願望,雖然是客套話,但是從一個皇帝的嘴裡說出來就是不一般了。南宋繁榮發展的文化影響了他,這使得南宋和大遼數十年都能和平發展。
耶律洪基,由契丹人建立的大遼的第八個皇帝,他的表字是查刺和涅鄰,享年七十歲,世稱遼道宗。懿德皇後蕭觀音是耶律洪基的妻子,是個詩詞歌賦都非常精通的溫婉女子,她生於1040年,在1075年的時候被大遼皇帝耶律洪基冤殺。
耶律洪基早年當皇帝的時候,黑白不分,任用奸臣,為此造成了很多冤假錯案。耶律洪基冤殺懿德皇後蕭觀音就是他造成的冤假錯案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案例。懿德皇後蕭觀音在耶律洪基一次狩獵後被他疏遠,對此,身為皇後的她非常惆悵,她又非常擅長音律,於是她打算將自己寫的《回心院》譜成非常動聽的曲子,喚回皇上的真心。
那時正是大遼宮廷樂師趙惟一幫助皇後蕭觀音譜曲編曲,皇後蕭觀音選擇樂師趙惟一幫助她編排曲子不過是因為他吹笛子技藝高超而已,卻沒有想到被有心之人看到並陷害了。朝廷中的奸臣耶律重元誣陷皇後蕭觀音與宮廷樂師趙惟一有一腿,兩個暗度陳倉。對此,皇後蕭觀音百般解釋卻仍然被皇帝耶律洪基殺害了,一國皇後因此蒙受冤屈而死去。
皇後蕭觀音死了之後,賜謚號「宣懿」,因此懿德皇後也叫作宣懿皇後。她被皇帝耶律洪基殺害時才三十五歲。
耶律洪基冤殺懿德皇後蕭觀音是他聽信奸臣的話造成的,也可以看出身為皇帝他忠臣和姦臣分不清,他的真假不辯朝廷奸臣當道。
⑶ 漢服和唐裝的區別它們之間到底什麼關系
漢服和唐裝的區別:
1、兩者包含的范圍不同。漢服的范圍比唐裝大。
2、兩者的歷史不同,漢服的歷史要比唐裝悠久。
3、概念不同。漢服是漢民族穿的衣服,包括先秦漢服、秦漢漢服、魏晉南北朝漢服、隋唐五代漢服、宋明漢服和當代漢服。唐裝屬於漢服的一種,指唐朝風格的漢服。
漢服和唐裝的關系:
唐裝一定是漢服,漢服卻不一定是唐裝。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漢服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唐裝分為兩種:唐制漢服和滿式唐裝。
唐裝是中國的一種服飾,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唐裝(滿式服裝),是根據馬褂為雛形,加入立領和西式立體裁剪所設計的服飾。
(3)大遼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關於漢服的記載數量繁多,僅列出部分: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後、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檐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發。」
漢服基本結構: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
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
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 、裋 、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網路-漢服
網路-唐裝 (唐制漢服)
網路-唐裝 (滿式服裝)